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时空演变研究
- 韩虎泰
- 2字
- 2025-04-25 19:28:19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对象
一 选题意义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跨越14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拥有18000多千米曲折而漫长的大陆海岸线[1]。其中濒临南海的包括今广东、澳门、香港、广西、海南五省(特别行政区)——即明代的广东地区,北部与福建相接,南部与南安界邻,岸线全长近6500千米,是一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防线。
明朝是广东海防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清前期广东传统海防体系进一步完善,清中后期则开始出现海防体系的近代化转型,至民国时期这一转型基本完成。明清民国时期广东传统海防体系的形成、完善以及向近代化的转型,不仅在制度与器物层面均有所反映,而且突出地体现在海防地理格局的演变方面。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和海防地理格局的形成,对后世广东海防指挥体系和海防地理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项研究无疑对促进广东历史地理尤其是广东海防史与广东历史海防地理研究的深入,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交错的维度厘清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内部各层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变动因素,进而在明代大海防背景下揭示广东海防指挥体系的时空演变规律,从而推动明代海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并有助于深化我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学术研究。广东海防指挥体系的建制与演变,反映了明代在南海海洋竞逐的盛衰过程。深入探讨广东海防指挥体系的建设轨迹,可以为新时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陆统筹、国家海洋战略、维护海洋权益、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等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合理的历史逻辑和有益的历史借鉴,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对象
(一)广东
本书以“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为研究对象,其中“广东”的概念同今天现当代意义上的广东略有差别。本书所指称的“广东”就行政区划而言,主要是指今广东省沿海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沿海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以及海南省全境,即明代的广东地区沿海地带。由于域内山海交错,水陆相通,可停泊登岸的港湾众多,可藏匿和取给的近海岛屿密集,海洋环境十分复杂[2]。故屈大均云:“吾粤水道多歧,山海相通,盗贼易为出没。”[3]顾祖禹亦曰:“海环广东南界,倚为险固,然攻守之计亦莫切于海。”[4]因而广东海防同其他地区的海防在地理格局上有很大不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有助于揭示明代广东地区海洋防御的复杂面相。
(二)海防指挥体系
海防指挥一体系是海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所探讨的海防指挥体系主要是指明初的卫所指挥体系,以及明代中后期的总督、总兵、参将等指挥体系。明代是中国海防体制全面建立的关键时期。截取广东海防体制中最为核心的海防指挥体系作为剖面,进而从时间和空间演变的维度,审视从明初以卫所制度为基础的防御架构,到明代中后期以雇募营兵为核心的新体制转变过程中不同性质、不同层级指挥建制在驻防空间上的复杂变动和对海防的影响,从而揭示明代广东海防重心格局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