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寙字
今《說文·宀部》無“寙”字,陸德明、孔穎達引《說文》云“寙,嬾也”,當據以補正。
《爾雅·釋詁》:“愉,勞也。”注:“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寙。”各本誤从[34]“穴”,宋板、邢疏引郭注从“宀”。邢疏:“愉者,嬾[35]也。”《釋文》:“愉,羊主反,又羊朱反。[36]窳,羊主反。[37]《字林》云:‘汙也,音烏。'《說文》云:‘汙,窬也。’案:汙窬,猶汙邪也。”
《一切經音義》九:“寙墯[38],舊作“窳”,今改正,下[39]同。余乳反。《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墯寙也。[40]亦嬾也。言懶人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故字从。又嬾人恒在室,故从宀[41]。'”又十:“寙惰,榆乳反。嬾惰也。《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寙惰也。'”又十一:“或寙,臾珇反。惰懶之謂也。《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惰寙也。字从宀,从
。'”又十四:“寙墯,余乳反。《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墯寙也。’承慶云:‘懶[42]人不能自起,瓜[43]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
。又懶人恒在室中,故从宀[44]。'”又十五:“寙惰[45],榆乳反。《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惰寙也。'”又十七:“寙墯[46],臾乳反。《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墯寙也。言嬾人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
。又嬾人恒在室中,故字从宀也[47]。'”又十九:“寙惰,臾乳反。嬾惰之謂也。 《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惰寙也。'”
《詩·召旻》:“臯臯訿訿。”毛傳:“訿訿,寙[48]宋板誤“窳”,《釋訓疏》引不誤。不供事也。”《釋文》:“寙,此字不誤。音庾。裴駰云 ‘病也’,《說文》云 ‘嬾也’。”正義曰:“《釋訓》云:‘翕翕、訿訿,莫供職也。’是訿訿爲寙不供其職也。《說文》云:‘寙,《釋訓疏》不誤[49]。嬾也。’草木皆自[50]豎立,唯瓜瓠之屬臥而不起,似若嬾人常臥室,故字从宀[51],音眠。”
《史記·貨殖[52]列傳》:“果陏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寙[53]偷生。”徐廣曰:“呰,音紫。呰寙,苟且墮嬾之謂也。”駰案:“應劭曰:‘呰,弱也。’晉灼曰:‘寙,病也。'”《索隱》曰:“寙,音庾。”《正義》曰:“案:食螺蛤等物,故多羸弱而足病也。《淮南子》云 ‘古者民食蠃蛛[54]之肉,多疹毒之患’也。”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德不試,空言禄,兹謂主寙[55]臣夭。”孟康曰:“謂君惰寙,用人不以次第,爲夭也。”師古曰:“寙音庾。”《地理志下》:“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寙媮生,而亾積聚。”應劭曰:“啙,弱也,言風俗朝夕取給媮生而已,無久長之慮也。”如淳曰:“啙,或作鮆,音紫。寙,音庾。”晉灼曰:“啙,病也。寙,惰也。”師古曰:“諸家之說皆非也。啙,短也。寙,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給而無儲偫也。如音是也。”
《商子·[56]令》篇:“農無得糶,則寙[57]惰之農勉疾。”又“寙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
矣。”又“惰民不寙而庸,民無所於食,是必農。”又“愛子惰民不寙,則故田不荒。”
《鹽鐵論·通有》篇:“然後呰[58]寙偷生[59],好衣甘食。”《論衡·命義》篇:“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寙[60]。羸寙則壽命短。”《文[61]》枚叔《七發》八首:“血脉淫濯,手足惰寙[62]。”李善注:“應劭《漢書注》曰:‘寙[63],弱也。餘乳切。'”此皆《說文》“寙”字之證也。《玉篇·宀部》 《廣韻·九麌》皆無“寙”字,故諸書誤以“窳”字當之。然《說文·此部》:“啙,寙也。闕。將此切”。《玉篇·此部》:“啙,子亦、子爾二切。”《史記》云:“啙寙偷生,謂茍且也。”《廣韻·四紙》:“呰,寙也。將此切。又子西切。”則《說文》 《玉篇》 《廣韻》俱有“寙”字,可於注中驗之。雖今本亦誤同諸書从穴,據其義知本从“宀”也。
《說文·穴部》:“窳,污窬也。从穴,聲。朔方有窳渾縣。以主切。”《玉篇·穴部》:“窳,俞矩切,邪也。器空中也。” 《說文》曰:“污窬也。”《廣韻·九麌》:“窳,器空中。亦病也。以主切。”《史記·五帝本紀》:“陶[64]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史記索隱》曰:“音游甫反。”駰謂“窳,病也”,《正義》曰:“窳,音庾。”《漢書·地理志下》:“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并州。”師古曰:“窳,音庾。”此皆“穴”部之“窳”與“宀”部之“寙”音同義別。
《說文·瓜部》:“,本不勝[65]末,微弱也。从二瓜。讀若庾。以主切。”“寙”之从宀、从
,爲會意,故《說文》訓爲“嬾”。《詩》正義、《一切經音義》解《說文》皆言“瓜瓠在地”“似嬾人在室”,故从“瓜”、从“宀”,而不云聲。應、顏注《漢書》俱訓“寙”爲“弱”,又與“
”之本訓合。若“窳”从“
”,特爲諧聲,故《說文》“从穴,
聲”。今《爾雅》正作“愉”,注云:“字或作寙。”《釋文》亦“愉”字在上。而元應於“寙”下引“《爾雅》: ‘寙,勞也。’郭璞曰:‘勞苦者多惰寙也。'”凡七見,皆同,是知古本《爾雅》正作“寙”。注云:“或作愉”,後人多聞“愉”,寡聞“寙”,因私乙改,而《釋文》亦誤從之。元應所據經籍,往往有勝於陸、孔本者,此類是也。《爾雅疏》訓“愉”爲“嬾”,亦勝於《釋文》。邢氏此條,葢[66]本之孫炎、高璉二家舊義。
《說文·心部》:“愉,薄也。从心,俞聲。”無“勞”義。郭云“惰寙”與《說文》“寙,嬾”義合,且商鞅兩言“寙惰”,枚乘、孟康俱云“惰寙”。晉灼訓“寙”爲“惰”,皆與郭同,若“惰愉”連文,則罕見。知景純必以“寙”爲正。 《說文》此字之脫當在唐季,而唐人已溷同“窳”字,故《爾雅》《釋文》作“窳”,引《說文》“污,窬也”,則合“寙”“窳”爲一。陸氏又申之云:“案:‘汙窬’ 猶 ‘汙邪’ 也。”考《說文·穴部》:“窊,污衺下也。”則污邪别是一字,而陸牽合之,是誤“寙”“窊”“窳”爲一矣。
《史記》《漢書》《鹽鐵論》云“啙寙”,《說文》《玉篇》《廣韻》訓“啙”爲“寙”,商鞅言“寙惰”,枚乘、郭璞、孟康云“惰寙”,晉灼訓“寙”爲“惰”,徐廣、元應以“寙”爲“惰嬾”之謂,皆正訓也。應、顏訓“寙”爲“弱”,“”本訓也。《爾雅》“寙,勞也”,晉灼、裴駰云“寙,病也”,勞苦疾病者多嬾惰。此展轉相訓也。
《說文》 “啙,寙也”爲本訓,應劭曰“啙,弱也”猶訓“寙”爲“弱也”,晉灼曰“啙,病也”猶訓“寙”爲“病也”。《貨殖傳》《地理志》言:“地饒食足,民無饑饉,故不肯力作,常嬾惰偷生。”而張守節言:“食螺蛤等物,故羸弱而足病。”顏師古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俱相懸萬萬。此不通詁訓之失也。“窳”訓“污窬”是卑下之稱,故器之[67]劣者亦爲“窳”。裴駰訓“窳”爲“病”,義得相通,非若《爾雅》《釋文》之誤也。
丁度《集韻·上聲五九噳》:“寙,嬾也。《史記》‘啙寙偷生’,勇主切。”司馬君實《類篇》七中“寙,勇主切,嬾也。《史記》‘啙寙偷生’。”《字典》曰:“《韻會·七麌》收寙注本司馬氏《類篇》‘勇主切,嬾也’,與 ‘窳’ 音義各别,應分爲二。”此《玉篇》 《廣韻》後,字、韻書之未誤者。
又案:《說文》有“忕”,後人私以“”字代之,不知《說文注》中尙存“忕”字,然亦誤作“忲”矣。《說文》脫“寙”字,諸書誤以“窳”字當之,不知《說文注》中尙存“寙”字,然亦誤作“窳”矣。此讀書之宜審愼也。又《一切經音義》引承慶說,知楊氏《字統》有“寙”字,亦本之《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