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古代史·第十三卷:晚期帝国(337—425年)
- (英)埃夫里尔·卡梅伦 (英)彼得·加恩西
- 1505字
- 2025-04-28 17:15:27
八 君士坦提乌斯在君士坦丁堡,359—360年
恰巧君士坦丁的城市见证了他儿子所继承的追求教义统一的事业得以完成。君士坦提乌斯因东部前线战事的需要主要住在安条克,作为皇帝他只能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不长的时间。这是342年的一次不愉快的来访,在爆发为争夺主教职位的党派骚乱之后他来该城恢复秩序,骚乱导致骑兵长官赫尔摩革尼斯被害(这次居民受到减少粮食配给的惩罚)。[130]尽管对这座城市了解不多,但君士坦提乌斯还是与君士坦丁堡有着某种象征性的联系,他正式加冕那天(324年11月8日)只是个七岁的男孩,被擢拔到凯撒的高位(Them.Or.Ⅳ.58b)。特米斯提乌斯被选中参加君士坦提乌斯在罗马的20周年庆典,作为君士坦丁堡元老院的特使他提醒皇帝,虽然是以君士坦丁的名字命名,但“这座城市实际是你的而不是你父亲的”(Or.Ⅲ.40c)。君士坦提乌斯将其父亲的奠基之地培育并装点成了一个适合“神和皇帝”的地方(Or.Ⅲ.48a)。对特米斯提乌斯的罗马听众来说,这样的情绪必然使他们以更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君士坦提乌斯对其城市短暂的传统安排,皇帝对该城主要关注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131]除了修建完成君士坦丁堡四周的城墙外(Jul.Or.Ⅰ.41a),他还继续完善其内部,例如,特米斯提乌斯希望能见到此时已开工的“君士坦丁”大浴场的美景(直到427年才建成)。[132]君士坦提乌斯还建造了皇家大图书馆以及附属的抄书部门,致使君士坦丁堡希腊文化遗产的光荣得以永存(Them Or.Ⅳ.59ff.)。
除了成为希腊世界的新样板外,君士坦提乌斯时期的君士坦丁堡还发展出了罗马都城的相关机构,而其父只是打下个基础。君士坦提乌斯统治时,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成了能与罗马的元老院相媲美的机构,由一个原本只是地方的市议会变成了至其统治结束时已有约2000人的名流阶层。显然又一次对他的罗马听众来说,特米斯提乌斯激发了那些蜂拥来东都的新元老的热情,纷纷愿意来此就职(Or.Ⅲ.48a)。[133]他本人是这次为元老院招募的主要操作者,355年君士坦提乌斯在对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演讲后就给了他这个任务。在推荐特米斯提乌斯的信中,君士坦提乌斯称元老院是“希腊智慧”和“罗马尊严”的结合,虽然大多数新来者可能都是由行政安排将在东部区域远离罗马城的罗马元老送来君士坦丁堡。[134]正是君士坦提乌斯给了东部帝国“自己的”元老院,在361年5月3日颁布的一项综合性法律确定了这一新阶层的责任和权力。[135]与这个扩大的机构同时出现,君士坦丁堡罗马类型的行政官由337年的2人增加到361年的5人,每人都是元老使得财政负担加重。359—360年君士坦提乌斯利用住在当地的机会(再次按照罗马模式)为东都任命了该城的总督,即君士坦丁堡市长,其官职在东部的级别仅次于近卫军长官。第一个出任该职的是霍诺拉图斯(Socr.HEⅡ.41),他是个有经验的公众人物,曾任东部长官和高卢近卫军长官。[136]阿米亚努斯说,皇帝通常不必负责行政革新,而君士坦提乌斯显然是个例外。
君士坦提乌斯对君士坦丁堡实际的和制度的发展还不限于世俗的方面。360年2月15日,君士坦提乌斯由新任主教欧多克修斯陪同,去皇宫附近新的“大”教堂(后称为“圣智教堂”)参加落成奉献典礼。[137]君士坦提乌斯提议建造这座建筑,并慷慨捐款,其辉煌超过了与其并列的神圣和平教堂(他父亲所建)。他还修建了父亲的墓地(Jul.Or.Ⅰ.16c),给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它的第一个“使徒”。后来在356—357年,早先的使徒(提摩太、安德鲁和路加)的遗物开始被送到城里,君士坦提乌斯又修了其父的陵墓,将之变为显示君士坦丁堡聚集使徒传统的圣坛。[138]到4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新元老的到来增强了东都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新使徒的引入使得该城在基督教史上能与罗马平起平坐(更不用说安条克和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提乌斯是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堡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也是其世俗机构的真正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