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与开拓:环境史史料研究与探索
- 周琼主编
- 1071字
- 2025-04-25 18:24:29
文献与环境史研究
钞晓鸿[1]
文献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分析手段与外在表现形式。为便于讨论,这里仅涉及历史上形成的书面材料。环境史也有不同名称,对其定义或解释则更有分歧,不过学界一般认为该学科是研究人类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也就出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文字、成文材料的出现则是后来的事,不充分的文献也不足以支撑研究问题,即使现代社会也存在人迹未至却受到人类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重要地区或领域,文字材料并不涵盖所有历史时期,也不能支撑所有研究领域,诸此说明文献在整个环境史研究中存在不足或“盲区”。然而,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非匀速变化。晚近以来,环境愈来愈受到人类的影响或干预,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愈益密切,相应的记录逐渐丰富,环境史的内容随之丰富,与当代的关联性、延续性更加显著,研究的必要性与操作性也更强,丰富的文献材料成为晚近环境史研究的依据与基础,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对于人类社会、人类哪个自身、思想认识的记录、揭示与反映,其中包括自然对人类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利用等,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书面材料也许是最丰富、最有效的载体。探究晚近以来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与原因,历史上所形成的书面材料尽管不是唯一的研究手段与依据,但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路径与材料之一,应用范围最广。在现代仪器观测与视听媒体产生之前,史料在某些方面的特色或是优越性,是其他研究手段、材料无法比拟的。如与树木年轮、沉积物元素分析、碳年代测定、冰川分析等相比,文献的时间尺度最短、内涵最丰富,具有分辨率高、系统性强、记载详细等明显优势或特点。因此,文献成为晚近以来环境史研究中涵盖面最广、信息最为丰富的材料之一,以此建立的环境要素序列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也更高。[2]文献对于揭示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文献是前人创作、记录下来的,历史上所形成的书面材料,也是人类选择一定材质对外在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反映,其载体也是环境所赐或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反应、感受、认知以及利用,实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产物与见证。
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可以揭示晚近环境史中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内容与问题,需要扎实地查找、整理、鉴别、利用。所有的文献都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下完成的,存在着各种不足与局限性,其编撰意图与后人的研究取向亦有参差之处,因而对史料的鉴别与把握成为其利用的基本前提。以下笔者以自己较为熟悉的明清时期为例,具体说明使用文献研究环境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