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9辑)
- 周晓风 凌孟华 杨华丽主编
- 1195字
- 2025-04-29 20:10:11
巴蜀作家研究·巴金
主持人:王本朝
主持人语:
作家经典的作品一向是文学研究的焦点。设置集中研究某一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专栏,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近几辑的重要举措。本辑设置“巴蜀作家研究·巴金”专栏,收有周立民的《〈团圆〉的写作、修改及其他》,杨华丽的《〈寒夜〉:“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兼谈〈寒夜〉结尾的修改问题》和赵丹的《桂林“研究巴金”风潮始末》三篇文章。
《团圆》是巴金抗美援朝题材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具有地域色彩与区域内涵作品,其创作及改编引人注目,多有研究,前些年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就曾讨论过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的改编问题,并写入学位论文。但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师出名门,是学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在巴金研究领域的浸润之深入、耕耘之精细,自是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文章通过丰赡翔实的史料细节,全面系统地还原了《团圆》的创作、修改与结集过程,进而结合历史情境讨论小说在传播(包括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中产生的问题,兼及巴金及其同时代人的创作得失,指出《团圆》体现了巴金后期创作的探索和难以突破的困惑并进行原因分析,不仅将巴金及其经典短篇小说《团圆》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不无方法论的启示。
作为文学经典的《寒夜》,它的批判性和审美性内涵亦被持续关注和阐释,其区域性、文化性和主体性特征,特别是与重庆的关联也能呈现经典的魅力。杨华丽的文章选题有意味,角度机智,从《寒夜》结尾入手,联系作品版本,关注文本与作者、文本与时代之关系,提出《寒夜》的基调是充满绝望的。1947年的初版本,巴金虽做了不少修改,但并未在文末添加“温暖”色调。1962年的《巴金文集》有字句的细微变化,总体上仍未改变作品情感的总体基调,只是在1978年,巴金发现日译本《寒夜》有“希望”之说,而称《寒夜》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作者的“希望”之说有着“应景”“应时”的语境,检巡相关材料,更能验证希望之说的不成立。所以,《寒夜》的情感基调绝非是希望的。文章分析具体,细致,采信有根有据,彰显了文学“史学化”的研究取向。
赵丹的《桂林“研究巴金”风潮始末》则追溯1940年年底围绕巴金发生的“桂林批判”,检讨左翼研究者的真实意图和与巴金的微妙关系。它隐含着皖南事变后桂林分会左翼文人的危机意识,同时阐释由“批判”而带给巴金的精神创伤及其思想的变迁。文章认为,“同路”不等于“同一”,巴金并未放弃无政府主义信仰,而是将其隐晦地渗透在《火》等创作之中。由此及彼,由一场论争去勘探论战的真实心理和意图,同时分析其后果和反应,包括思想、心理和创作。这样的还原历史,双向互动,内外一体的思维路径值得称赞和肯定。文学研究不仅需要丰富的文献史料,还需要细致的感受和体察,更需要开阔的思维和眼光。
三篇文章均与文学区域化有关,这里的“区域”是社会历史空间,也是精神情感空间,还是互动交换空间。所以,文学的区域化研究充满了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