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
- 彭志才
- 1657字
- 2025-04-28 20:03:41
序一
契约文书是记录民间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文献,是传统典籍记载之外珍贵的“民间实录”,真实而鲜活地反映了民间各类经济活动、社会治理与社会交往、民俗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况与变迁。历史学者历来十分重视开展对遗存于民间各地的契约文书进行搜集与整理工作。最近二三十年来大量的契约文书资料陆续得到整理并刊发,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与探索空间。
彭志才于2011年考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由我指导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已由云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入职江西省博物馆,工作期间接触到了江西省博物馆于1953年从江西省土改展览会征集收藏的自清代雍正元年以来二百四十年间总计1443件(套)的民间契约文书实物。由于这一批文书是当时所见批量最大的江西省内契约,而学者涉猎较少,绝大部分内容尚未研究发表,其丰富内涵与价值有待于深入挖掘。故入学后,彭志才就与我商量,想在整理这批馆藏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对清代以来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我感觉彭志才的这个议题很好,他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又可以将自己的学术追求与博物馆工作有效结合,以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一定能写出有学术价值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我自己也有较大的压力,因自己不做清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能否在彭志才撰写论文期间给予有效的指导,我心里是很忐忑的。好在当时宋史研究中心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提倡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中心的博士生导师刘秋根教授不仅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有丰硕的成果,亦有整理出版民间契约文书的丰富经验,于是我邀请刘老师担任了彭志才的第二导师,共同予以指导把关。彭志才作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在学校完成博士生课业期间,就已经对这批契约文书完成了誊录归类整理工作,他在开题报告《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研究——以江西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考察》顺利通过后便返回江西省博物馆,一边工作,一边撰写学位论文,日常则利用电子邮件,及时向我汇报学位论文的进展与修改情况。2014年6月,彭志才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以“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为题申请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博士学位论文做进一步地修改完善,遂成定稿。
彭志才对江西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不仅为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依据,亦真实、细致地展现了江西省社会经济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发展进程及特点的丰富图景,对江西地方经济史、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依我个人浅见,彭志才书稿研究的内容相比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有了以下两点改进:一是讨论的契约文书类别更为集中,主题更为鲜明,即对江西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中最为重要也是保存数量最多的两类契约——农业土地交易契约和城乡房产店铺契约——进行了集中解读与剖析;二是切入的视角更为丰富,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对不同时期田宅契约文书展现出的时代特点分别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个案分析,特别是在第三章对广昌县乡村地主张殿酬长期的土地交易活动进行个案分析后,又增加了第四章《大家族的财产:上饶方氏家族的土地交易》内容,对契约文书中以家族名义如方锡福堂、方锡寿堂、方璧祝祀、方和甘祀、方达生祀等出现的购买产业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这是宗族祭祀组织参与交易活动的体现,是区别于个人或个体家庭的乡村宗族共有财产的交易状况,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中宗族或大家族参与农村土地交易活动特点的认识。
当然,彭志才书稿中也还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或完善的地方。例如,他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讨论了九江水事合约内容,其中民国叁拾年农历六月的《熊、杨、张等姓买田开沟管水合约》极具代表性,是我们了解中国小农经济时代如何由众多个体农户共同参与农田交易并合理分配使用水利资源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可能限于此类契约文书数量太少,不足以展开讨论,书稿未予收入。
史学研究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这也促成了学者们不懈探究历史真相的动力。我相信,假以时日,借助契约文书的日渐积累与研究工作的持续进展,彭志才定会奉献出更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王菱菱
202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