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12月将迎来程妮娜教授七十寿辰,谨以此书作先生古稀寿礼。
程先生于1953年12月6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笔名禾女。先生本硕博皆毕业于吉林大学,虽然学习了三个不同的专业,但最终皆以历史研究为归处。本科是考古学专业,这段学习经历不仅培养了先生正确使用考古材料的能力,也使先生建立起日后借用于史学研究的方法论:一要注重时空关系;二要注重具体问题与整体问题的关系;三要注重分类,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分类探讨。先生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罗继祖先生的助手。本科学习期间,罗继祖先生讲授的《东北史》课程启发了先生研习东北史的初心。硕士是历史学专业,在著名辽金史、地方史学家张博泉先生的引领下,逐渐养成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贯穿先生日后科研与教学的始终,在跟随张先生学习的过程中,确定了以辽金史、东北史作为终身研究方向。博士是政治学专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已是教授,在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王惠岩先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了政治学理论素养,尤其是政治学中的民族理论,并形成抓住核心、摒弃浮华的科研品格。这三个不同又相关专业的学术训练,为先生后来的治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此外,先生还曾三度赴日访学:1994—1996年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03—2004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交流教授,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合作研究教授。丰富的海外访学经历,使先生持续关注海外学界的研究动态,吸收有益成果、回应不同观点。这种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也贯穿先生数十年的研究中。多年来先生在辽金史、东北民族史、中国边疆史领域奋力耕耘,成果卓著。先生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出版著作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先生从教40余年来,始终肩负师者使命,奋斗在教学一线,呕心沥血、桃李满园,多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39人(1位韩国留学生),博士研究生23人,合作研究的博士后12人。先生多次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到黑龙江赫哲族、鄂伦春族地区和俄罗斯萨哈林岛、滨海边疆区进行科研考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先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偏好,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先生常说,写文章须有问题意识,言之有物、有所创新方有学术价值;而敢于创新的同时,科研态度务必严谨。先生在科研中一丝不苟,近乎严苛,这份对学术的认真执着,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不乏被先生严厉训导的经历,这无疑是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先生曾言,师者须教书也须育人,多年来先生正是以其丰沛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与工作中的严肃不同,先生在生活中乐观开朗、大度风趣、亲切和蔼、不拘小节;对同仁恭谨谦让,对学生顾念关怀。先生对知识的热忱、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浸润每一位学生。在先生的感召下,学生们也时常聚在一起,分享学术收获,交流学术见解,寓学于乐,暖意融融。
先生德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教授之恩,无以回报,唯以此书,聊报先生恩情于万一。此部《破雪集:古史论丛》择取先生40余年学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20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思想、东亚封贡体制、东北民族史、辽金政治史、《金史》编纂等诸多领域,展示了先生在辽金史、东北史、边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贡献。“破雪”二字取自张博泉先生于1999年赠予先生的一首词《一剪梅——赠禾女教授》:“唤起东风在睡中,碧玉含香,破雪先红。”“破雪”二字饱含张老对先生的肯定与希冀。先生亦不负厚望,在学术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实担得起“破雪”二字。且先生爽利敢言的品格,颇与“破雪”相映成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已届致政之年,依然醉心学术,笔耕不辍,近年来在金史、渤海史、边疆史领域继续发力,成果不断。学生们以这份小小的献礼,恭祝恩师身体康健,福寿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