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刘王霸的多面性

刘王霸,这个名字在县城里如雷贯耳,既是人人敬畏的恶霸,也是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他那张满脸横肉的脸,仿佛天生带着一股凶相,可谁能想到,这位“霸爷”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也有深夜自省的片刻?

自从他从叶真人手中接管了钱庄,县城里那些没米下锅的小贩、想做点小买卖的穷苦人,个个心凉了半截,生怕这位新主子翻脸不认人,把他们的生计掐断。可刘王霸毕竟是个聪明人,他不仅延续了叶真人的做法——给穷人低息借贷,还额外添了几分“人情味”。他大手一挥,宣布:“凡是借钱开铺子的,头三个月只收半分利!”这话一出,小贩们喜出望外,纷纷奔走相告,称他为“刘菩萨”。可背地里,刘王霸却眯着眼,对心腹嘀咕:“穷人的韭菜,比富人好割得多!他们傻乎乎,怕事得很,欠点小钱立马还清,哪像那些富佬,欠了千八百两,赖账还赖得理直气壮!”这话虽刻薄,却也道出了他的精明。

刘王霸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他深知,这县城的老百姓辛苦养着他这棵“大树”,若把他们逼得太狠,自己这棵树迟早得连根拔起。于是,他从不真把谁“割死”。他常说:“一切都是相互的,循环的。给他们点甜头,他们才会更卖力地供着我。”这话倒不完全是虚伪。刘王霸虽是个狠人,却不是没脑子的莽夫。他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候跟着爹娘在田里摸爬滚打,深知劳苦大众的艰辛。民国的官场早已不比大清那般死板,他凭着高学历和几分手腕,愣是从泥腿子爬到了县城高官的位子。可谁发达了不望初心呢?夜深人静时,刘王霸也会坐在书房里,点一盏昏黄的油灯,盯着墙上的影子自问:“我这县城一把手,做好了自己吗?真为百姓谋了福祉吗?问心无愧吗?”这些问题像针一样扎心,可他往往还没想透,就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我管好自己就行,别人我管得了吗?他们不听话,我还能咋办?总不能让县城乱了套吧!”于是,他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仿佛全世界都是傻子,只有他刘王霸洞悉一切。

刘王霸的“慈善秀”

县城东头有个破落的小市场,住着一群靠摆摊为生的小贩,其中有个叫张瘸子的老汉,最是可怜。他一条腿在年轻时被地主家的恶犬咬断,靠着卖点手工竹篮勉强度日。刘王霸接管钱庄后,听手下说这张瘸子欠了点小钱,拖了几个月没还清,气得手下要砸了他的摊子。刘王霸却摆摆手,亲自拄着根雕花拐杖,带着一帮随从,大摇大摆地去了市场。

“张瘸子,听说你欠我钱庄的银子,赖着不还?”刘王霸站在摊前,声音洪亮,引得周围小贩纷纷侧目。张瘸子吓得脸都白了,哆哆嗦嗦地跪下:“霸爷饶命!小的真没钱,篮子卖得不好……”刘王霸哈哈一笑,扶起他,拍着胸脯说:“谁说我要你还钱了?本爷今天心情好,你的债一笔勾销!再给你十两银子,重做个新摊子!”此话一出,围观的人群炸开了锅,个个夸刘王霸是“活菩萨”。张瘸子更是感激涕零,当场磕了三个响头。

可转过身,刘王霸对手下使了个眼色,低声道:“这老头的债不过三两银子,我给了他十两,赚了个好名声。以后他卖篮子赚了钱,还不得乖乖进我的钱庄存银子?这一招,叫放长线钓大鱼!”手下听罢,竖起大拇指:“霸爷高明!”这事儿传遍县城,刘王霸的名声一时水涨船高,连庙里的老和尚都说他“慈悲心肠”。可小贩们哪里知道,这“慈善秀”不过是刘王霸精明算计的一环。

刘王霸的“夜半自省”

刘王霸虽精于算计,却也有软肋。每逢月圆之夜,他总爱独自坐在书房,点一盏油灯,对着墙上的影子发呆。某晚,县城刚平了一场粮商囤货的风波,刘王霸下令抓了几个黑心商贩,百姓拍手叫好,可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小时候,爹娘在地里累得直不起腰,只为凑够一斗米交租;想起自己考上功名时,村里人敲锣打鼓送行的场景。他喃喃自语:“我如今管着县城,风光无限,可我真为百姓做了啥?整天忙着割韭菜、耍心眼,问心无愧吗?”

正说着,他瞥见桌上放着一封匿名信,打开一看,赫然写着:“刘大人,你管百姓如管牲口,迟早自食恶果!”信没署名,却像刀子般刺中他的心。刘王霸气得摔了杯子,骂道:“哪个不长眼的敢咒我!”可骂完,他又颓然坐下,盯着灯火出神。第二天,他破天荒地召集手下,宣布给县城修条新水渠,方便农户灌溉。手下纳闷:“霸爷,这水渠花钱多,回报少,您图啥?”刘王霸哼了一声:“图个心安!百姓日子好过了,我这县官的位子才坐得稳!”这水渠修好后,农户们感激不尽,纷纷送来自家种的瓜果,刘王霸吃着甜瓜,心里头一次觉得,比割韭菜还舒坦。

可好景不长,县城另一头又冒出个新贵,开了家大商号,生意红火,隐隐威胁刘王霸的钱庄。刘王霸忙得焦头烂额,嘴里骂着:“这世道,稍不留神就有人爬上来!”他又恢复了那副精于算计的模样,派人暗中打探新贵底细,准备“好好招呼”一番。他的自省,仿佛月光下的昙花,绽放片刻便又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