第一讲 哲学的出场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哲学是很深奥的,但大多数人都熟悉“哲学”这个词,甚至知道一些哲学家的名字,读过一些哲理故事,能说出不少哲学名言。不过,倘若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就不免有些踌躇了。其实,即使是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们,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至有人说,至今哲学家们没有对这个问题取得共识,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说过:“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数学,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词典上的定义,出于辩论的需要,我们可以说数学就是数的科学。这样的回答不仅无可非议,而且能够被提问者相当容易地理解,尽管他可能对数学一无所知。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知识科学存在的领域,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出定义;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定义哲学。任何定义都会引起争论,因为它只是体现了某一种哲学态度。”[2]在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定义方法是属加种差,而哲学一度被认为是一切学科之母,因此,雅斯贝尔斯甚至断定:“由于哲学不能由外在于它的事物来规定,所以不存在哲学的定义。哲学之上没有可以把哲学作为种概念而予以包容的类概念。哲学自己规定自己。”[3]

确实,要简洁地给出哲学的公共性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决不是哲学的悲哀。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们就是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自觉地进行着无休止的“接力”,从而使哲学得以不断发展,以至蔚为大观。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并不等于说哲学是不可捉摸的。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去观照、逼近和刻画“哲学”。在诸多方面中,首要的是哲学得以发生的角度。或者说,我们多多少少必须从人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如何出场的角度去理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