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秀才陈直

……

这里的“秀才”与后世常说的明清秀才有所不同,北宋科举主要是发解试、省试和殿试。

发解试作为科举第一关,由各州府自行组织,每三年开考一次,合格者为“得解举人”,民间通以“秀才”称之。

有些地方也以“秀才”来称呼那些未曾通过解试的读书人。

进喜这个反应,显然是认识那个青年士子的,这让赵令甫不免有些意外。

“小郎君,这位陈秀才单名一个‘直’字,是大官人为您请的蒙学先生,已经说好过几日就到府上。”,进喜留意到自家小郎君的疑惑,连忙解释一句。

赵令甫恍然,原来如此!

不过舅父给自己请的这位先生,貌似有些迂直啊!

再细瞧瞧,衣着寒素、身形挺拔,似乎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气节。

陈直并未注意到街边的赵令甫等人,他这会儿已经被衙前的粗鄙呵斥气得血气上头、胸膛起伏,却仍寸步不退,争辩道:“强逼借贷!盘剥息钱!尔等身为公人,不思为民,怎敢助纣为虐?”

衙前本不愿理会他,读书人的难缠谁不晓得?所以只想吓退他了事。

谁知道这穷措大蹬鼻子上脸,就差指着他们弟兄的鼻子骂了!

要是这样他们都不作为,那以后还怎么立威?怎么当差?怎么在这片地界上混?

所以他们怒极反笑,发狠道:“嘿!好个牙尖嘴利的穷酸!还敢污蔑官差?我看你是活腻了!弟兄们,把这不知死活的东西一并锁了!”

说着,就有人迈步伸手朝陈直抓去!

陈直也被吓到,脸色由红转白,却仍不肯改口退缩,强撑着站定不动。

连赵令甫都看得出来他的势弱,无奈地摇了摇头,舅父怎么会选中这样一个人来给自己蒙学呢?

其实王晟也是无奈,苏州城虽然有官办州学和府学,但却对年龄和户籍有所限制,还要求三代清白,无谋反、不孝不悌等罪行。

所以赵令甫入不了官办的府学,王家因人丁单薄,又没像范家、顾家等当地大族建什么族学义庄,所以只能请馆师上门授业。

而这馆师可不是那么好请的,那些声名远播的儒士,收弟子都有讲究,哪会自降身份去别家府上坐馆?

所以愿为馆师的,要么是那种皓首穷经功名无望的老秀才,要么是出身寒门还未发迹的待考士子。

陈直就属于后者!

北宋科举通过解试虽为“贡士”,也称举人,但却不像明清举人一样有做官资格,还须通过京城举办的省试殿试,成为进士才能当官。

在备考期间,那些寒门举子通常便会去一些富贵人家府上坐馆,为孩童蒙学。

苏州每三年开一次解试,最近几科取中者通常在十到十五人不等,这当中又有大半都是大家子弟,寒门出身者寥寥无几。

这个陈直为人方正、才学出众,唯一的短板就是秉性耿直,几乎已经是王晟能为自家小外甥请到的最好馆师了。

赵令甫当然不清楚这些,他只知道要是再不干预,自己这位先生就得被那群衙前拿住。

于是他便看向进喜,刚要开口让其上前帮衬一二,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忽然响起:“且慢!”

只见人群分开,一位身着毛皮裘衣、头戴子瞻巾、束革带、登毡靴的年轻公子带着两名健仆快步走入场中,竟然是陈家大郎陈奎!

赵令甫面色怪异,不过既然对方已经先他一步叫停,那他也就不必多事,但心里却不禁开始思忖着二人是什么关系?

都姓陈,莫不是带着亲?

那为首的衙前明显是认得陈奎,动作顿时一停,脸上的凶相也收敛不少,换上了一副略带谄媚的笑模样道:“哎呀!原来是陈小官人!不知小官人这是有何指教啊?”

吴江陈氏在本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陈奎是这一代的陈氏大宗嫡长,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很有可能还会成为陈家家主。

和他比起来,衙前又是个什么档次?

而且干他们这行的眼头都活,最擅长见风使舵捧高踩低,所以这会儿也都是小意奉承着。

陈奎倒也并未因此面露骄矜之色,只颇为疏离地说了两句场面话:“这位公人,不知我这族兄犯了何事?”

一句“公人”一声“族兄”便将亲疏关系划定清楚。

时下读书人心目中,有着明确的“官尊吏卑”观念,几乎已经是社会共识。

如《宋史·职官志》就提到“吏员不得与士大夫伍”,一代文豪欧阳修也曾说过,“天下吏人,素无廉耻,贪墨是务”。

所以北宋的文人士子,素来是不愿意与胥吏扯上什么干系的。

那衙前也是习惯了这些大族子弟对他们的态度,所以并不着恼,只笑容僵了僵,才连忙道:“我等并不知晓此人竟是小官人家的族兄,多有得罪!方才只是些许误会而已!”

前据而后恭,陈奎心中不屑,面上却不显,只道:“是误会就好!我这族兄去岁刚过解试,来年还要赴京赶考,可不好因为些许误会,坏了功名!”

这下那群衙前就更紧张了,本以为只是寻常穷酸书生,他们还惹得起。

可一转眼,先是跟吴江陈氏攀上了亲,又摇身一变成了贡士!

他们心里已经想骂娘了,你说你有这些身份,上来直说不好么?咱爷们还能不给你这个面子?

你可倒好,上来叽叽歪歪什么《宋刑统》,那玩意儿能当个什么?

心里腹诽,面上却忙着转圜:“不敢不敢!我等只是来替衙门追讨欠债的,并无他意!”

陈魁来得晚,只是刚巧碰上,所以不清楚前面发生的事,闻言看向自家这位族兄。

其实他对陈直的了解也很有限,甚至在后者考中贡士之前,他都不知道这位族兄的存在。

陈家香火繁盛人丁兴旺,光是五服之内的陈氏族人便有百八十号,认不全也属正常。

直到去岁陈直过了解试,从陈家族学中考出来,立时成为族中名人,陈奎才与之多接触了几回。

对方家境清贫他是知道的,但还不至于欠官府银钱吧?

而且在其考中举人后,族中可是没少奖赏钱财,还特意划了二十亩水田给他家,怎么这还能被官府追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