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及思路方法
本研究课题所关涉的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丰富广博,既有历时层面的分段研究,亦有共时层面的互动分析;既有对文人群体的生态分布、人格心态的关注,也有对文人群体的创作思想和审美主张的把握;既有着眼于巴蜀宗教对巴蜀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注意到巴蜀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巴蜀文学生态的影响。五代巴蜀文学,不仅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荆南文坛和南唐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更对宋初文坛的生成聚合与构造重组贡献良多。概而言之,本研究课题大体上由以下八部分的研究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对唐末季世的巴蜀文学生态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对唐末流亡皇帝唐僖宗避难寓蜀时的巴蜀文坛进行深入考察。其次,对唐末王建割据三川时的巴蜀文坛进行研究考察。最后,对唐末季世巴蜀地区多元化的文学创作思潮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对五代时期前蜀一朝的文学生态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全面考察先主王建统治下的巴蜀政坛生态与文坛面貌。其次,研究探讨后主王衍统治时期的巴蜀政坛生态与文坛面貌。最后,全面审视五代前蜀一朝市井俗化、醉入花间、崇雅讽喻之多元化的文学创作思潮。
第三部分,对五代后唐王朝统治下的巴蜀地区的文学生态进行全面研究。首先,考察后唐灭亡前蜀的时代鼎革巨变,对巴蜀地区文人群体的迁徙流转态势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探讨前蜀亡国后巴蜀文人的群体人格和思想心态所发生的质变,进而考察这一时期巴蜀文人创作旨归和审美意趣的演变态势。最后,分析探讨五代后唐时期孟知祥割据三川大地时的巴蜀文学生态与文坛面貌。
第四部分,全面探讨五代后蜀一朝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群体人格及文学思想。孟氏二主四十年多年统治下的后蜀文坛自成段落自具特色。首先,全面考察后蜀一朝巴蜀文人群体的构成方式、生成态势及群体人格思想等内容。其次,深入探讨韦縠《才调集》“韵高”“词丽”的诗学思想内涵以及与五代巴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最后,分析探讨巴蜀《花间集》的编纂特点、选词标准及编纂思想,全面考察其与后蜀文学思潮之间的律动关系,并对其所代表的后蜀文人集体无意识的词学审美思想进行深入解读。
第五部分,就唐末五代时期蜀地宗教文化与巴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人格心态及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全面考察巴蜀佛教的发展状况、巴蜀社会的崇佛思潮以及巴蜀文人的禅悦情怀。其次,深入研究佛教传播与巴蜀文人群体和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最后,全面考察道教在蜀地的传播情况,巴蜀文人群体的佞仙情怀,以及道教传播与巴蜀文人群体文学创作神仙道化色彩之间的关系。
第六部分,就五代时期巴蜀地域文化与巴蜀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采用对比的视角分析探讨巴、蜀、汉中三大地理文化板块与巴蜀文人群体的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其次,考察交通地理视角下的五代巴蜀文学生态,分别从陆路交通地理与水路交通地理的独特视角,考察巴蜀交通地理视角下文人群体的迁徙生态。最后,对花蕊夫人的《宫词》作品,从地理文化的独特视角做一全面的审视与解读。
第七部分,全面考察五代十国时期,巴蜀文学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荆南文坛和南唐文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首先,探讨荆南政权与巴蜀王朝之间的征战聘问活动。其次,考察研究五代巴蜀文人群体对荆南地区的政坛和文坛的影响。再次,全面考察五代巴蜀王朝与南唐政权之间的聘问往返活动。最后,研究探讨南唐词人对巴蜀“花间”词人的曲词创作范式和词学思想的认知和接受情况。
第八部分,全面考察五代巴蜀文学对宋初文坛的影响。首先,考察宋初蜀籍文人的聚合情状与创作心态。其次,分析探讨巴蜀文人群体对宋初诗坛构成及诗学思潮产生的影响。最后,考察分析巴蜀文人对宋初词坛的创作审美范式及词学崇雅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即在于,针对缺少名家或大家的时代,尝试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剖析群体性或集团性文人群体的人格心态入手,紧密结合当时特定的政治时局、经济发展、地域风俗及宗教文化背景,全面把握唐末、前蜀、后唐、后蜀、宋初五个时段的巴蜀文学的基本特征和总体风貌,进而揭示巴蜀文坛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的文人群落、文学生态和文学思想的流变态势。
本课题突破了前人研究五代文学拘泥于某一时段或某一类作家作品的研究藩篱,力图从宏观的视角将五代巴蜀文学既视为一个完整的不可或缺的有机体来加以整体研究,同时又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段加以区别对待。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考察五代巴蜀文学历时性的演变生态,又关注其共时性的宗教文化特征与地域文化色彩。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论结合、文史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多学科交叉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试图为构建整个五代巴蜀文学的研究体系做一尝试性的探索工作,同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其他割据诸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甚或是提供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