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
- 章林
- 1684字
- 2025-04-28 18:55:19
二 “八色姓”与皇亲地位的提高
“壬申之乱”以前,日本主要有臣、连、君、别、公、直、造、首、史等二十几个姓。由于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乱”的冲击,各氏族的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根据各氏族的实际情况,重新确认相互之间的地位,天武天皇即位后对全国的氏姓作了重新修订。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十月,天武天皇颁布诏书,规定:“更改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万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祢。四曰,忌寸。五曰,道师。六曰,臣。七曰,连。八曰,稻置。”[17]当日,天武天皇授予守山公、路公、高桥公、三国公、当麻公、茨城公、丹比公、猪名公、阪田公、羽田公、息长公、酒人公、山道公十三氏真人姓;十一月,授予大三轮君、下毛野君、阿倍臣、巨势臣、物部连、中臣连等君、臣、连等三姓五十二氏朝臣姓;十二月授予大伴连、佐伯连、诸会臣等原臣、连两姓五十氏宿弥姓;天武十四年(685)六月,授予大倭连、葛城连、汉连等连姓十一氏忌寸姓。
“八色姓”中真人、朝臣、宿祢、忌寸与道师五姓作为古代日本姓的称号是首次出现。臣、连是过去已经使用的姓的称号,稻置则是将古代地名作为姓的称号。事实上,作为姓的称号,不仅只有“八色姓”这八种,在律令时代的诸多史料中,也使用“直”“造”等许多姓。“八姓制度只不过是在众多的姓中,作为当时特殊限定的身份秩序,用以应付氏族的一种方法。”[18]其中真人、朝臣、宿弥被赋予上位姓的位置,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则被赋予下位姓的位置。
“八色姓”虽然沿用了此前“臣”“连”等姓的称呼,但其意义有所不同。即“八色姓”并不是将原先位于最上位的臣、连等姓降到最下位,而是将真人置于最上位的同时,将原先位于上位的臣、连、君等改赐为仅次于真人的朝臣姓或宿弥姓。根据太田亮的研究可知,真人姓主要授予旧公姓与天皇有着血缘关系的氏族,朝臣姓主要授予旧臣姓氏族,宿祢姓主要授予旧连姓氏族,忌寸姓主要授予旧直姓的国造诸氏以及大陆移民氏族。[19]在授予真人姓的公姓十三氏中,息长公、羽田公和山道公是“应神天皇”的后裔,酒人公、阪田公和三国公是“继体天皇”的后裔,猪名公与丹比公是“宣化天皇”的后裔,守山公与路公是“敏达天皇”的后裔,当麻公是“用明天皇”的后裔,高桥公与茨城公的出身不详。[20]从天武天皇以后的赐姓实例来看,基本都遵照了上述原则,即真人姓一直是赐予天皇的远亲,没有赐予皇亲血缘以外的人。
总之,通过“八色姓”,皇亲血统的氏族列为八姓之首,从而从制度上把皇别氏族和其他氏族加以严格区别,最大限度地加强天皇和皇亲的权力。
如果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古事记》的内容比《日本书纪》少很多,但关于氏族祖先的记事却比《日本书纪》多很多。《日本书纪》里有117氏,而《古事记》里有210氏,差了近两倍。要解释这个差异,必须和“八色姓”联系起来考虑。[21]为了公平、合理地给各个氏族授予“八色姓”,确定他们的等级地位,就必须彻底地调查各个氏族与皇亲的关系及其对皇亲的贡献。由于朝廷调查之后发现说谎者甚多,于是天武天皇于天武天皇十年(681)决定将《帝纪》《旧辞》“削伪定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便是的《古事记》。
天武天皇在制定“八色姓”后的第二年(685),对位阶制也作了改革,按照明、净、正、直、勤、务、追、进八色改冠位二十六阶为冠位六十阶。与姓属于氏族可以世袭不同,冠位属于个人不能世袭。从表面上看,“八色姓”制与位阶制似乎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制度,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在大化改新前,氏姓制度既是一种政治制度,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大化改新后的氏姓改革实际上是要否定氏姓制的政治功能,肯定氏姓制的社会功能。”[22]进一步说,“八色姓的制定并非要恢复旧时代的氏姓制度,而是要使旧时的氏姓制度为新确立起来的身份秩序服务,具体说就是要提高皇族近亲的社会地位,明确高级官僚和低级官僚的门第差别,以及中央贵族与地方豪族之间的地位差别”[23]。可以说,大化改新后的氏姓制与位阶制是相辅相成的,即“八色姓”制的确立提高了皇族近亲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扩大了天皇制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以天皇诸皇子为中心的皇亲势力取代过去旧豪族势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