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

阿瓦位于缅甸联邦共和国曼德勒省西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1.52度,东经96.8度,[1]距离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十一英里。[2]“阿瓦”一词屡见于我国明清两朝的史籍,是华侨对缅甸联邦共和国的古都——茵瓦的称呼。缅甸语中,“茵”一词为“湖”,“瓦”一词为“口”,“茵瓦”即“湖口”之意。事实上,“茵瓦”一词也确实源于“阿瓦”,意为“口”。无论是“阿瓦”,还是“茵瓦”,都充分反映了阿瓦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地貌特征。阿瓦古城位于伊洛瓦底江和杜塔瓦底河交汇处西南方向的三角洲地带,北面是伊洛瓦底江,东面是杜塔瓦底河。除上述两条主要河流外,流经阿瓦地区的河流还有思蒙河、思玛河和班朗河。据史料记载,阿瓦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九个湖泊,依次为:瑞加彬湖、则尼湖、良扫湖、外齐湖、翁呐湖、林山湖、茵玛湖、卑麦湖和温北湖。[3]尽管随着自然地貌的变迁,有的湖泊已不复存在,但与缅甸中部宽广的干旱地区相比,这里却呈现出一派水光浩渺、绿树成荫的水乡气派。正如上文所述,阿瓦是三朝古都,阿瓦王朝、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都曾定都于此,分别修筑了各自的皇宫和城墙,挖掘了护城河。尽管现在皇宫早已不存,城墙大多倒塌,阿瓦王朝时期的护城河也难觅踪迹,但阿瓦仍以“三重城墙、三道护城河”而闻名于世。

阿瓦首次被定为都城始于1364年,这一年阿瓦王朝的开国之君德多明帕耶王修建了该城。[4]该时期的阿瓦城“周长约一英里,城墙高大坚固,四周设九座城门,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中央是皇宫所在地”[5]。此后,阿瓦王朝的二十代君主均定都于此。直到1555年,阿瓦城被东吁王朝勃印囊攻破,阿瓦灭国。自此,阿瓦城遭到废弃。该时期长达191年,史称“第一阿瓦时期”[6]

东吁王朝后期,阿瓦再次成为都城。1598年,良渊王将都城迁至阿瓦后,传位十世,皆以此为都城。1751年,阿瓦被孟人攻破,再次被弃。该时期长达153年,缅甸史学界将其称为“第二阿瓦时期”[7]

贡榜王朝前期,阿瓦第三次被定为都城。1763年信漂辛登上王位,将都城由瑞波迁至阿瓦,[8]该王“由于人口和寺庙大大增加,于是扩建了阿瓦,重修了城墙,新城周长四英里,设十一座城门,加上旧阿瓦城的九座城门,共计三十三座城门,城内城外佛塔寺庙林立”[9]。1782年波道帕耶取得王位后,将首都由阿瓦迁至阿摩罗补罗。该时期仅有两位君主在此称王,长达19年,被称为“第三阿瓦时期”[10]

贡榜王朝后期,阿瓦城第四次成为都城,1821年巴道基再次将都城迁回阿瓦,直至1837年达亚瓦底王篡位后,再次将都城迁回阿摩罗补罗。[11]该时期长达16年,史称“第四阿瓦时期”。从此,阿瓦逐渐破败,淹没在历史的尘封中,只有随处可见的佛塔和破败的城墙提醒着游客她往日的辉煌。

在行政区划上,现在的阿瓦隶属曼德勒省(Mandalay Region)叫栖县(Kyaukse District)德达坞镇区(Tada U Township),在昔日的皇宫和都城的遗址上,生活繁衍着六个乡的乡民。这六个乡依次为:鄂雅比亚乡(Ngar Yar Pyar Village Tract)、汗达瓦底乡(Han Thar Wa Di Village Tract)、密兑岱乡(Mee Thway Taik Village Tract)、吴迪乡(U Ti Village Tract)、泽邱乡(Zay Cho Village Tract)和泽滨桂乡(Zee Pin Kwayt Village Tract)。据密兑岱乡欣琼村前村委会主任吴拉敏介绍,鄂雅比亚乡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汗达瓦底乡由十个自然村组成,密兑岱乡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吴迪乡由八个自然村组成,泽邱乡和泽彬桂乡各由一个自然村组成。[12]根据2014年缅甸全国人口普查数字,这六个乡的人口情况组成如下(见表1):

表1 阿瓦古都内六个乡的人口组成情况[13]

据欣琼村前村委会主任吴拉敏介绍,目前,阿瓦古都一带共有七所小学、两所初中。孩子们如果要读高中,需要到德达坞镇区的高中就读。[14]由于学校基本覆盖了所有的乡村,所以阿瓦居民的识字率较高,达到94.8%,这一数字高于缅甸全国平均水平89.5%和曼德勒省的平均水平93.8%,但略低于叫栖县的平均水平95.5%。[15]

本次田野调查主要以密兑岱乡的欣琼村为中心,向该乡的其他三个村辐射。密兑岱乡欣琼村现任村委会主任吴敏丹详细介绍了密兑岱乡的人口组成情况,详见表2:

表2 密兑岱乡人口组成情况[16]

表2显示,在密兑岱乡的四个自然村中,欣琼村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都是最多的。笔者之所以把该村作为田野调查的中心,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笔者在该村有两个远房阿姨。民国时期,笔者的外曾祖父赴缅甸经商,在阿瓦附近创办了轧棉厂。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后,笔者的外曾祖父在回国前将自己的亲侄子留下来看守厂房,这一留便是人地两茫茫。外曾祖父的亲侄子——笔者外祖父的堂兄便一直留在缅甸,再也没有回国。后来,他娶了轧棉厂里的一位阿瓦籍的缅族女工,生下了三女一男。现在,他的大女儿杜拉拉已经七十多岁,小女儿杜特特也已年过六十岁,姐妹俩都还生活在欣琼村,笔者到阿瓦进行田野调查得到了她们的热情接待和无私帮助。泰国民俗学家金钩·阿塔宫认为,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该有两三名熟悉调查点的介绍人带领研究者进入田野。[17]这两位异国的阿姨自然就成为笔者最佳的介绍人,她们生活的村庄也自然就是笔者最佳的田野调查点。

“欣琼”(Hsin Kyun)一词,缅文之意为“象厩”。据欣琼村村民吴丁温介绍,欣琼村所处的位置原是位于阿瓦王宫西边的皇家象厩,该村据此而得名。村子附近原有一座寺庙,主持叫作“茵法师”。由于这里是死刑犯被押往刑场的必经之路,犯人们到了这里,都会大声呼救。法师听到后,便会查阅判决书,如果觉得罪不至死,就会为犯人求情,使其免于一死,所以这片区域也被叫作“卑麦”(Bei Me),意为“消灾”。欣琼村的居民原本居住在附近的窝波村(Wow Po Village),1837年贡榜王朝达亚瓦底王将都城迁至阿摩罗补罗后,皇家象厩随之荒废。后来窝波村遭遇水灾,村民们便逐渐迁徙到这一带居住,形成了今天的欣琼村。[18]该村最出名的建筑便是欣琼要塞。据要塞入口处的碑文记载,该要塞修建于1874年,系贡榜王朝敏东王为抵御英国入侵而建。要塞为正方形,共有三层砖墙,外层长三百五十五英尺,中层长二百九十三英尺,内层数据不详。围墙之间各有三十英尺宽的壕沟。要塞东面有三十二英尺长、二十英尺宽的石桥与之连接。要塞上整齐排放着十多座铜炮,炮口朝着伊洛瓦底江江面。尽管敏东王在阿瓦、实皆和曼德勒一带布置了多个这样的要塞,但最终也没能抵挡住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1885年11月,英军发动了第三次侵缅战争,进攻上缅甸。11月26日占领阿瓦,11月27日占领实皆,11月28日攻陷了都城曼德勒,俘虏了贡榜王朝的末代之君——锡袍王,自此,整个缅甸沦为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欣琼村是密兑岱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位于村口,是一间以锌皮为瓦、以篱笆为墙的简陋建筑,与旁边的乡卫生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卫生所尽管只是单层建筑,但却是钢混结构,颇具现代色彩。卫生所里有一名助产士和两名护士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与乡政府和卫生所一路之隔的是欣琼村小学,四周有砖墙围绕,前面是一个宽阔的运动场,后面则是一栋钢混结构的教学楼。据吴拉敏介绍,密兑岱乡一共有三座寺庙,依次为:劳伽达雅普寺(Lawka Tharaphu Temple)、良甘寺(Nyaun Kan Temple)和杰东林寺(Kyet Tun Lin Temple)。在缅甸,几乎所有的村落都有村头佛寺和佛塔,劳伽达雅普寺和延昂密佛塔(Yan Aung Pogoda)就是欣琼村的村头佛寺和佛塔。[19]这种村村有佛塔、寨寨有佛寺的现象非常契合缅甸举国信佛的文化传统。据2014年的统计数字,缅甸的佛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7.9%,曼德勒省的佛教徒比率为95.7%。[20]尽管2014年的统计没有披露县一级以下各行政区域的宗教信仰数据,但笔者此次访谈的阿瓦居民,无一例外的都是佛教徒,由此看来,当地的佛教徒比例应不低于曼德勒省的比例。

密兑岱乡政府前面所立的公示牌显示该乡总面积为585英亩,其中可耕地面积为503英亩,包括:水田228英亩、河滩地249英亩和水淹地26英亩。据吴拉敏介绍,该村的传统经济行业为农业及养殖业,田里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扁豆、马豆、饭豆等作物,园子里则种植芒果、香蕉等水果,养殖的牲畜主要是牛,因为牛是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畜力来源。由于搞农业既辛苦,又不赚钱,加之土地流转严重,村里从事农业的人口日渐减少。目前,全村280户,只有五户以农业为主,因这几户都拥有十多英亩土地,其余的家庭大多只有两三英亩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只能通过从事手工业来贴补家用,如家具制造、纺织、修车、金银加工、铁门制作等,也有人做小买卖或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农用机械的广泛使用,牲畜养殖也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前,欣琼村大约有八十头牛,现在只剩下不到二十头。尽管牛和农用机械的价格相差很大,买一头牛大约需要200万缅币,买一台拖拉机则需要720万缅币,[21]但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拖拉机,传统农耕作模式呈现出凋零的态势。[22]

和缅甸其他农村地区一样,欣琼村的节庆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缅历一月是缅历新年——泼水节,与城镇里尽情地泼水嬉戏、喧嚣的歌舞表演不同,村里的节日更多了一丝祥和的气氛。每年的泼水节期间,村里的长者们都要守戒,相约到村头的劳伽达雅普寺,连续念诵七天的《佛陀传》经文。此外,泼水节期间也是成年男性村民剃度为僧的最佳时节。缅历二月月圆日的浴榕节也是当地一个盛大的节日,贡榜王朝时期,阿朗帕耶王从斯里兰卡移植了一株榕树,种在阿瓦城的西北角。每到这一天,村民们都要相约去给榕树浇水,并集体布施,有时还会请来戏班进行表演。缅历三月则要诵《发趣论》经,从三月初七开始,村民们会延请三十三位僧侣到位于村子东面的劳伽达雅普寺,不间断地诵整整十天的《发趣论》经。佛教徒认为,聆听《发趣论》经书三卷,可以消除火、水、风三灾。因《发趣论》主要阐述二十四缘之间的缘起关系,所以在诵经节期间,村民们需要供奉二十四种供品,经会结束后,还要对僧侣进行布施。从缅历四月月圆日一直到缅历七月月圆日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由于僧侣们要在寺庙里守夏安居,不能外出,村民们每日都需要到寺庙里为僧侣布施斋饭。缅历八月则是劳伽达雅普寺庙会,这是阿瓦当地影响最大的庙会,连曼德勒一带的民众都会前来参与。八月十二日至十四日,阿瓦的僧侣会齐聚劳伽达雅普寺,一连三昼夜不间断地诵经。缅历八月十六日一大早,村民们会到劳伽达雅普寺里给僧侣施斋,寺庙也会款待所有前来参加庙会的群众。据吴拉敏介绍,每年劳伽达雅普寺的庙会期间,村委会都会组织村民们为108位僧侣布施,每次给每位僧侣布施价值20万缅币左右的财物,一般以抽签来决定向哪一位僧侣布施。由于全村共有280户,多于所布施的108位僧侣,所以既有单家独户布施的,也有几户联合起来布施的,甚至还有个人布施的。当地群众对布施都很踊跃,暗中对布施品质量的好坏、钱财的多少进行较劲。有时村外的民众也会加入到布施的行列中。庙会期间,僧侣讲经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村委会还会从村外请来戏班子进来表演助兴。缅历九月、十月没有大规模的节庆,村民们一般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剃度或布施。缅历十一月是糯米糕节,十二月则没有节庆。[23]纵观欣琼村的节庆,诵经和布施是其主要活动,这体现了佛教所倡导的“积功德”观念。贺圣达先生《缅甸史》一书中说道:“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积功德’自救信仰占了主导地位。‘积功德’自救就是把个人的财富用于宗教上,以求得更好的来世。它与人的出生、地位、财富、权力、正统性相联系,成为人的行为的最有力的动因。而积功德的目的,还是为了来世的享乐。”[24]贺圣达先生所说的“积公德”,其实主要还是通过布施来体现。佛教徒的布施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捐资建寺修塔;给僧侣布施斋饭、袈裟、药物及日用品,甚至连声音都可以布施,其形式是诵经或唱颂佛教歌曲。

阿瓦一带的居民除了是虔诚的佛教徒外,还是本土神灵的积极供奉者,可以说,他们信仰佛教是为了来世,祭拜神灵则是为了今生。据阿瓦博物馆工作人员杜玛丁丁昂介绍,阿瓦的居民几乎每家每户都供奉家神摩诃吉利,这一现象在欣琼村尤为突出。阿瓦还有一个叫做“掸族市场”(Shan Zei)的村子,因居民大多是暹罗人的后裔,所以供奉印度教的罗摩。神灵祭祀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比如,新人结婚时,如果新郎家里供了五尊神灵,新娘家也供了五尊神灵,那么在婚礼中的祭神仪式上就要供奉十份供品,一尊都不能怠慢。夫妻双方生下的孩子则会对父母双方供奉的神灵照单全收,一一加以供奉。[25]此外,当地民众信仰的神灵不但有村寨守护神(Ywa Taw Shin),还有地方守护神(Ne Taw Shin)和城市守护神(Myo Taw Shin)。在阿瓦古城东面入口处,有一棵郁郁参天的大榕树,竖下立着一个神龛。该神龛用木材建成,两尺见方,立在一根独柱上。神龛外形为缅甸传统宫殿的造型,重檐尖顶,里外漆有黄色。神龛内供奉两尊神。左边的一尊头上扎着白色头巾,上身穿白色缅式礼服,下身着白色筒裙,手持宝刀,下跨白马。右边的一尊,容貌与左边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手持船桨。这两尊神同为一人,身兼两职,都是缅甸37神之一的敏漂神(白马神)的不同显身。左边手持宝刀的是阿瓦城守护神,右边手持船桨的是地方守护神。神龛外摆满了民众供奉的椰子、香蕉、番樱桃枝、雏菊等鲜花、贡品。据缅甸学者西都棉的《37神及民族神灵》一书记载,敏漂神是广受上缅甸一带众群供奉的神灵。关于这尊神灵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一说为蒲甘著名骑手貌觉拉在跨越穆雅河时,因战马失蹄,坠入河中溺水而亡;一说为在钦敦江畔克雷一带立国的印度裔国王波敏漂,在王宫被蒲甘军队攻破时率部骑马逃遁,因战马互相推挤,不慎坠入钦敦江而死;一说为蒲甘王朝明因那拉登卡王(1170—1173年在位)时期的御马夫鄂毕,因报信迟延,被王弟那腊勃底悉都处死;一说为缅甸外37神之一的瑞锡丁神。[26]该神为蒲甘王朝末代国王苏蒙涅之子,因在奉命镇压叛乱时,沉溺于斗鸡贻误军机而被处死。[27]上述四种传说中,前两种都与溺水而死有关。阿瓦一带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加之曾为三朝古都,古代曾大量驻扎防卫都城的马军。民众信仰神灵原本就具有驱祸避灾的心理,由此判断,最初是驻扎当地的马军为了祈求人马平安,而对敏漂神顶礼膜拜,后来逐渐影响了当地的居民,后者也希望自己在乘舟坐船时也能平安无事,于是纷纷对该神膜拜供奉。从地方守护神像手中拿的不是宝刀,而是船桨这一细节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敏漂神信仰的演变过程。

缅甸的农村地区,一般在村头都会建有村寨守护神的神龛。欣琼村的村寨守护神——吴登纳敏的神龛就位于该村村口。该神龛于1997年由村民捐资修建,柚木材质,外形与敏漂神的神龛大同小异,都是缅甸传统宫殿样式,重檐尖顶,高约两米,长、宽各为三米。神龛内的天顶挂着布帷,内墙的供台上排放着吴登纳敏的神像。该神像一尺见方,手持缅甸弯琴,周身贴满金箔,骑在一头大象之上。神像左右排列着石质或木质的象雕,下面则摆满了椰子、香蕉、番樱桃枝等供品。据说吴登纳敏专司野象驯化,是养象人供奉的神灵,可以归入职业神灵一类。吴登纳敏在欣琼村的信仰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村民们认为,无论是剃度,或是要渡江,都要先祭拜吴登纳敏,否则诸事不顺。祭祀吴登纳敏的供品一般是香蕉、椰子、鲜花和茶叶。欣琼村供奉吴登纳敏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世袭祭司杜威钦介绍,该村东面原有一座城门,位于码头与象厩之间。在封建王朝时期,每当需要把御象赶上船运到其他地方时,都需要驱赶御象走出这座城门,才能抵达码头。每到这个时候,附近的村民们便会到吴登纳敏神龛里,献上供品,点上蜡烛,进行祭拜,祈祷御象驻足停留,以便一饱眼福。后来便逐渐形成了每年都要举办的神会。吴登纳敏的神会于每年缅历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举行,由欣琼村举办,一般要举行两天。缅历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村民们相约要到吴登纳敏的神龛里供奉祭品,当天晚上则要按例先祭拜37神,接着再祭拜吴登纳敏。二十三日一大早,村民们也需先到神龛里供奉祭品。十点钟一到,便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娱神。下午四点则要进行捕象表演。所谓捕象,其实是一种象征性表演,捕的并不是真正的大象,而是捕捉大象附体的人。杜威钦作为祭司,四点不到就赶到神龛进行祭拜,她一般不会提前告诉村民们谁被大象附体了。四点半左右,大象附体的人抵达之后,杜威钦便下令捕象。大伙儿一边喊:“(吴登纳敏)神的坐骑来了”,一边用七八肘尺[28]长的布把这个人围起来,周围的人有的泼水,有的捕象,有的则假装骑到上面,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每年的吴登纳敏神会时期,不但外出的村民都会回村参与,而且连德达坞镇区一带的居民们也会蜂拥而至。信徒们有的布施大象用品,有的举行沙弥剃度仪式,还有的进行象舞表演。作为吴登纳敏神龛的世袭祭司,杜威钦却对这一工作怀有矛盾的心情。她的祖先是皇家驯象人,其家族是登纳敏神的世袭祭司,但她本人对这一职责毫无兴趣,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继续承担这一职责。她认为这份工作有违佛教教义,死后会坠入地狱。她一再强调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并表示,自己曾对吴登纳敏祈祷过,让这份职责到她这一代就此完结,不想让子女们继承。[29]

二月二十四日吴登纳敏神会结束后,便到了地方守护神敏漂神的神会。敏漂神的神会由密兑岱乡的密兑岱村、甘达格意村、欣琼村三个村和泽滨桂乡一同举办。神会一般以布施开始,参与的民众除布施财物外,还会用地里收获的庄稼制成食物,免费招待前来参与神会的群众,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供品包括三把香蕉、一个椰子、三五个槟榔和茶叶若干,此外还要表演围鼓来娱神。至于阿瓦城守护神的神会则不定期举办,有时三年一次,有时五年一次。[30]在阿瓦地区,村寨守护神和地方守护神的神会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但城市守护神的神会却不定期举办。因城市守护神的神会需要整个阿瓦地区的所有乡镇全部参与,在组织及时间上难以协调。此外,恐怕还和当地群众更加关心本村、本地事务的心态有关。我们不妨将当地的神灵信仰体系理解为封建王朝时期的官僚体系,尽管城市守护神更有权势,神级更高,但县官不如现管,相较而言,村寨守护神和地方守护神更加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因此更加受到民众的尊崇。

欣琼村的村民们有互助的习俗,凡是村里举行佛事、庙会,村民们都会自发前往参加。曾担任村委会主任达十余年之久的吴拉敏退下来后,改任村自助委员会主席,据他介绍,当地的人情往来包括喜事、丧事和佛事,佛事包括剃度和布施。凡是村民办佛事,一般会发扇子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喜事发请柬;白事则发香皂、洗衣粉或饮料。如是佛事,受邀参加的人不需要给主家礼金,但需给僧侣布施一定的僧侣用品;若是喜事,受邀参与者要根据亲疏关系,给主家少则三五千缅币,多则十万缅币的礼金;如是丧事,全村每户都需要给孝子五百缅币的慰问金,用于支付死者的安葬费。下葬后第七天,孝子一家则会给僧侣施斋,宴请亲友,参加的人需要馈赠五千到一万缅币的礼金。[31]

据笔者观察,阿瓦一带遍布茶馆,仅仅欣琼村就有两个茶馆,村口一个,村中央一个,而且茶馆里坐着喝茶的一般都是男性。据吴拉瑞介绍,当地成年男性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后,会先到茶馆里喝上一杯奶茶,然后才到作坊或到田地里劳作。中午十一点左右,回家吃过午饭后,也会到茶馆里与三五个好友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直聊到下午一两点,才会回去劳作。下午五六点,回家吃过晚饭后,也习惯喝一杯奶茶,或是在家中自饮,或是与好友相约到茶馆里共饮。[32]由此看来,茶馆是当地成年男性的主要社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