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孤注一掷

电影创作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卓凡深知这一点。尽管他刚刚从电影节获奖的光辉中回到现实,但他心中的激情与困惑却没有得到丝毫的安抚。商业片的诱惑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的内心斗争。

“你真的要这么做吗?”苏菲坐在他对面,眼神中透出几分担忧。“你放弃了那些投资人的合作机会,选择了拍一部几乎没有市场前景的电影。”

李卓凡的目光坚定,却带着些许疲惫:“我想做的是我自己真正热爱的电影,而不是迎合市场的产物。我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眼中的成功里。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也是给我自己看的。”

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意味着风险。电影的预算已经超出了他原本的预期,许多投资者对这部影片并不看好。甚至连一些曾经支持他的朋友和同事也开始质疑他,这是一部太过冷门、太过艰难的作品。

“你不害怕吗?”苏菲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忧虑。

李卓凡沉默片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害怕的。每个人都会害怕失败,尤其是在这种孤注一掷的情况下。但是,如果连最初的梦想都无法坚持,那我选择放弃的就不仅是电影,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苏菲叹了口气,起身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如果你决定了,我不会劝你放弃。只是,你也要做好准备,面对一切可能的挑战。”

“我知道。”李卓凡点了点头,眼神中闪烁着一种久违的坚定。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影片的拍摄工作开始了。李卓凡选择了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题材——一部关于人性、情感与道德冲突的电影,名为《迷失的存在》。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失去记忆的女性在追寻自我过程中,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挣扎、迷失并最终找到内心的真实自我的故事。电影的结构复杂,情感冲突强烈,而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哲学性思考和道德悖论。

但正如李卓凡所预料的那样,拍摄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加艰难。演员们无法完全理解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镜头设计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修改,而资金问题也不断困扰着他。每次拍摄,他都得依靠自己有限的预算,尽量把每一分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每天都在极度的疲惫中度过,早出晚归,频繁地与团队成员讨论剧本与镜头,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是否过于复杂,是否应该回到更简单、更市场化的电影形式。但每次当他走上片场,看到演员们带着情感投入到角色中,他的内心就会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激励着。

每一场戏的拍摄,李卓凡都要求演员投入极深的情感。影片的每一帧都需要通过镜头精确地捕捉演员的微表情、肢体语言和眼神变化,而这需要极高的技巧与细腻的处理。

然而,随着拍摄的深入,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预算的限制,团队人员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设备的老旧、场地的紧张都成了障碍。李卓凡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他曾在深夜的片场独自一人,呆坐在角落,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梦想。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他低声自语,眼前的片场一片混乱,演员的疲惫、工作人员的焦虑,都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

但正是这一刻,他找回了自己的坚持。他知道,自己如果现在放弃,就再也不会有机会重新开始。他再次站起身,走向现场,开始指导演员,调整镜头,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力。

拍摄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电影的拍摄进度已经接近尾声。但李卓凡也明白,这部电影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拍摄完成与否,还需要在后期制作中不断打磨,甚至要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上进行深刻的调整。

他深知,这部电影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资源和精力,如果这部电影失败了,那么不仅是他的创作梦想将就此破灭,连带着他积累的所有荣誉与投资也将付之东流。

然而,就在一切接近尾声时,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来自电影界大佬的电话。那个人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要求他放弃当前的电影项目,转而接受一份新的合作,立即投身到一部即将拍摄的商业大片中,报酬丰厚,前景光明。

“李,你现在就可以成为电影圈的明星。”那个人在电话里说道,“这是一笔稳稳赚的生意。你只要放下手头的创作,投入到这部电影中,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李卓凡紧握着电话,久久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是一个决定未来的机会,放弃自己当前的电影,或许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和财富。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他将永远失去自己的艺术追求,成为市场的奴隶。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李卓凡终于开口:“我已经决定,我要坚持下去,完成这部电影。”

挂掉电话后,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继续孤注一掷,走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但他明白,这是他人生中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