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鱼与熊掌

北都,一间陈设简朴却气氛凝重的会议室。

空气中弥漫着盛夏的闷热,以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感。

会议桌旁围坐着几位国内航空工业的顶级专家,他们是国家航空建设的中坚力量。

别看他们年龄都不算太大,都才三四十的样子,但都有在国外航空企业工作的经验。

比如说今年三十三的徐顺寿,他44年的时候就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工作过,参与过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

刚上三十出头的陆小鹏,在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负责过总体设计,也是很有经验的飞机设计的专家。

此外,还有几位来自不同部门的高级工程师,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平时都忙得很。

不过此刻,他们却被一道紧急命令召集到此。

会议主持人来之前,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不解与揣测。

要知道,最近这段时间,国内航空工业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一是修复和整合GMD溃败时遗留下的少量航空资产,二是与苏联进行飞机引进的谈判。

为了评估未来可能引进的飞机,他们可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苏联派过来援助的巴基斯基混成集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研究。

对他们带来的米格-9和米格-15等机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

按理说,这个时期,最紧急的事情应该是围绕引进机型进行谈判。

不知道这次技术资料重要到什么地步,需要把他们这些航空专家全都拉到一起?

“徐工,您那边有消息吗?”

陆小鹏压低声音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按捺不住的好奇。

徐顺寿摇了摇头,眉头紧锁:

“我也是刚接到通知,只说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料,需要咱们立刻进行评估。”

这时,一位身穿中山装、神色严肃的领导推门而入,手中抱着一个牛皮纸袋,步履匆匆。

这人正是航空工业局的段局长。

段局长进来后,没有多余的寒暄,径直走到会议桌前,将文件袋放在桌上,沉声道:

“同志们,情况紧急。

今天请大家来,是要立刻对这份资料进行评估。”

段局长的语气异常郑重,更增添了现场的凝重气氛。

说完,他就亲自将文件袋启封,从中取出几份图纸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资料。

工程师们看到资料只有一份,马上就迫不及待地围了过去。

最初,他们看到标题上的“喷气式高级教练机”字样时,眼中闪过一丝困惑。

教练机固然重要,但与眼下国家急需的喷气式战斗机相比,优先级似乎并非最高。

难道苏联方面愿意连同先进教练机一同出售了?

如果是这样,那倒是个好消息。

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落在飞机的总体布局图上时,困惑瞬间被另一种情绪取代——震惊。

陆小鹏忍不住疑惑出口道:

“这……这是教练机?”

图纸上那对线条流畅、向后倾斜的机翼,这样明显带有后掠角的设计,比他们熟悉的米格-9都更像喷气式战斗机。

徐顺寿没有说话,只是凑得更近,仔细审视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

后掠翼!这代表着对速度的追求,什么时候教练机来抢战斗机的活了?

他们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对米格-9和米格-15的深入研究。

他们曾仔细考察过巴基斯基混成集团带来的两款喷气式战斗机,对其性能参数、气动布局、结构特点算是了解了十之七八。

米格-9作为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采用平直翼,虽然使用了喷气动力,但在高速性能和机动性上,和二战时螺旋桨飞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米格-15则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后掠角机翼,这使得它在高亚音速区域拥有优异的性能,格斗能力远超米格-9,是现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

当初在向国家提交关于引进机型的建议时,他们力陈引进米格-15的必要性。

然而,谈判桌上的情况并不顺利,苏方虽然愿意提供援助,但在核心装备的转让上却显得非常谨慎,目前倾向于只出售相对落后的米格-9。

这让他们这些技术人员感到一种深刻的“憋屈”和“不甘”,仿佛他们一眼看穿了差距,却无力改变眼前的困境,只能接受次优的选择。

现在,这份资料上的教练机,那对醒目的后掠翼,无疑触动了他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他们继续往下翻阅,性能参数、结构剖面图、系统说明……越看,内心的波澜越是剧烈。

“推力……这台发动机的额定推力竟然这么高?”

陆小鹏比对着脑海中米格-9配备的RD-20发动机的数据.

“如果这份资料没问题,它的动力竟然齐平米格-9!”

另一位工程师补充道:

“这里提到可以选择挂载航炮吊舱,甚至这里还有载弹能力说明……

这哪里是教练机?这简直就是一架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轻型战斗机!”

徐顺寿死死盯着发动机的性能曲线图,尤其是标注了“加力”选项的部分,他倒吸一口凉气:

“看这里……如果启用加力燃烧室,短时间内的推力,甚至超越了米格-9!”

他抬头扫视众人,眼中既有震撼,又有难以置信:

“同志们,这架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它的速度潜力,它的动力配备,如果算上外挂航炮,它的综合作战能力,绝对能完全超越米格-9!”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吊扇的转动声和翻动资料的沙沙声。

超越米格-9!这个结论像一道惊雷,炸响在每个人心中。

他们为了引进米格-9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虽然心有不甘,但这是目前看来唯一的选择。

而现在,一份声称是“教练机”的资料,却展示出了远超米格-9的性能。

震撼过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疑惑涌上心头。

如果这份教练机资料是真的,而且是可供引进的,那意味着什么?

陆小鹏首先忍不住开口,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段局长,如果苏联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并且还愿意出售性能如此先进的教练机,那说明他们的出口政策是不是放宽了?

咱们是不是可以再次争取引进米格-15了?

要知道我们现在最紧要的是建立一支能打仗的喷气式空军,教练机当然需要,但和米格-15比起来,孰轻孰重,我想是很清楚的!”

其他几位工程师也纷纷附和,语气中充满了对米格-15的渴望:

“是啊,部长!如果能引进这款教练机,那肯定能引进米格-15!

当前国家经费紧缺,肯定优先上战斗机啊!”

“这款教练机设计确实优秀,甚至某些方面,比如这个气动布局,感觉比米格-15还要干净利落一些。

如果它能放大,换装米格-15的发动机,再把航炮整合进去,说不定能设计出更优秀的战斗机……

但这都是后话了,眼前是能不能拿到米格-15的问题!”

他们的话语里,流露出一种技术人员特有的敏锐和对未来的展望,但同时也紧扣着现实的急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