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代河湟地区的社会状况

蒙元时期是今日河湟地区民族格局形成的奠基阶段。13世纪初,蒙古人通过西征形成了四大汗国,通过南进结束了中国长达约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一统王朝,开创了许多颇具特色的统治政策,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构成及文化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大融合,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正所谓“元之混一区宇,有国百年,幅员极广,其政治规模颇多美德”[1]。在此背景下,西北地区也开启了多民族统一的新格局,伴随蒙古人的征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文化的民族徙入,以及此前尚未来得及整合的各种文化群体,极大地改变了河湟地区的民族成份和人文景观。

明代基本上结束了元末以来纷扰割据、混战不一的状况,地区间与民族间的迁徙移动相对减少,几大民族内部的统一与稳定逐渐加强,各族群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得到彰显。明初在西北建立卫所,移民屯田,大批内地人口移居于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明代中期,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和裕固族等民族作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都已基本定型,每个民族的分布区域趋于稳定,大聚居、小分散的局面基本形成,生计方式也已形成,为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章重点探讨在元明奠定的基础之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的各项民族政策对河湟地区的民族分布、民族人口、民族迁徙及民族关系的影响。在清政府的主导下,河湟地区一体政治格局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交流和文化互动交融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