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世的“神圣叙述”:南方民族创世神话阐释
- 刘亚虎
- 2940字
- 2025-04-24 17:11:57
二 子弹库楚帛书、《淮南子》与“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根据王逸《楚辞章句》描述,屈原是在面对先王之庙“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时,写出气势磅礴的《天问》的。诗篇开头就是:“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远古的最初形态,是谁把它传述下来?天地还未形成,是根据什么来考定?)接着,诗人就天地如何形成等悬念,一口气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混混沌沌,昼夜不分,谁能够找到根源呢?宇宙之气,只有现象,凭什么来认识它呢?天明天黑,暮去朝来,这样更换,是为什么呢?阴阳二气,渗透参合,源于什么?又怎样变化呢?)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圆圆的天,分为九层,是谁规划设计的呢?这是何等宏伟的工程啊,是谁开启创造的呢?天的枢纽,如何地系住?天的轴心,如何地装设?八根天柱,是怎样支撑?东南之柱,又为何短缺?)
……
诗篇以发问的形式展开,却也包含一些具体的神话材料,例如“遂古之初”的“冥昭瞢暗”,阴阳二气的渗透参合,圜则九重与天之八柱等,依稀闪现一点创世神话的影子。跟《老子》等的叙述相仿,根据《天问》提供的材料,在当时楚地流传的神话里,远古之初是“冥昭瞢暗”即混混沌沌的,后来阴阳参合,形成天地……与《老子》等的叙述不同的是,《天问》还对天地的情景作了一些具体的描述:圆天九层,上有枢纽轴心,下有八根天柱牢牢地撑住……尤其是,作者发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引出人们猜想的广阔天地。
然而同样,比较具体的叙述在流传下来的汉文典籍里未见记载。
20世纪40年代,盗墓者让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一座约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墓里一卷帛书重见天日,给关注神话的人们带来震撼。帛书现存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全文共分3篇,沿周围1篇分12小段,每段记一个月的名称与宜忌,有战国文字和彩绘图像,与古代卦气说有关,学者们称为“月忌篇”;中间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战国文字,左边一段13行,与古代天文学有关,称“天象篇”;右边1段8行,称“神话篇”,包含创世神话的内容。于此,楚地神话中创世者浮出水面,即与殷商、芈姓族系等楚地诸族有密切关系的中华远祖伏羲,以及帝俊、祝融、共工等。
帛书所书为战国文字,当代学者认读、转写又多有差异,这里综合参照吕威、高莉芬等人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又参照了饶宗颐、李零等人的研究成果),将其中“神话篇”抄录如下:
曰故(古)□熊雹戏(伏羲),出自□(震),居于
□。厥田
,□□□女,梦梦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水□,风雨是於(淤)。乃取(娶)
□子之子曰女皇(娲)。是生子四,□是襄,天践是各(格),参化法兆。
为禹为萬(契),以司堵襄,晷而步□。乃上下朕传,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气百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渊澫。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
,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柟,四曰□墨
。
千有百岁,日月夋生,九州不平,山陵备。四神乃作,□至于覆,天旁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极,曰:非九天则大
,则毋敢
天灵。帝俊乃为日月之行。
共工夸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辰袆乱作,乃□日月,以转相□思(息),又宵又朝,又昼又夕。
帛书问世以后,多位学者作了解读,同样多有差异。这里兼采众家,将其大意的一种表述抄录如下:
天地尚未形成之时,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或混沌大水、或混沌大气的状态)。在雷霆闪电之中,雹戏(伏羲)诞生了。他与□子的女儿女皇(或即女娲)结为夫妇,生下四子(四神)。他们遵循阴阳参化法则,开辟大地,混沌宇宙从此两分。
协助禹和契平水土,步推天周度数,规划九州,并治理“山陵不疏”的大地无序的乱象;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疏导四散漫衍的洪水。当时未有日月与时间运转,四神开始运动,交替轮代,循环反复,形成四季。从混沌到天地二分,空间、时间秩序厘定,秩序宇宙初步建立。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原创秩序宇宙空间顷刻毁坏,四神造了天盖,但向旁倾斜,用五色木的精华作了加固或撑牢,失衡宇宙得到重整。(另有一种解读为: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帝俊安排日月的运行,与地相对应的完整的天建立起来。
共工氏制定了记日的十干,计年的四时,考虑至闰月,完成了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从天时到人时,秩序宇宙经重整与再造终至完成。[12]
这里,出现了创世主体,隐去了混沌状态阴阳两极的运动,代之以创世者伏羲夫妇的操持;出现了初创、再创的艰难过程,出现了对空间、时间秩序的厘定,初步展示出完整的创世神话的形貌。
西汉时,相似的叙事在《淮南子》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述:
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文训》)
(空虚寂静中出现了宇宙,宇宙生出气,气有边际。清阳之气轻薄分散,成为天;重浊之气凝结呆滞,成为地。清阳之气容易聚合,重浊之气难以凝固,所以天先成而地后定。)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精神训》)
(远古没有天地的时候,无形状面貌,奥秘幽暗,混茫不清,混沌渺远,没有谁能知道其门径。有两个神自然形成,创造天地,天地广大得没有谁知道其终点,辽阔得没有谁知道其止处。于是,他们区别阴阳,分开八极,刚柔相成,万物就产生了。)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在《淮南子·天文训》里具体化成“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清阳为天,重浊为地;子弹库楚帛书是伏羲娶女皇(女娲)创世,《淮南子·精神训》也出现了“二神混生,经天营地”。按照现代学者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所表述的观点,此中的“二神”“只可能为伏羲与女娲”[13],故此两段叙述当与《老子》、子弹库楚帛书“神话篇”的叙述一脉相承。
另外,在该书《览冥篇》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远古的时候,有一年撑天的四根柱子折断了,大地裂开了,天不能覆盖大地,地也不能普载万物;熊熊的大火燃烧不已,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的石头去补苍天,斩下神龟的四脚作擎天柱奠立四极,杀死黑龙以济天下,堆积芦苇烧成的灰以填塞洪水。)[14]
这里,同样是原创秩序宇宙空间毁灭后的二次创世,其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与帛书“天旁动”后四神“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五色木之精相映衬,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审美观念。其来源,当为战国时代五行思想或“五”数思维模式的流行,故以五色的木或五色的石组成一套象征“天”的秩序的神圣质素。另外,积芦灰以止淫水,断鳌足以立四极,有水态本源创世神话“取土在水上造地、立极”等核心情节的影子,或许还有更深层的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