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学史料(第四辑)
- 刘跃进主编
- 6547字
- 2025-04-25 18:11:52
一 可勘者
1.卷一(第61页)《冬至夜作》集评,“《五代诗话》引《瀛奎律髓》”,乃郑方坤《五代诗话》卷六《补瀛奎律髓》。又,按语引吴汝纶《吴评韩翰林集》:“是时昭宗幸凤翔,朱全忠自河中率兵围凤翔,奉表迎驾,所谓‘阴冰莫向河源塞’也。‘阳气今从地底回’者,谓李茂勋救凤翔,王师范讨朱全忠诈为贡献,包束兵仗入汴西至陕、华也。末句恐勤王之师又将尾大不掉尔。”当从全书体例,收入集评。
2.卷一(第100页)《寄湖南从事》集评,周咏棠辑《唐贤小三昧集》:“此时此景难为情。”景,当为境。
3.卷一《小隐》(第120页),注释6引庄子《齐物论》“虽然方生方死”,疑应作“虽然,方生方死”。
4.卷一《秋深杂兴》(第208页),“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注释6引《后汉纪》及嵇康《释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注“名教”。其实此句乃用《世说新语·德行篇》乐广斥当时放达辈“名教中自有乐地”之典。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乐,缙绅贵行道。何必学狂歌,深山对芳草?”冬郎此诗作于天祐三年(906)深秋去福州之后,正是“深山对芳草”之际。
5.卷二《南浦》(第340页),集评引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十二,“上源于李商隐、温庭筠七言古诗,余之变止此”,疑应作“上源于李商隐、温庭筠七言古,诗余之变止此”。
6.卷二《深院》(第356页),集评引蔡绦《西清诗话》卷下“退念藏书数万,不能贮心亦病也”,疑应作“退念藏书数万,不能贮心,亦病也”。
7.卷二《安贫》(第394页),集评引郑杰《闽诗录》甲集卷五流寓“诗‘谋身’云云此也”,疑应作“诗‘谋身’云云,此也”。“全忠以为薄已”,疑应作“全忠以为薄己”。又,郑杰《闽诗录》乃转引自徐倬《全唐诗录》卷九十三,不若径录《全唐诗录》。
8.卷二《安贫》(第395页);卷四《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第881页,两诗集评皆引清冯浩《玉溪生诗详注》卷二“余编义山诗,而后之读者果取史书文集事会其通语,抉其隐,当知确不可易耳”,疑应作“余编义山诗,而后之读者果取史书文集,事会其通,语抉其隐,当知确不可易耳”。
9.卷二(第469页)《惜花》集评引“此篇句句是写惜花,句句是写自惜意,读之可为泪下”,出处标为“元好问编,郝天挺注《唐诗鼓吹笺注》”,然此实为清人朱三锡所评,或应标作“元好问编,清朱三锡评订《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二”。
10.卷二(第492页),《雨》,按语引文之“共谁咏”,底本原文作“共谁论”。
11.卷二(第495页),《江行》注释1“吴汝纶注,此为韵律诗”,疑应作“吴汝纶注,此为三韵律诗”。
12.卷三《守愚》(第630页),据《文苑英华》卷三八四引钱珝《授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赐绯鱼韩偓本官充翰林学士制》“惟是求已之多,播于群誉矣”,疑作“惟是求己之多,播于群誉矣”。
13.卷三《已凉》(第700页)、卷四《天凉》(第976页)重出。
14.卷三《访明公大德》(第705页),集评“又;词臣谪去堕天南”,“又”字之后疑应作冒号。
15.第715页书侧,“卷三春尽日”,应作“卷四春尽日”。
16.卷四《别绪》(第719页),注释3“韩集旧钞本下校”后,遗漏冒号。
17.卷四《别绪》(第721页),集评“佯佯脉脉是深机”后,遗漏逗号。
18.卷四《见花》(第724页),集评“此三诗(指《倚醉》《见花》《有忆》)”,“《倚醉》”后,遗漏顿号。
19.卷四《马上见》(第728页),集评“孰谓《周南》正风”,遗漏书名号。
20.卷四《夏日》(第775页),第一则集评引宋章深《槁简赘笔》,“岂不闻俚语云”后,遗漏冒号。“时有幽禽自唤名”之后,据一百二十卷本《说郛》卷二十四上,遗漏“又云:‘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出处标为“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二○七”,不若径标《说郛》,或“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一”,或“郑方坤《五代诗话》卷六”。
21.卷四《咏浴》(第784页),集评引震钧《香奁集发微》“三百篇之遗法”,“三百篇之西方美人”;附录二,第1302页,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十五“而蕴藉得三百篇意”;第1304页,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八十三“故《三百篇》之旨,一言蔽以无邪”四处之“三百篇”,遗漏书名号。
22.卷四《懒卸头》(第802页),按语引《新五代史·唐六臣传》:“梁王衮冕南面,臣文蔚、臣循奉册升殿进读已,臣涉、臣策奉传国玺,臣贻矩、臣光逢奉金宝以次升进,读已降,率文武百官北面舞蹈再拜贺”,应作“梁王衮冕南面,臣文蔚、臣循奉册升殿,进读已,臣涉、臣策奉传国玺,臣贻矩、臣光逢奉金宝以次升,进读已,降,率文武百官北面舞蹈再拜贺”。
23.卷四《效崔国辅体四首》其三(第852页),集评引陈元龙《详注片玉集》卷四《法曲献仙音》“凝情处,时闻打窗雨(小注:《文选》云:‘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韩偓诗:‘欲明花更寒,东风打窗雨’)”,“凝情处”之前,遗漏“向抱影”三字。又,下复引陈仁锡(1579—1634)《类选笺释草堂诗余》卷三《法曲献仙音》,内容与之完全雷同,略之可也。
24.卷四《六言三首》其三(第872页),校记3:《全唐诗》,遗漏前半书名号。校记4“曾、曹编著《全唐五代词》”,疑应作“曾、曹等编著《全唐五代词》”。
25.卷四《六言三首》其三(第874页),集评引施蛰存《读韩偓词札记》“余以为此三章必致光有意拟谪仙怨而作”,《谪仙怨》,遗漏书名号。
26.卷四《思录旧诗于卷上凄然有感因成一章》(第881页),“当以贾生忧国,阮籍途穷之意读之”,“贾生忧国”与“阮籍途穷”之间,应为顿号(参见第394页)。
27.卷四《无题》之二(第957页),注释9中李贤注引《风俗通》“京师翕然皆放效之”之“放”,疑应作“仿”。
28.卷四《无题》之二(第957页),集评引钟惺、谭元春辑《唐诗归》卷三十六晩唐四“人艳诗命妙”之“命”字,疑误。“便是一味痴”之“痴”之后还有一字,无法辨识,疑应作“便是一味痴□”。
29.卷五《浣溪沙》(第957页),集评引“叶申芗辑《闽词钞》卷首《序》”,宜作“冯登府《闽词钞序》,见叶申芗辑《闽词钞》卷首”。
30.卷五《浣溪沙》(第1004页),集评录震钧《香奁集发微》引《离骚》所谓“心忆君兮不知”之“兮”后,遗漏一“君”字。
31.卷五附录二《思归乐》,第1017页,徐《榕阴新检》;第1019页,“……徐
题(徐
《红雨楼题跋》卷上《陈后金凤外传·跋》)”;附录二“韩偓研究资料选编”之生平传记资料,第1223页,韩偓《翰林集》附录引明徐
《笔精》;主要引用书目录,第1526页,“笔精 明徐
撰”;第1548页,“榕阴新检 明徐
辑”,此六处之“
”,疑应作“
”。
32.卷五附录二《思归乐》(第1018页),集评引欧阳修著、清彭元瑞注《五代史记注》卷六十八“寅缘与金凤通”之“寅”,疑应作“夤”。
33.卷五附录二《思归乐》(第1018页),集评引鲁曾煜《(乾隆)福州府志》卷七十五《外传》“李仿怨陈金凤负已”之“已”,疑应作“己”。
34.卷七(第1114页),“按,以下‘备考’四则”,疑应属下页。
35.附录二(第1216页),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四:
庆历中诏官其四世孙奕。若璩按:王氏晩岁自撰志铭,有曰:“其仕其止如偓如图”,闻者咸以为实录。偓即韩偓,图则卷二十之司空表圣。丘迩求云:“庆历当作景祐,盖庞籍为漕时奏上偓诗,始得官其裔孙也。”
疑应作:
庆历中,诏官其四世孙奕。若璩按:王氏晩岁自撰志铭,有曰:“其仕其止,如偓如图”,闻者咸以为实录。偓即韩偓,图则卷二十之司空表圣,丘迩求云。“庆历”当作“景祐”,盖庞籍为漕时奏上偓诗,始得官其裔孙也。
36.附录二(第1219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泉州·人物》“唐韩偓”后,遗漏一句号。
37.附录二(第1220页),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韩偓《金銮密记》曰:‘召入院试文五篇’”,为原文之注释,应加括号,或小一号字排版。
38.附录二(第1220页),宋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二《辞学指南》“又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后唐停诗赋。白居易入翰林,以所试制《加段祐兵部尚书领泾州》,韩偓试《武臣授东川节度制》”“舍人不试,多自学士迁”,亦为原文之注释,亦应加括号,或小一号字排版。
39.附录二(第1223页),明陈鸣鹤《东越文苑》卷一,“蔚按《十国春秋》,偓卒于南安龙兴寺,葬葵山之麓”,为原文之注释,应加括号,或小一号字排版。
40.附录二(第1227页),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引《四库提要》,重见于第1324页《四库提要》。
41.附录二(第1230页);主要引用书目录;第1560页,两处“明朱睦桔《万卷堂书目》”之“桔”,应作“”。
42.附录二(第1232页),引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末尾遗漏“一本”二字。
43.附录二(第1236页),“《四部丛刊》影钞本”之前,“故附于南越四家之后”之后,或应有省略号。
44.附录二(第1236页),“非致尧原集矣”之后,“晁公武《读书志》云”之前,或应有省略号。
45.附录二(第1236页),“但叶梦得却又以《香奁》系韩熙载所作”之后,或应有省略号。
46.附录二(第1237页),引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十《香奁集·叙》“京本诗、赋二篇”,疑应作“京师本赋二篇”。“秘阁本同亡诗十篇”,疑应作“秘阁本同,亡诗十篇”。“以朱墨辨,阁、京本皆已刊正可传”,疑应作“以朱墨辨阁、京本,皆已刊正可传”。
47.附录二(第1238页),引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十《香奁集·叙》“信笔谈者虽甚”,《笔谈》,遗漏书名号。
48.附录二(第1239页),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一《书韩致尧翰林集后》数则,重见于第1287页。
49.附录二(第1241—1242页),引录清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四《书韩偓传后》,并非属于“历代序、跋、提要”,应移至“历代评述”部分,代之以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三《跋韩致光闽中诗》。
50.附录二(第1242页),引赵衡《韩翰林集叙》“其忠孝大节形于文墨者,非唯义山不能与抗颜行而调适,上遂追及杜公轶尘,并殿全唐为后劲,则今所传《韩翰林诗集》是也”,疑应作“其忠孝大节形于文墨者,非唯义山不能与抗颜行,而调适上遂,追及杜公轶尘,并殿全唐为后劲,则今所传《韩翰林诗集》是也”。
51.附录二(第1243页),引赵衡《韩翰林集叙》“吴先生表章之不容已也”,应作“吴先生表章之不容以已也”。
52.附录二(第1245页),引宋联奎、王健、吴廷锡《韩翰林集跋》篇末“江宁吴廷锡”后,遗漏一句号。
53.附录二(第1245页),第1262页,两处引孙原湘《天真阁集》诗,宜合并至一起。
54.附录二(第1257页),引孙治《无题次韩偓韵四首》小引“嗣后虎臣驰黄飞涛鸿征间作”,应作“嗣后虎臣、驰黄、飞涛、鸿征间作”。
55.附录二(第1262页),据《雪桥诗话余集》引陆彡石《读五代诗杂题·韩偓》,与第1254页陆元(宁彡石)《读五代诗杂题其后十六首·韩偓》重出,宜删。
56.附录二(第1263页):
陈曾寿《偶题冬郎小像二首》其一起云:“为爱冬郎绝妙词,平生不薄晚唐诗。”其二结云:“憔悴如斯终不死,书生留命亦符天。”其《尤物》诗云:“诗中尤物成双绝,惟有冬郎及玉溪。”(《苍虬阁诗集》)
应作:
陈曾寿《秋夜对瓶荷一枝,雨声淙淙,偶题冬郎小像二首》:
为爱冬郎绝妙词,平生不薄晚唐诗。
一枝一影灯前看,正是秋花秋露时。
可怜陆九(贽)同文笔,却与朱三(温)共岁年。
憔悴如斯终不死,书生留命亦符天。(陈曾寿《苍虬阁诗集》卷五)
按:所引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苍虬阁诗集》,第159页。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耐寂、焦庵,别署苍虬,湖北蕲水人。陈沆曾孙。少肄业两湖书院,师事梁鼎芬。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用主事分刑部。旋应经济特科,得高等,调学部。累迁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1911),授广东道监察御史。辛亥后,遁归湖北,旋挈家至沪。母病,移居杭州,构屋于南湖,与俞明震比邻,时以诗唱酬。民国六年,张勋复辟,授学部右侍郎。事败南还。十四年,北赴天津,随溥仪至长春,命管陵园事。晚岁仍南归。卒于上海。
57.附录二(第1271页),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二十六“卢携之结高骈”之“携”,应作“檇”。“张浚”之后,应为顿号。
58.附录二(第1272页),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二十七“一品之贵”之后,应为顿号。“免死于逆乱之手”之后,遗漏逗号。
59.附录二(第1271页),宋李弥逊《筠溪集》卷二十二《舍人林公时旉集句后序》“章句之士溺于所长,以自窘束,不肯弃绳度坏藩维”,“弃绳度”之后,应有句读。
60.附录二(第1274页)“魏庆之”,第1275页“岳珂”,两处姓名之前,漏标年号“宋”。
61.附录二(第1285页),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唐英歌诗》三卷,与第1323页,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唐英歌诗》三卷”云云,重出。后者更详备,但卷数有误,应从前者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
62.附录二(第1288页),“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遗漏卷数,应补“卷十九”三字。
63.附录二(第1296页),“江顺怡辑《词学集成》”,应作“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
64.附录二(第1296—1297页),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所引,截取自王昶《国朝词综自序》,不若径引《春融堂集》卷四十一之原文。
65.附录二(第1297页),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词绎》,与第1301页,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重出。
66.附录二(第1299页),引录《韩偓论》之出处“清李祖陶《石庄先生文录》卷三”,应作“陈弘绪《石庄先生文录》卷三,见李祖陶《国朝文录》”。
67.附录二(第1306页),“郑方坤”姓名之前,漏标年号“清”。
68.附录二(第1318页),清郑方坤《五代诗话》卷六补《后村诗话》,“以备金銮记之阙”之“金銮记”,应加书名号。
69.附录二(第1325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六“方坤既巳刊削”之“巳”,应为“已”。
70.附录二(第1327页),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转引《四库提要》,与第1324页,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一“《蕊云集》一卷,《晚唱》一卷”云云,重出。
71.附录二(第1332页),清黄子云《野鸿诗的》“动以美人香草为护身符帖”之前,遗漏“至义山,专求有娀、皇英之喻而推广之,倡为妖淫靡曼之词”,“未学”应为“末学”,《三百篇》应加书名号。
72.附录二(第1332页),引录清邹祗谟《倚声初集》卷三,尚未完整,其后尚有数句:
余戏谓阮亭云:公曾为此论,何以又作《词绎》一书?然苕文又云:“弹棋赋诗,俱是恶业,但日诵《楞严经》一卷,便足了事。信如此言,尽当扫却文字禅耳。”
73.附录二(第1332页),引录清惠栋《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注补》卷上,实为转引清汪琬所撰《说铃》,见《啸园丛书》一卷本,第十九页;上海书店版《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第107页,故不若改引《说铃》原书。
74.附录二(第1333页),引录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一:“《香奁诗草》二卷。(梅墟别录周履靖继妇桑贞白月姝著,归安茅鹿门为之序。)”并非“历代评述”,据其内容,应归并至第1364页,明祁承《澹生堂藏书目》“《香奁诗》二卷,桑贞白撰”之后。又,“梅墟别录”,应加书名号和冒号。
75.附录二(第1334页),引录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十六,“倡和每至数百首”之“百”,应作“十”。“刘公体仁”,应作“刘公体仁”。所引见《古夫于亭杂录》卷五(《王士禛全集》第6册,第4921页),不若径引原书。
76.附录二(第1335页),引录清谭宗浚《荔村草堂诗钞》卷三《过庭集》上,《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
丁卯诗名末造夸,风云气少似张华。从来甜俗投时易,争赏徐熙没骨花。(“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唐人已有定评。而陈云伯大令《颐道堂集》,论诗极推尊之,深不可晓)
不应接排,须另起一段。或径删去,因内容与韩偓无关。
77.附录二(第1340页),《塞上吟序》“刘勰明诗”,应为“刘勰《明诗》”。“南宋李龏之《梅花衲翦绡集》”,应为“南宋李龏之《梅花衲》《翦绡集》”。
78.附录二(第1340页),据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四,引《寄远》“陌头杨柳望中多”之后,应为句号。
79.附录二(第1345页),“(钟秀《观我生斋诗话》)”字号与前后不一。
80.附录二(第1441页),林旭《送春拟韩致光》,未标出处,应补“清林旭《晚翠轩集》”。
81.附录二(第1441页),“陈曾寿亦依韩偓《惜春》原韵作《绿阴》诗”云云,诗题应作《春尽日蔷薇花下作》,未标出处,可补“陈曾寿《苍虬阁诗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20世纪诗词文献汇编:诗部第2辑第5册》,陈曾寿一百五十七首,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93页”。“残红满架”,集作“残红一架”;“愁烟里”,集作“愁烟雨”。
82.主要引用书目录,按照书名首字拼音排序,然不知为何首字相同者常常并不接排,而是分列各处。
83.主要引用书目录(第1527页),“《崇文总目辑释》,宋王尧臣撰”之后,应补充“清钱东垣等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