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网络文学批评主要是对网络作家作品及其现象和问题进行评论与研究,从批评史来看,现在尚处于小荷初露的创生期,故此,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史,既有理论的挑战,也是实践的攻关。这就要求我们切入网络文学现场,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追问书写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必要与可能,构建网络文学批评实践和学理建设,以网络为点、以文学为经、以批评为纬,在“史”的理论半径和“论”的学术疏瀹中,来解决网络文学批评史与批评实践的主要问题。

要构建网络文学批评史,首先要回答网络文学批评入史的必然性,其次要呈现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进程,再次要揭示网络文学批评观念的嬗变,最后要检验网络文学批评实践成果。

我们认为,网络文学批评进入文学史及其文学批评史,是能够得到文学实践和观念逻辑充分确证的,因为网络文学批评的成果与业绩已经为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首先,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影响深远,对于这一文学的理论批评成果也已成为今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论之已经具备本体论的依据。其次,网络文学批评对大众话语权的构建所开启的评价姿态和话语方式,不仅拓展了文学批评史的新思维和新领域,也延伸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模式及其时空结构,我们应该拥有把握这一功能范式的历史眼光。再者,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网络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文学史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不断新变的观念。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一翼,网络文学批评不仅有丰沛的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场域,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足够的观念资质书写自己独立的“网络文学批评史”。

无论时下的网络文学批评多么芜杂或稚嫩,它们都是一种客观实存,一种现实性的历史存在,或历史性的现实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切入网络文学现场,其中有关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史实、史料十分丰富,并且已经得到许多学人的考辨与清理。云蒸霞蔚的网络写作创造了对网络文学批评的现实吁求,也让这一文学的批评史书写有了作品积累和批评持论的本体论依据。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存在,正是在这一文学与社会文化和历史进步的变化模式和语境关联中,赢得自己的入史前提的。

网络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历史存在,更是一种价值存在,它在评价、研究网络文学的价值范式时,不断确立和丰富文学批评史的史学价值。价值存在从意义构建上促成了网络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的历史书写对象的观念合法性。

第一,网络文学批评蕴含社会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流文化价值选择、培育、建设上有巨大的思想度、覆盖面与影响力。网络文学及其全媒体传播的泛娱乐化衍生品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大范围覆盖,使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而是与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学品相、时代风尚、文化引领、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直接相关的文化大问题,已经直接关涉到国家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关涉到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掌控,关涉到大众文化消费、国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甚至关涉到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建、文化软实力打造和国家形象传播。于是,解读、评判、研究乃至引导这一文学现象、大众文化现象,不仅是文学批评的责任,也彰显了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同时,厘清和描述这一批评的过程与内容也就彰显了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构建价值。

第二,从文学本身的价值构成层面看,网络文学及其批评具有技术传媒语境下艺术审美的拓新价值,这是网络文学批评“史识”构建特别需要关注的。网络化的技术逻辑和生产方式,使网络写作在打破文学惯例的同时,也蕴含着新媒体诗学的重新构建,由此形成文学审美方式的解构与构建的统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厘清这一文学是怎样从传统文学的逻辑原点上实现理论转向和观念转型的,并以此赢得批评自身的价值赋值。网络文学源于新型技术传媒所形成的新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给评价和研究这一文学的理论批评以及网络文学批评的史学书写一并赋予了新的价值元素,使这种评价、研究和批评有了“史”的书写价值。

第三,网络文学还有一个迥异于传统文学的价值选点,那就是它更注重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看重一个作品在传播中的市场考量,正是这一文学在批评的史学建设上有别于传统的地方。网络文学产业经营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对于传承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可能不足为训甚至是有害的,但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激励却产生了强劲的经济驱动力,并且成为文学史书写不容忽视的一种价值结构形态。文学本身就具有“精神”与“经济”的二重性,我们过去更重视前者,网络文学却把后者作为价值选择的重心,显然难辞剑走偏锋之咎,不过,网络文学批评能针对这一现象辨明是非,做出恰当的评判,依然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恰恰是网络批评需要面对和解答的重要论题,也是网络文学批评史不得不关注的一大“史实”。

第四,网络写作让文学话语权回归大众,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生产主体身份的转型,是数字化技术带给文学的一次大解放,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已成为网络文学批评史应该直面的书写内容。文学权力下移、回归大众的实现,是网络技术送给文学的最好“礼物”,也是文学一直在追求的“大众化”的时代机遇,这是网络批评的现实,当然更是网络文学批评值得予以价值书写的历史。

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积淀主要是以成果为呈现方式的。如果说,网络文学批评要以网络文学创作及其作品为支撑,网络文学批评史则要以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批评成果为依托,而学术成果的依托正是“以史志实”观念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初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网络上的创作与评论就如影随形,成为影响网络写作、网民阅读、作品判断、读写互动的有生力量,而传统的学人和报刊出版等平面媒体也面对网络积极发声,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批评成果。

经过对我国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的历史检视,我们发现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成果积累已经比较丰厚,足以支撑起必要的史学清理和应有的历史评价。网络文学批评资料丰富、成果丰赡,理论批评队伍阵容整齐、阵地广阔,网络文学批评活动频仍、影响广泛,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的内容和形式都别具姿彩。基于此,为这样一种体量很大、影响日隆的文学批评现象写“史”,不仅是纪实存史之需,也是网络文学本身健康发展之需。

更重要的是,网络批评成果铸就了完整的学术生态。透过这些年积累的批评成果,我们可以辨析出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结构性学术生态。首先,网络批评主体阵营的三股合力,共同铸就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开放式格局。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身份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在线批评的文学网民,二是面向市场的媒体批评者,三是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其次,网络理论批评成果呈快速增长和多维传播趋势。这表明,网络文学研究正发展成为一门“显学”,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生产一样风生水起,方兴未艾,并不断深入而推进到观念转型和理论构建的快速成长期。另外,相对于传统文学批评的单一性纸媒传播,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的传播形式更为丰富,传播渠道也更为多样。新媒体传播可以让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变成多向传播,从“一对一”传播变成“一对多”传播或“多对多”传播,从传统的“推传播”变成现在的“拉传播”和“推拉并举”式传播。再次,网络评价体系探索和批评标准建设,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热点,网络文学发展时间不长,对它的理论批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依然有许多理论批评研究者对这一文学的评价标准做出了积极探索。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仁智互见,其批评的标准也还没有达成一致,但这些理论探讨对于网络文学研究的积极推进,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最终形成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网络文学批评同它的批评对象——网络文学——一样,也是在许多人的怀疑和冷眼中艰难前行的。当网络文学的草根形象难登大雅之堂时,关于它的理论批评同样被视为“旁门左道”,存在“合法性悬置”问题。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还有人存疑,那么,网络文学批评是不是“文学批评”也就存疑了。随着网络文学的声威日隆,持此论者在减少,但在积淀深厚、传承久远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界唱衰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的依然不乏其人。那些将自己的理论触须较早伸向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人,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新天地,在“数字化生存”不可逆的时代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正在消弭,未来文学的主流可能就是网络文学,甚至所有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我们的批评史的探讨,将成为一个具有引领性的理论创新。

经过3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从最初的草根走向今天的文学殿堂,进而向海外进发,一方面是网络写手创作出了海量的高质量作品,受到了读者的认同与喜爱,另一方面,是诸多理论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到文学的深刻变革,敏锐地察觉到网络文学的价值,认识到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其遵循的文学自身规律性,这些理论家筚路蓝缕,为网络文学正名,厘清网络文学史,总结网络文学发展规律,洞察网络文学表现特征,推介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引导读者阅读网络文学,这正是理论家的学术使命与学术创新,网络文学蔚然大观。本书选取10位网络文学研究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网络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正是他们奠基式的理论创建,中国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文学批评走在了世界前沿。这10位网络文学研究批评家分别是:网络文学研究的奠基者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黄鸣奋、网络文学研究的坚守者陈定家、网络文学的文艺立法者单小曦、网络文学研究的捍卫者周志雄、网络文学研究的建构者马季、网络文学研究的绘图者邵燕君、网络文学研究的实操者夏烈、网络文学研究的同步者许苗苗、网络文学研究的助推者肖惊鸿。研究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离不开那些翘立浪头的弄潮儿,他们既是网络文学的爱好者,也是网络文学的推动者,更是网络文学的引领者。这十大批评家,以多维的视角与多维的方式,考察网络文字的演变,辨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异质的区别特征,建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与批评标准,抓住网络文学作为媒介与商业合谋产物的特点,拓展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从产业链等方面对文学的性质与发展做出评判,为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十大批评家的理论洞见,建构起了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表现了极富原创色彩的理论创新性,为网络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