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融汇在赣鄱大地和江右文脉

黄细嘉

金秋十月,可谓秋高气爽天清朗,秋深叶红地锦绣,秋收仓实人幸福,在这个天、地、人均感壮美、秀美、丰美的季节,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文艺学会文艺理论与批评专业委员会、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联袂召开“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学术研讨会,这是江西高校和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和盛事!也必将成为中国文艺界一件有意义的美事、有价值的实事、有作用的佳事、有影响的故事。在此,我谨代表胡辛工作和生活、传道和授业、创作与收获、奉献和成就的南昌大学,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认真筹办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致以真诚的谢意!

1967年,胡辛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是母校的辛勤培育,将她从一名文艺青年和文学新秀培养成长为中国文坛一棵根深干粗、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胡辛从母校毕业后,执教过农村学校、普通中学、重点中学、中专、大学、“211”重点建设大学、部省合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她带过小学生、中学生、中专生、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和拜师求艺者。她曾幽默地说过:“中国现有的教育层次和形式,我几乎都插过一脚。”教师,是她的终身职业和使命追求,文学创作是她的业余爱好和价值升华。现在她是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因曾任江西省政府参事,在教学一线工作到70岁,可谓实实在在的执教半个世纪之久!而且,她还在继续发挥生命的张力和情感的热度,让生命之树常青。她曾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硕士生导师和江西省优秀模范教师,五次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由她领衔主持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曾位列中国高校同类硕士点第六名。同时,她还率研究生拍摄出24集校园青春剧《聚沙》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播放,8集《沙之舞》在江西电视台播放,闯出了高校影视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之路。这一切,与她求学的江西师范大学的校风熏染、校训激励和她执教的南昌大学的学风熏陶、学德滋养是分不开的!

回顾她的创作成就,可谓别开生面,铸就师魂,震动文坛,自成高格。1983年,胡辛以《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获国家级文学大奖,其主角柳青,就是忠诚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女人,折射出其对母校育人的感恩和树人的感怀。后来,她的中篇小说《这里有泉水》,更是塑造了普通中学老师的群像,愿人们看到“人类灵魂工作者本身也有灵魂!”长篇小说《蔷薇雨》中七姊妹中的老三阿玮也是乡村小学教师。《怀念瓷香》中的树青也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业余作家。教师,在她的心里和笔下,成了延续文明和承载灵魂的代表,她为文明和灵魂写作,让人感动、感激、感沛!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孔子便是中国人景仰的教师,胡辛为师写师,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忘初心。

胡辛在工作与学问上是我的师长,在平常生活中是我可爱的大姐,在人际关系中她是我的偶像,我是她的“粉丝”,但由于她的亲切平和与亲近平易,让我有点亦师亦友的感觉。胡辛是我景仰和敬爱的闻名作家、知名学者、著名专家,其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断出新、超越时空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胡辛的思想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我们长期慢慢品读与咀嚼,才能感受到她的卓越深邃和深刻悠远;胡辛的情感是一条长长的河,需要我们与之一起流淌与奔腾,才能感受到她的激流勇进和壮怀激烈。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曾说,胡辛的名字和作品将留在中国特别是江西文学史上。除了天赋,深重的家国情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使胡辛之所以成为胡辛。这种情怀和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迈向现代化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特别需要的。

胡辛言:“我挚爱的是文学创作。”她以女性的视角、地域的坚守、家国的情怀,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和赣鄱人文,出版了42本书,近千万字,可谓硕果累累。她执导了十余部影视片,多次获奖,可谓星光灿灿。她近年的力作《瓷行天下》被评为中国好书,可谓好评如潮!这些作品和成果无不倾注她对赣地赣人、赣文赣魂和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深情,同时也毫不遮蔽其批判的意识和抨击的锋芒,其感情是真挚的,感怀是深切的,感想是深刻的。她生活、工作、创作、成就在江西。她将自己的生命融汇在赣鄱大地和江右文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孜孜不倦地解读、书写、描绘江西,讲述江西故事,传播江西声音,表达江西思想,弘扬江西文化,构建江西形象,成就江西话语权,对现代江西文化形象构建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她的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希伯来文等七语种文字,在海外产生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江西形象。年逾七旬的她,虽不时有病痛折磨,但仍保留着旺盛的创作欲望和强大的思想张力。学术研讨会主题“胡辛创作与江西文化形象建构”,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

真切盼望这次研讨会对胡辛与江西文化形象构建的研究产生新的感悟,形成新的认知,出现新的视角,达成新的共识,真正为现代江西文化形象的构建,做出文学的解析和贡献!

(黄细嘉,南昌大学党委委员,江西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