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世的“神圣叙述”:南方民族创世神话阐释
- 刘亚虎
- 3334字
- 2025-04-24 17:11:55
一 从华夏·四夷到汉·周边族群
根据相关资料,远古时代,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族类群体,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有巢、燧人、神农等,可能就是早期比较有名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进入父权制时代,西起陇山、东至太行山东麓、南至伏牛山以南、北达燕山的广大地域(新石器时代前仰韶—仰韶—中原龙山文化起源、形成和发展之区),传说中有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集团;黄河下游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域(北辛—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起源和发展之区),传说中有太昊与少昊两大部落集团;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或湖北龙山文化起源和发展之区),传说中有三苗部落集团。部落集团之间,相传黄帝经历五十五战,而天下大服;其中,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两昊蚩尤战于冀州、涿鹿,都获得胜利,从而取得炎黄两昊各部落集团共主地位。其后,黄帝一系的尧、舜、禹经历长期战争,又战胜三苗,在黄河中下游及江汉平原间结成更大的联盟。以黄帝为共同天神与共祖的部落大联盟,促进了原有各部落集团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夏、商、周三族;同时,各部落集团又都有一部分按照原有传统发展,形成分别与炎黄、两昊、三苗等有某种同源关系的氐羌、东夷、南蛮等族群。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中叶,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兴起,先后建立王朝。经过长期的融合与认同,到西周时,夏、商、周三族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中国)、共同的地域观念(禹绩、夏区)、共同的祖先观念(黄帝)、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已经具备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至此,中华民族最早的凝聚中心——华夏族初步形成。同时,在夏、商、周族的周围四方,仍有众多族群,先后出现东方的东夷、肃慎、濊貊,南方的蛮、濮、巴、蜀、越,西方的戎、氐羌,北方的狄等称呼。春秋战国时,《管子·小匡》出现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的表述,谓齐桓公时,“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标志其时已经逐渐形成华夏居中、以方位统称的“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的格局。[1]
战国中晚叶,七雄兼并,诸夏大认同。秦、楚、齐、魏、赵、韩、燕各自统一了一个大地区,在政治逐渐统一的过程中,民族也逐渐交会融合。众多秦人、楚人分别由戎狄、蛮夷而认同于华夏,另外一些地区的夷蛮戎狄与华夏的差别也逐渐消失;同时,也有一些地区的夷蛮戎狄按照原有的传统,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继续发展。
先秦的东夷,即分布在古河济之间、泰山以东以南的东夷各部落与方国,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程中,先后被齐、楚、吴、鲁、越所兼并。当秦统一六国时,都已经华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先秦的东北夷即肃慎、濊貊,则在中国的东北继续发展,其中肃慎发展成在古代有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族称,当今有满族、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大族系;濊貊先后演变为夫余、高句丽等族称的部落集团,高句丽先在中国东北发展,至公元5世纪中叶中心移至朝鲜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
南蛮族系复杂,长江上中游有蜀、巴、濮,长江中游有群蛮,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此外,云贵高原还有南迁的氐羌。战国中叶,秦、楚强大。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并灭蜀与巴,蜀人与巴人随秦成为西南、中南华夏民族的重要来源,同时境内各族也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发展,其中巴人廪君种就与当今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有较深的渊源关系。
濮,又称百濮,部落众多,分布广泛,他们靠西一部分或随蜀、巴华化,或逐渐融于氐羌、百越等族群,或继续发展;靠东一部分偕长江中游群蛮在跟楚的长期抗衡中大多逐渐役属于楚,以后或随楚华化,或仍在长沙、武陵一带继续发展,形成秦汉时的武陵蛮。
百越应是起源于中国的东南与南部的土著,越人中发展最快、春秋中晚叶在长江下游兴起的,是句吴和于越。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文化交流、民族迁徙等原因,句吴、于越较早地向中原和楚学习。战国时期及以后,句吴已基本上随楚华化;于越以及百越其他各支,东部诸越逐渐华化,西部诸越则按照原有传统继续发展,逐渐形成如今壮侗语族各民族。
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指氐羌族系各部落。氐羌与炎、黄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国语·晋语》记载,黄帝、炎帝为兄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在甲骨文字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炎、黄所属的部落集团,往东发展的为华夏主要来源之一,向西发展的即氐羌族系。诸戎或氐羌族系流动很大,往西往南分布很广,一直到秦汉,原诸戎广大地区还是华戎共处,合而未化。
狄是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以后,又出现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零。此时北狄主要部分已经华化,也有一部分融入胡人之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称始皇帝。继而一个更强大的王朝——汉王朝建立。先秦的华夏,经过秦汉四五百年的蕃息、成长、壮大,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汉族。汉族基本形成以后,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无论是作为统治民族或是被统治民族,始终发挥着一个主体民族的作用,在跟北方的匈奴与羌族,东北方的夫余与乌桓(乌丸)、鲜卑,西北方的西域诸族与柔然,南方的西南夷诸族与百越的长期相处中,通过兵戎相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迁徙错居,互通婚媾等方式,把散布四方的众多民族糅合统一于一个国家——中国。
匈奴与殷周以来的鬼方、荤粥、猃狁、胡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由戎、狄、胡多种民族成分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其诞生的历史摇篮在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战国晚叶,头曼首称单于,创立中国北方草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匈奴逐渐走向强盛,与汉形成“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局势。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西晋时,还曾建立“汉—前赵”“北凉”“大夏”等政权。这些政权灭亡以后,“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便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余众与汉、鲜卑、氐、羌、高车(敕勒)等民族共同生活,并逐渐融合成为各民族的一部分。
乌桓、鲜卑同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乌桓兴起于前,魏晋以后,与其他诸族错居杂处,一部分逐渐同化于汉族,另一部分与鲜卑等融合。鲜卑兴起稍晚,内涵复杂,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拓跋鲜卑)和西部鲜卑。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分别在中原和河陇地区建立起一些国家,其中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鲜卑其他诸部。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471—490),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后推行了封建集权化和汉化改革。无论是东部鲜卑,还是拓跋鲜卑及西部鲜卑,经过魏晋南北朝与汉族等错居杂处和通婚,大多同化于汉族。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室韦、契丹等民族综合体。其中蒙兀室韦到金末发展成为拥有十六个部落的蒙古族。
西域诸族,先后有月氏、塞种、乌孙等。月氏分为大月氏和小月氏两支,公元前2世纪中叶,大月氏主体西迁中亚,留在伊犁河一带的小部分并入乌孙;小月氏以后逐渐融合于羌族、汉族和邻近其他民族中。塞种原来活动于横跨欧、亚的北部草原,南下后建立捐毒、休循两个小国,再后来逐渐并入乌孙。西域诸族中,乌孙最强大,15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形成时成为其主要族源之一。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主要是柔然。柔然最盛时,势力遍及大漠南北,统辖姓氏六十余种。6世纪中叶,柔然汗国被日益强大的突厥所灭,留在漠北的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中,迁居内地的大多融合于鲜卑,最终同化于汉族。
突厥则继续发展,经回纥、回鹘、畏兀等各族称阶段形成今天我国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各民族。
氐族羌族相邻,又杂居共处,互有吸收,故往往氐羌连用。西晋至南北朝时,氐族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至隋唐时,大多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但也有部分居住于四川北部及甘肃东南的氐人未被同化,有人认为今白马藏人即其后裔。
羌人历史更为悠久,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大部分逐渐与汉族融合,但河湟和陇南的羌人由于吐蕃统治而逐渐藏化,另有四川西北部汶(川)、理、茂各县的羌民至今仍保持古羌语言、文化与习俗。
南迁到云贵高原的氐羌族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族系,汉代与部分百越族系、百濮族系被统称为“西南夷”,他们分别是我国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孟高棉语族各民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