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杨恩成

春节时,志海夫妇来家里小坐,并呈上这本诗稿。

20世纪90年代初,志海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时留校工作。当时,仅知道他的书法功底很好,还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了书法课。那时,高校开设书法课的并不多。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又被调到新闻专业,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后,当他给我送上这本诗稿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在格律诗的创作上也很有天赋。

书法和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汉字书写在古代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发展到现在则演变为一种书写艺术。只有诗,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还保留着它原有的抒情达意的功能。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要写出符合传统韵律的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关键在于个人的学养。

我用了一段时间,读完了志海的这部三百余首诗稿。掩卷而思,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生活中处处有诗材,就看你有没有充满诗情的胸怀!

诗情是诗歌创作前的情感冲动。它受到客观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诗心则是诗人之心。北宋诗人王令在他的《庭草》诗中说:“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意思是:有诗心,才会有诗!

从这部诗稿的内容看,恐怕和志海“时时一自哦”的诗心有关。

诗以“适性”为创作契机,而不完全像白居易说的那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白氏的这种提法把诗歌创作限定在一个狭小的题材空间。所以,他的诗,除了一些有影响的讽喻诗,其好诗多是在他淡化了功利之心以后创作的。

这本诗稿里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像志海在一首《论诗》中说的那样:“一切真情性,尽从凡俗来。”我认为:志海所说的“凡俗”,就是指日常生活。我发现:在这部诗稿中,节令诗与游览诗占有突出地位。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从诗的内容看,却印证了钟嵘在《诗品》中强调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这一论断。也就是说:人们写诗的动因是受了节气或景物变化的影响有感而发的。这就产生了古典诗歌中人们常说的伤春悲秋意识。

对于这一点,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得更为透彻。他说,人的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人们“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嘉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民之清芬”。尤其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有时会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已经不是对客观物境的直观描写了,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可见,我们常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陆机那里已经具有了人与客观自然境象的心灵互动。正是心与物的互动,促使诗歌具有了情感之美。

现代人多喜欢在节假日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每游览一地,多有诗作纪游、抒怀的人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灵的缺憾。志海就与此相反。多年来,祖国大江南北的灵山秀水、高山大漠甚至域外风光,都留下了他的踪迹。而印证这些踪迹的就是他的许多纪游诗、抒怀诗。这类诗在这部诗稿中占有相当的篇幅。足以证明志海对大自然的倾心。

他有一首《甪直古镇游赋》,中间两联写道:“平江流古韵,细雨带新烟。碧树回头岸,乌篷渡客船。”淡淡几笔,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明媚烟水,像一幅恬淡的水乡风景画。且不说这两联诗是否与王摩诘的山水诗有渊源,最起码能与“宋韵”相媲美。再如《江南游别》写江南水乡景物,清淡有致,历历如画:“新旅江南客水乡,乐晴乐雨乐彷徨。幽村古镇笛声远,碧水小桥花影长。南市晓烟凝石坞,北山夕月落鱼塘。别期忽至终须别,梦里家山叶叶黄。”《雨中登泾阳崇文塔》:“步步攀缘塔几重,随兴放眼望葱茏。不知泾渭分明处,可在蒙蒙烟雨中?”三四句暗中切合诗题中的“雨中”二字。妙处在于切题而不露痕迹,呈现出一派自然恬淡之美。

古人常常认为:人的情感世界受节令的影响。就像陆机说的那样,“悲落叶于劲秋,嘉柔条于芳春”。志海在这部诗稿中收录了描写元日、人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节令的诗近百首。而这些节日,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姑且不论志海这类诗在艺术上的优劣,仅从其内容而言,他常常即景生情,而且很少矫揉造作。比如在一首写中秋的诗中,他说:“云淡心思远,月圆惆怅多。何人明镜里,不肯忆蹉跎。”诗意含蓄而恬静。把中秋与岁月流光联系起来,抛开了传统的“圆缺意识”。再比如《端午》诗:“当年名士迹寻难,往事惊心楚水寒。醉里何人忧国是,此情独向艾枝繁。”尤其是后两句,细细品味,耐人寻思。每个节令,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意,这是志海节令诗最突出的特点。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知与钟爱,以及对时下风气的感悟,恐怕难以自出机杼。

友朋之间的酬唱是这部诗稿的又一主要题材。这类题材常常是因事而发,即席而就。如《天沐兄重阳客敦煌见寄》前四句:“秋风夙夜到敦煌,雨落祁连白草长。朔漠寒衣惊戍鼓,塞云孤雁断诗肠。”把朋友独客之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孤独之情全从境界中流出。《长安校区秋吟和苦竹兄》一诗,可以说是情、景俱佳:“独在长安学馆西,忽闻佳作破痴迷。昆明湖畔红千树,太古陵边绿半溪。且把秋声枝上挂,宜将暮霭水中栖。可怜日落秋山远,不见星光月自低。”在七律中,“以景作结”常常会给人留下余音袅袅的审美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我之所以说志海的这首诗“情、景俱佳”,原因就在于他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这是很难得的。

读完志海的这部诗稿,很有感触,就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了下来。权作“感言”吧。

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