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第一,从历史地理学视角构建大同城市史的完整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北魏都城平城和明代军镇大同两个时期,对其他时段的研究较少,同样,研究成果也重点分布于这两个阶段。以断代史研究为主的研究取向深化了城市发展重点时期史料的深度挖掘,却缺乏对大同城市整体发展脉络的关注和系统把握。因此,跳出古都序列、边疆防御体系的研究局限,将北魏平城、明代大同军镇置于大同城市发展的整体序列中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大同城建史研究的不足。

第二,从单体城市长时段研究拓展大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内容。当前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某个时段、某个区域的横向研究,对城市历史地理要素纵向动态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某个非典型城市的长时段动态研究则更少。通过对大同城市的长时段研究,不仅有利于厘清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变化的因素,更有利于发挥历史地理学在城市研究中的交叉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和摸清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从城市发展序列为大同古都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2016年“中国古都学研究高峰论坛”明确了大同在古都序列中的重要性,但相较其他古都而言,大同在史料支撑和研究成果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从历史地理视角入手,以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为线索对大同古都前后发展轨迹及资料进行全方位梳理和分析,可以有效构建大同古都研究的基本框架,开辟探寻边塞都城古都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二)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明确大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区位条件,为大同城市转型发展和科学规划提供智力支撑。大同古城从有确切城市纪年开始至今,一直是大同城市的中心,其地下遗存层垒现象严重,大同城市的长远发展与古城保护和传承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命题。因此,明确古城区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价值,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通过对大同所在区域历史地理条件的分析,明确在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大同与周边城市的人文关系,为构建以大同为区域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思路和经验启示。历史时期大同作为农牧交错带和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交接地,在作为北方屏障和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今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下,打通区域梗阻促进国内大循环是优化国内、国际市场环境与促进地区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历史时期大同城市的发展经验对当前以大同为中心打通晋陕蒙京冀大动脉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三,通过较为完整的大同历史地理体系研究,深度挖掘大同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融合科学内涵,为提升大同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动力。大同是典型的民族融合之城,梳理大同这座农牧交错带上千年古城的发展轨迹及其演化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充实大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切实为大同市以文化旅游业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