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时空演变研究
- 韩虎泰
- 4448字
- 2025-04-25 19:28:21
第四节 明代海防文献述略
明朝自建立伊始就受到来自倭寇的困扰,根据《明史》统计,洪武年间倭寇入犯便达到44次之多。但明代初期倭患的侵扰并不是特别严重,至嘉靖中后期倭寇裹挟着东南沿海的流民、海盗开始大规模的入侵,严重地威胁着明代的海疆安全,沿海人民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据仝晰纲统计,嘉靖间倭寇入侵达到267次之多。在这期间,上自朝廷大员,下至黎民百姓,都投入到抗倭斗争中。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在抗倭一线的将领和爱国文人士大夫,积极地思考战略战术,总结海防经验。于是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总结和实战经验相结合的海防著述。笔者将不完全统计所得相关明代海防著述罗列如次:
表1—1 明代海防文献

续表

续表

上表所列相关明代海防著述大部分是全国海防的整体资料,其中有很多涉及了广东的海防状况。针对广东的海防文献大都集中在清代,但这部分文献对明代情况也多有述及,如成书于道光十八年的《广东海防汇览》,这是一部大型的广东地方海防资料汇编,它是由清代广东地方政府组织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地方档案、笔记、文集、大臣奏议、地方史志等材料,由专家甄别,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在这部清代官修的区域性海防专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涉及明代的[58]。因此,在明代海防研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清代海防文献和舆图。
此外,今人对广东地区的海防文献和舆图资料也进行了整理汇编。如马金科主编《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59],林天、蔡琼编辑点校《明清以来潮汕的海防设施资料》[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61],中山市档案局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局(馆)合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62],深圳市档案馆《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63],爱莲、肖敬荣主编《广州历史地图精粹》[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65],东莞市政协、东莞档案馆主编《东莞历代地图》[66]等。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对广东海防研究的深入,研究趋势从通论性宏观论述向注重区域历史整体变迁的综合研究发展,把明代广东海防问题置于整个华南区域社会经济转型的更大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使得区域之间的互动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面面俱到,枝蔓过多的静态制度描述渐被放弃,截取若干关键性剖面,尝试更为动态的纵深研究倍受青睐。从明代广东海防研究的区域选择上看,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东路和中路的讨论上,而对西路海防的关注则稍显薄弱,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对西路海防研究的重视。从研究视角上看,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防制度、海防与贸易的关系、海防关城与炮台等方面,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对历史时期广东的海防形势、海防体系的演变、海防区划与海防重心的变迁、海防指挥体系与兵力部署等相关问题关注不够。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方面而言,多重视角、交叉性的综合研究更有待加强。基于此,本书将围绕以往学界关注较为薄弱的明代广东地区军事地理条件与海防地理形势、倭寇海盗的时空演变特征、海防区划、海防指挥体系、海防重心、巡海与巡洋会哨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0页。
[2] 陈贤波:《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
[3]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战船》,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8页。
[4]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87页。
[5] 《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编写组编著:《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6] 参阅陈贤波《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之“绪论”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赵树国《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之“绪论”部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 《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编写组编著:《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8] 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9]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编著:《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10]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11] 唐志拔:《中国舰船史》,海军出版社1989年版。
[12]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 郑广南:《中国海盗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 张炜、方堃主编:《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6] 卢建一:《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17] 张晓林、刘昌龙:《明清时期海防战略运用的历史演变及得失》,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 刘昌龙、张晓林、黄培荣:《明清时期海防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9]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0] 陈春声:《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21] 李庆新:《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2] 收入李庆新《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23] 两文收入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编《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澳门大学,2008年版。
[24] 吴宏岐:《澳门开埠与明代广东海防形势的变化》,《国家航海》2016年第1期。
[25] 陈文源:《明朝中国海商与澳门开埠》,《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
[26] 参见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杨国桢《明代倭乱前的海上闽南与葡萄牙》,《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与历史文化》,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陈春声《16世纪闽粤交界地域海上活动人群的特质——以吴平的研究为中心》,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陈学霖《〈张居正文集〉之闽广海寇史料分析》,收入氏著《明代人物与史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汤开建《明隆万之际粤东巨盗林凤事迹详考——以刘尧诲〈督抚疏议〉中林凤史料为中心》,《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
[27] 陈春声:《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3期。
[28] 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收入朱诚如编:《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29] 黄挺:《明代前期潮州的海防建置与地方控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0] 杨培那:《明代潮州大城所之演变与地方社会变迁关系初探》,收入《明朝广东海运与海防》,澳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杨培娜:《濒海生计与王朝秩序——明清闽粤沿海地方社会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9年。
[31] 陈志国:《水陆间的社会变迁——明清香山盗寇之患与地方社会秩序》,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1年。
[32] 《广东海防史》编委会:《广东海防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 黄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浙闽粤沿海海盗防卫的建置与解体》,宜兰学书奖助金,2001年。
[34] 萧国健:《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香港历史与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5] 暨志远、张一兵:《明代前期广东海防建制的演变》《明代后期广东海防与南头水寨》,两文均收入张建雄主编《明清海防研究论丛》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 黄文德:《明“卫所制度”与大鹏所城建城》,张建雄主编《明清海防研究论丛》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 李爱军、吴宏岐:《明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6期。
[38] 鲁延昭:《明清时期广东海防“分路”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2期;《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特征研究——基于海防对象多样性与海防重心的阶段性》,《暨南学报》2013年第9期;《明清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郭声波、鲁延召:《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9] 相关研究收入郭声波、吴宏岐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6辑《环南海历史地理与海防建设》(专号),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版。
[40] 陈贤波:《明代中后期广东海防体制运作中的政治较量——以曾一本之便为例》,《学术研究》2016年第2期。
[41] 陈贤波:《重门之御——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的转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42] 参见杨培娜《明代中期漳潮濒海军事格局刍探》,《潮学研究》新1卷第3期,2012年;陈忠烈《明代粤西的海防》、林俊聪《明清“闽粤咽喉”南澳岛的海防斗争》,以上两文收入《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澳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萧国建《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收入氏著《明清史研究论文集》,香港珠海书院1984年版;林发钦《澳门早期对外战争与军事防御》,收入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主编《澳门史新编》第三册,澳门基金会2008年版。
[43] 段希萤:《明代海防卫所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深圳大鹏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1年。
[44] 王朝彬:《中国海疆炮台图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45] 施丽辉:《从明代海防遗迹看其海防设施的防御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46] 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明清海防遗存调查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7] 王日根、黄友权:《海洋区域治理视域下的月港“二十四将”叛乱》,《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
[48] 吴宏岐、李贤强:《明代福建月港“二十四将叛乱”与澄海设县问题再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
[49] 陈贤波:《柘林兵变与明代中后期广东的海防体制》,《国家航海》2014年第3期;吴宏岐、王亚哲:《嘉靖四十三年“三门之役的战场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18年第2期。
[50] 王庸:《明代海防图籍录》,《清华周刊》第37卷第90期文史专号,1934年;吴玉年:《明代倭寇史籍志目》,《禹贡》(半月刊)第2卷第4、6期,1934年;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重庆中正书局1940年版。
[51] 陈列:《明代海防文献考》,《明清海防研究》第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2]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3] 陈学霖:《〈张居正文集〉之闽广海寇史料分析》,收入氏著《明代人物与史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 陈春声:《嘉靖“倭乱”与潮州地方文献编修之关系——以〈东里志〉的研究为中心》,《潮学研究》第5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 陈贤波:《〈三省备边图记〉所见隆庆间闽广的海寇经略》,《海交史研究》2016年第1期。
[56] 吴宏岐、李贤强:《从〈贤博编〉看明代文人叶权的海防思想》,《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
[57] 陈贤波:《论吴桂芳与嘉靖末年广东海防》,《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周孝雷:《俞大猷的海防地理思想与海防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5年。
[58] (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点校:《广东海防汇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9]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8年版。
[60]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版。
[61]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2]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3] 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6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65] 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66]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