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生产率

2.4.1 生产率的概念

生产率即投入产出比,它是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生产率反映了产出(产品和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劳动、原材料、能量及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指标。生产率既可以从国家或行业宏观层面上来度量,也可以从企业微观层面上来度量。当从国家或行业宏观层面上来度量时,一般用总产值或国民收入来计量产出。当从企业微观层面上来度量时,一般用企业产量或创造的价值来计量产出。本书主要介绍微观层面的生产率。

投入和产出可以是实物量,也可以是价值量。所以,生产率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实物表示投入与产出,生产率所表示的结果直接、明了,可以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也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但是,实际中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是单一的,这时,通常是选取某一代表产品,利用换算系数把其他产品或服务折算为代表产品。当涉及的投入不是单一的时,只能以价值来统计投入。事实上,当以价值来表示投入与产出时,生产率就与企业的效益建立起了联系。此时,就体现出了计算生产率的意义,即企业可以借助分析生产率水平来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实际运用中,企业通常使用生产率的倒数来评价资源的利用情况,此即单位消耗。当把单位消耗与劳动定额、机时定额、原材料消耗定额等进行比较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生产率对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对营利性组织,较高的生产率意味着较低的成本及较高的利润;对非营利性组织,较高的生产率意味着利用较少的社会投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国家,提高生产率意味着经济运行状况更加良好,国家的实力增强。美国20世纪90年代长时期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生产率提高了。

值得指出的是,生产率不同于效率。

生产率是指单位投入的产出,是对投入产出总体的测评。生产率有单位,例如,“件/小时(或工时)”“元/小时(或工时)”等。我们可以说,总体上,某班组的劳动生产率为100件/工时。

效率是指给定的系统(工作单元、机器等)在某一给定时间内的实际产出占最大产出的比率。可以看出,效率没有量纲,是一个百分比。例如,我们可以说,某班组所操作的某一台机器在昨天开动期间的效率为90%。

当然,生产率与效率也有联系。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一个个设备、单元或系统的效率的提高。

2.4.2 生产率的计算

根据生产率的定义,可给出如下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率可按单一投入、两种以上的投入或者全部投入来度量。与这三种度量方法相对应的是三种生产率,即单要素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表2-1列举了这些生产率的度量方法。实际运用中,具体选择哪一种度量方法视度量的目的而定。

表2-1 不同类型生产率度量方法举例

例2-1 某机械加工厂,一周内生产出10000单位的产品,产品售价为5元/单位。为生产这些产品投入了500个工时,工时费用为8元/工时。此外,还投入折合价值为5000元的原材料和1000元的管理费用。试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劳动、原材料和管理费用)生产率。

解:根据式(2-3),可计算出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见表2-2)。

表2-2 不同类型生产率计算过程及结果

例2-2 一家公司生产一种平板小推车,现计划购买一种新设备,以提高生产率。当前,用工数为5名工人,平均每小时生产80台平板小推车。人工费用为30元/时,机器加工费用为120元/时。经测算,新设备投入后,用工人数将会少一个,加工费用将增加30元/时,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76台小推车。

(1)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多少?

(2)这家公司是否应该购买这种新设备?

解:

(1)

购入新设备前后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如下:

购入前:80÷5=16(台/人·时)

购入后:76÷4=19(台/人·时)

所以,生产率增加了:

(19-16)÷16≈19%

(2)

购入新设备前后的多要素生产率(劳动和设备生产率)分别如下:

购入前:80÷(5×30+120)≈0.296(台/元)

购入后:76÷(4×30+120+30)≈0.281(台/元)

所以,生产率降低了:

|0.281-0.296|÷0.296≈5%

本例中,虽然多要素生产率降低了5%,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9%。工人对新设备操作熟练后,产出会有所增加。此外,减少的一位工人还可以调配到其他部门。再考虑全要素生产率,购买新设备后原材料和辅材料、能源动力会减少,合格品率会增加。所以,建议这家公司购买这种新设备。

2.4.3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管理、资本、质量和技术等。除了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标准化、工作场所的设计与布置、激励制度等。一个错误观点是:工人是生产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照此观点,让工人更卖力地工作是提高生产率的途径。然而,事实上,历史上很多生产率的提高是技术改进的结果。

技术是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但是,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生产率的提高。事实上,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反而会降低生产率。早些年,中国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就有过沉痛的教训:要么引进了过时的设备和技术;要么只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没有引入软件和管理。如果把管理和技术比作企业发展的两个车轮,那么这两个车轮一定要匹配。否则,企业不可能向前发展,只会原地打转。

2.4.4 提高生产率的步骤

生产率度量可用于很多方面。通过度量生产率,可以评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采取改进措施。

企业可采取以下步骤来提高生产率。

● 确定生产率测评指标。

● 识别影响整体生产率的“瓶颈”环节。

● 以管理、资本、质量、技术等为切入点提高“瓶颈”环节的生产率。

● 巩固提高生产率的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

2.4.5 设备综合效率及其带来的启示

1.设备综合效率

如前所述,生产率与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两者还是有联系的。事实上,只有一个部门的每一个单元、每一台设备或机器的效率提高了,该部门总体上才能获得生产率的提升。

就设备效率而言,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是设备综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OEE是指综合考虑可用率、表现指数、质量指数的设备效率。这一指标不仅关注设备的运行时间,更关注设备的综合表现,既看其出工情况,更看其出力情况。OEE的计算如式(2-4)所示。

式中,可用率=实际运行时间/计划运行时间;表现指数=理想作业时间/实际作业时间;质量指数=合格品数/总产量。

例2-3 一台机器每天工作时间为16h,班前计划停机时间为20min。某天,该机器发生了一次故障,工厂用70min对这台机器进行了检修。另外,用了20min对其进行了调试。

这台机器用于加工一种零件,这种零件的标准加工时间为5min/件。当天共加工了160件零件。在加工的160件零件中有15件是不合格品。

试计算这台机器当天的OEE。

解:

可用率=实际运行时间/计划运行时间=[(16×60-20)-(70+20)]/(16×60-20)=850/940≈0.90。

表现指数=理想作业时间/实际作业时间=(160×5)/850=800/850≈0.94。

质量指数=合格品数/总产量=(160-15)/160=145/160≈0.91。

所以,OEE=可用率×表现指数×质量指数=0.90×0.94×0.91≈77%。

2.设备综合效率带来的启示

从OEE的计算可以看出,不能只看一台设备是否在运转,还要看这台设备的效率,更要看这台设备加工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情况。从这个指标,我们可以联想到人力资源效率。同样,我们不能只看一位员工是否出勤,还要看他的效率,更要看他完成的工作的质量情况。依照OEE,我们不妨设计人力资源综合效率(overall human resource effectiveness,OHRE)这一指标。类似于OEE,OHRE也由三部分测算得到,即由可用率、表现指数、质量指数连乘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