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寧父母
《詩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金壇[73]段若膺云:經“歸寧父母”,謂文王之父母也。《序》言后妃在父母家爲女子子,若此則可以成婦禮於舅姑,而化天下以婦道,故曰“《葛覃》,后妃之本也”。“言告言歸”,傳:“婦人謂嫁曰歸。”此“歸寧父母”之“歸”,即“言告言歸”之“歸”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74],此九字蓋後人所加。
袁又愷云:《序》“歸安父母”,經“歸寧父母”,當從段作“謂嫁曰歸”解,而仍作“后妃之父母”。《序》曰“后妃在父母家”,又曰“則可以歸安父母”,文同則義無不同。果有異義,鄭當箋出,今鄭云“可以歸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猶不忘孝”,是鄭氏之以歸爲嫁,以父母爲后妃之父母,考之《序》而可見。
又案:《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箋云:“未見君子者,謂在塗時也。在塗而憂,憂不當君子,無以寧父母,故心衝衝然。”“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箋云:“始者憂於不當,今君子待己以禮,庶自此可以寧父母,故心下也。”此箋一曰“寧父母”,再曰“寧父母”,即曰《葛覃》“歸寧父母”之經。本章箋云“言常自絜淸,以事君子”,謂嫁而見當於君子,則可以安父母之心矣。是鄭氏之以歸爲嫁,以父母爲后妃之父母,考之經而又可見。
《序》言“后妃在父母家,躬儉節用”,習於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則出嫁而當於君子,無貽父母之羞,盡女子子之道,以供婦職,極其至而母儀天下,故曰:“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此《葛覃》所以爲“后妃之本”。“害[75]澣害否?歸寧父母”,正女子在家時,豫自審其輕重之宜,以爲他日見當於君子之具,庶于歸之後,可以安我父母之心也,豈非“后妃之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