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大勇心解《三国演义》
- 马大勇
- 765字
- 2025-04-28 17:54:00
《三国》本如《西游记》
元代的“三国”文学营养不仅体现在戏剧创作之中,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部作者不详的《三国志平话》。“平话”也叫“评话”,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最初有说有唱,逐渐演变为只说不唱,记录“平话/评话”的文字底本就称为“话本”,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雏形。
这部《三国志平话》共分三卷,六十九节,讲述了一部基本完整的三国故事,但因为是民间文学,还显得相当粗糙,怪力乱神、不合逻辑之处到处都是。比如说,平话一开头,为了给“三国鼎立”找一个因果报应的关系,就讲了一个“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
司马仲相是东汉时候的一个书生,因为性情刚直,明辨是非,所以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兼职工作:白天还在人间当他的书生,晚上到阴曹地府兼职当阎罗王。这天晚上,司马仲相又去客串阎罗王了,一看要审理的案件——被告刘邦,原告有三个,韩信、英布和彭越,被刘邦杀掉的三员大将。原告被告审了一遍,司马仲相作出判决:刘邦杀掉你们实在是太冤枉了,怎么报这一箭之仇呢?你们三个可以转世到人间,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汉朝天下一分为三,每个人拿一块儿。于是,这三位转世投胎,韩信变成曹操,彭越变成刘备,英布变成孙权,刘邦托生为汉献帝,饱受欺辱。司马仲相自己则托生为司马懿,用来结束三国分立之局。三国时代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个开头尽管我讲得比较简单,但大家已经可以看得出来,它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严重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我们读这个开头好像读《西游记》,不太像《三国志演义》。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取这种荒诞不经的铺排,上来就讲东汉末年的历史,这样的处理比之民间创作无疑是更高明的。
我们补说这个细节绝非闲话,它意味着三国历史的演进与积淀已经相当丰厚,文化土壤、观念准备已经非常成熟,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已经呼之欲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