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研究
- 刘向斌
- 1894字
- 2025-04-25 18:58:15
序
暮春时节,百花吐艳。在延安大学文学院任教的刘向斌博士告诉我说,他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部研究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的专著,嘱我作序。我让他将书稿寄来,并抽空通读了一遍。总体感觉,该书在深化汉代文学研究方面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至少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在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中,将研究汉代文学的观点蕴含其中。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个案研究出发,重点分析、评价了汉代关中的八个文学家族的形成历程、文学创作及文学成就;下编从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的成因、形成机制及地域分布等。作者认为:“我们既要关注中国文学纵向的历史演变,也要关注其横向的存在状态。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政治制度具有杠杆作用,时刻左右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而在特定的政治制度影响下,在‘家天下’的政治模式中,也孕育着一个个家族。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制度的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族的兴衰变迁,也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在古代中国,家族应是不能忽视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作者正是利用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分析了汉代文学家族、汉代文学的发展状态,也关注了汉代家族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这样的研究视角、研究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其二,立足于汉代关中地域文化,着眼于汉代关中家族的发展态势,以点带面,有效回答了汉代是否有文学家族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文学家族、家族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族或家族文学,而对汉代文学家族或家族文学的研究相对比较沉寂,研究成果也较少,似乎具有“重末轻初”的倾向。之所以如此,主要涉及如何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汉代文学内涵的理解;二是对于汉代文学家族的衡量标准。为此,该书首先讨论了“文学”及“汉代文学”的概念内涵,认为应当从当时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摆脱狭义文学观的影响,从广义文学的角度看问题。同时,作者吸收了学术界的相关成果,确立了家族、文学家族的衡量标准,并借助汉代史料和家族文献,选择汉代关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史互证、地域与文学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汉代关中区域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聚居于此,培养了不少文才之士,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培育了诸如马氏、刘氏、杨氏、班氏等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族。这样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信而有征的。
其三,着眼于历史发展与变迁,探究了汉代文学家族形成的基本规律。该书非常重视梳理家族文献资料,并对相关家族的发展变化进行追根溯源。作者认为,汉代移民诸陵政策及家世背景推进了汉代文学家族的形成。结合史料及分布规律的分析,作者认为,在汉代,几乎所有的关中文学家族,都经历了官僚化、儒质化和士族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儒质化,可谓是汉代文学家族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作者强调:“汉代关中文学家族之形成具有规律性。通过比较三辅地区几个文学家族的家族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家族都经历了官僚化和儒质化。而官僚化是政治基础,儒质化则是文化基础。这正是汉代关中文学家族形成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结论,对研讨汉代文学家族及家族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两汉四百年,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政治中心不在一处,但关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前代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汉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对汉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沃土上,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家族,如军功家族、世袭贵族、经学家族、文学家族等。从发展的角度看,汉代正是文学家族、家族文学形成的重要时期,魏晋以后随着门阀士族的发展、文学的自觉以及其他众多因素,文学家族和文学集团愈来愈兴盛。无论如何,研究汉代文学,不能忽略文学家族和家族文学的研究。该书在掌握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地域与文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汉代关中文学家族的形成历程,分析了关中八大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与活动情况,并就其文学成就与影响予以中肯的评价,把结论建立在大量的事实材料之上。可以说,该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代关中文学研究的缺陷,并对汉代文学研究具有值得期待的参考价值。
向斌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代文学的研究,曾出版《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等著作,对汉代文学有其独特的认识。本次又以汉代关中文学家族为研究对象,文史结合,考论兼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辟出新的领域,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新著出版,可喜可贺。期望向斌博士继续努力,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是为序。
张新科
2019年5月23日
于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