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书注意到了清朝统合疆域方式前后的变化,将清末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从疆域统合的视角加以审视。本书所指的边疆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藏,即在有清一代长期施行有别于内地行省体制的地区。本书之所以将边疆地区新政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清朝前中期确立的治边策略已不能适应清末的新形势。属国尽失,藩篱不存,边疆民族地区完全暴露在列强的视野之下,边疆危机与治理危机并存。其二,边疆新政作为一个整体,较诸内地行省,清朝中央政府倾注了更多精力。内地行省的地方主义虽盛行于清末,但彼时央地矛盾仍属于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利益博弈,没有突破中央政府设定的政治改革框架,当然也不会造成分裂。边疆民族地区与此不同,他们一旦形成离心趋势,则极易造成国家的分裂。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增强这些地区的向心力,重新统合边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所言之“统合”是指中央政府通过重建政治权威,将国家权力有效渗透到边疆地区,对边疆施行有效统治,同时增强边疆地区的国民对中央权威的认同,以抵制边疆地区离心倾向的过程。本书将从统合边疆的视角重新审视清朝中央政府的新政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清末中国疆域形态的变迁。

清末新政对传统中央、地方政制进行了变革,通过加强中央各部对地方事务的垂直管理重构了央地关系,并借此将国家权力渗透到地方。重新统合疆域的基础是再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而国家权力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国家权力的归依,即服从国家权力或者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谋求自己的利益,而让各民族归依国家权力的基本前提是国家权力的向下渗透。在这方面,新政通过权力渗透重建了中央权威,从而使国家认同从观念符号上升到国家制度建构层面。本书将梳理清王朝通过边疆新政将国家权力渗透到边疆社会基层的历史脉络,及其试图通过均质化的改革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国”的过程;解析清王朝通过深入到基层的国民教育造就忠于王朝的国民,加强国民对国家权力的认同,从而育成国民意识,强化国家对国民统驭力的过程;突破传统史观对于清政府的定位,再现清政府的历史行为主体身份,从客观角度研判清政府主导的边疆新政对于促进疆域统合的作用。为了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本书将选取其中最能体现清王朝统合边疆主旨的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一,政制改革。新政期间,政制改革的意义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利用与内地同质的行省体制取代边疆地区传统的间接治理体制,彻底铲除在传统清朝政治体制中横亘于蒙汉、回汉、藏汉之间的人为屏障,让其浑然一体。蒙古、新疆、西藏的政制改革虽未像东北政制改革那样彻底,但同样是清朝中央政府向地方渗透权力、将权力重心上移的重要手段。它给中国带来了一个确认国民范围,走向近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契机,是清朝走上了构建非种族性的、均质的国家权力的道路的标志。新疆在新政开始前已改设行省,完成政制顶层改革,但其基层政制改革和调试则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其间新旧杂糅、博弈的过程尤其值得关注。蒙古和西藏改设行省问题虽得到彼时朝野注目,但终清一代并未施行,其中,既有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祟,亦有中央政府的现实考量,其动议、讨论的过程恰是清朝统治者在新旧之间辗转徘徊心态的直接反映。

其二,国民教育。本部分主要考察新政时期清政府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增强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进而将其铸造成国民的过程。新政期间,中央政府一方面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将传统儒家伦理灌输进新式学堂,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造达到普及国民教育,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新设西式教育体制和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将国家意志、国家权力渗透进整个国民教育领域,实现了国家对教育权的掌控。

其三,土地开发。多元土地管理制度是清朝多元政制的重要体现,在清末新政统一政制的背景下,清朝对土地管理制度亦进行趋新改革,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由政府主导对原本由藩部自持的土地进行有计划的开发,这在蒙古有集中表现。蒙地开垦的过程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清朝将土地所有权由蒙古王公转移至政府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招垦、放垦、升科、设治等措施,清朝将政府权力渗透进原本的官权真空地带,压缩间接治理空间,扩大直接治理空间,逐步实现政制均质化。

其四,基层治理。与内地行省类似,边疆藩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长期由地方政治和宗教精英把控,受制于治理方式,清朝政府对基层的直接控制程度有限。基层社会多元治理方式和羸弱的治理能力以及外部势力的渗透干扰,在清朝末期对清政府的统治地位造成严重冲击。清末新政时期,在垂直政制改革进程中,基层政制亦成为改革对象。改革方式是重建由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主要表现包括建构基层政制体系和创建区别于传统治理方式、具有近代西方特点的巡警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制度的产生应根植于新变化、新情况,否则会出现制度与治理对象的脱节。清末新政不缺乏顶层设计,但新制度的实行效果如何还需从历史细节中把握,这也是本研究的着力点所在。

(二)研究方法

本书尽量避免用西方理论反向推导历史的后设叙述,陷入西方理论窠臼而无法自拔,尽可能地在挖掘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论述,从资料中展示清末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实施新政变革对传统藩部地区的治理方式,以及如何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重新统合疆域的过程;同时,注重观念、方法、资料的连贯性,以史立论,论从史出,避免空谈和纯粹的理论逻辑演绎。具体而言,本书将以各边疆地区为经,以各地区之新政改革内容为纬,以史料为基础,梳理清朝中央政府通过在边疆地区施行新政重新统合边疆地区的历史脉络。

清王朝主导的疆域统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介入的因素多端而全面,部分问题的出现往往引发政治、经济、民众心理的全方位震荡,唯此,本书将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挖掘出真实的历史实态。同时,本书将重点注意新政条文与社会常态及变态的互动关系,考察制度渊源与实际运作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