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程之美:唐前诗赋的文体互动与文学生成
- 唐定坤
- 2062字
- 2025-04-27 17:45:34
序
作文固有法度可循,论文首严体制之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都是依照一定的体制规范递相拟作而不断演化,形成各体文学的源流传统而又交越互用。汉魏六朝诗赋为盛,相与演进,必须通合二体,突破诗、赋研究的界限,才能解其纷繁,明其轨迹。在这方面,唐定坤《过程之美——唐前诗赋的文体互动与文学生成》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此书的写作,有别于赋体“诗化”的简明提法,而是就诗赋二体的互动呈现汉魏六朝文学的生成过程,避免向来一体文学史的单向叙述,对汉魏六朝文学的复杂现象进行历史的还原。
基于文本的文体学研究是本书研究的独特路向。文体形成于文本的递相拟作,本质上属于创作学的范围,文本乃是文体研究所依赖的根本。固然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学术、文化等密切相关,文学的外部研究诸如典制、经学对文学的影响十分重要,但凡此研究都应以文本探讨为指归。外部研究最见考证的功力,为了扭转20世纪文学理论研究的空泛倾向,当下的学界愈重实学,最为突出地表现于论文的发表和博士论文的评价。然而矫枉过正也导致古典文学研究对于文本的轻视,已经显示偏离文学本身研究的迹象。在这方面,唐著本书依据大量的文本细读,具有切实的心得,其研究的取径非谓不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本由语言文字构成,然以画地为牢的学科分野,语言和文学却被隔断为不同的学术领域。静止的语言学研究并不关注字句在文学文本的实际运用,文学的堂皇大论也很少落实于文本字句的讲求。在诗赋研究领域,语言的运用迄今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诗赋二体的演变及其交互影响,就显现于语用的讲求及其变化之上。唐著最得力者,乃在于诗赋文本的语用分析和比较,借此解析了荀子赋,明其《诗》语和《老子》韵文的祖述,推断其与赋体起源并无切实的关联。在语用的实证面前,基于经学本位的汉人赋论显露了真实的目的。而且汉赋与六朝赋的区别以及诗赋二体的交融,尽管必须追溯多方面的原因,但语言的运用却是最为直接的表征。
该书能够驾驭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结合诗赋理论与创作实际,纵向描述汉魏六朝的诗赋演变与交互影响。诗赋理论是创作的总结和提升,也基于一定的思想和学术乃至哲学的观念,表明某种主张,但与创作实际并不完全符合,甚至出现不小的隔离。最为明显的就是班固“赋者古诗之流”的观念,不仅汉人所述,而且后代论赋者屡屡转述,其实乃是基于《诗》学经义对赋体创作提出的讽谏要求。本书对此进行了周密的论证,抉发其所以立论的原因,并联系汉赋创作实际予以反证,堪称切实之论。
关于唐前诗赋演变及其交互影响,本书提出“赋主诗从的文体丕变”,其释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指出是从赋的铺陈藻丽而来,明确诗受赋体影响,可谓独具慧眼。关于赋的起源,该书借用了清人王芑孙“别子为祖”之说,显示追赋为《诗》“以卑附高”的过程,庶几通脱之见。这种理论的借用是到位的,表明该书善于借用诗赋理论并作引申阐述。赋论自汉代以来,虽代有创见,但多因仍蹈袭。无论从数量还是理论的通达来说,则至清代以迄晚近学者为最,如章学诚、王芑孙及晚近章太炎、姚华之论,始以近代学术眼光看待赋体,故能摆脱汉人赋论以来基于《诗》学经义的基本判断。例如章氏明确指出汉人赋并不主情,那么何论比兴,则自班固攀赋于《诗》,下及刘勰《文心雕龙》批评汉赋乏情而无比兴之论,究与汉大赋创作实际不侔。又如刘熙载《赋概》,要言不烦,判断精确,论赋者当有明鉴。
本书关注学术前沿,广泛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弥纶众说而不肯盲从,根于晚近学术,审察汉魏六朝,显露著者的雄心。在撰写本书之前,著者沉潜陈寅恪、章太炎学术有年,每于会意处,喜不自胜。本书所论,也往往取于晚近学者之说,故能出脱诗赋理论的恒久传统,期以对汉魏六朝诗赋交互演进展开系统的阐述。这种尝试是值得鼓励的,不论本书是否达到很高的目标,只此胆力,足慰我心。诚然学术本非一途,本书的论题也尚可继续,尤其是本于一种观念,欲达一定理想,不免先入为主,剑走偏锋。尽管如此,不是平稳老实,而是才力自负,总能感到著者追求学术的欲跃之志,在不安分的心态中保持鲜活的灵性和学术的热情,这是最为可贵的。
当学问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做学问的辛苦和回报之低就困扰着学问中人,而且学位、职称的评审、考核都足以挫伤这类人的精神。但有面对这些而犹以学问为乐者,一定是对学问怀着极大的兴致和敬重。尤其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说,诗词歌赋本是难以抵御的魔力。学位、职称、论文、项目都是需要过去的关卡,劬劳负重,艰难前行。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能扬名立万,只是怀着学术的梦想和文学的挚爱,足以激荡人心。
以我对学界的接触,定坤就属于这一类不多的人。他的求学经历并不顺利,也没有可以炫耀的“985”资本。加以其人写诗作赋,不谙处世,单纯而不免狂傲,执着而并非恪守,似乎总不老成,注定吃苦不少。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乐于坐谈学问,滔滔不绝,根本不想学问的艰辛和成就,心中仍然有梦,冉冉时日宽闲。也许学术之本,就是一股热情贯通的生命过程。固然我希冀其大的成就,但更为欣慰的是他乐在其中的状态,对于一切而言,快乐就好。
易闻晓
庚子年正月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