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时代职业心理测评及应用
- 文革
- 2876字
- 2025-06-26 18:04:48
1.4 个体对职业社会化的适应
职业社会化是指人一生与各种各样的职业打交道,获得对各种职业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中获得成功,受到周围生活环境中有关职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的过程。
个体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职业相关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最终有效选择和适应职业角色,有效应对失业和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的适应与再适应的整个历程。
个体职业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对职业社会的适应以及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和满意感。个体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职业角色的胜任来实现的;因此,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什么样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兴趣,发展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将影响到其对职业从选择到适应的整个职业生涯。
个体职业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需要与职业动机、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构成,如图1-5所示。

图1-5 个体职业社会化的内容
1.4.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人既可能对不同的职业有相似的看法,也可能对同一职业有不同的看法。职业意识对人们选择职业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才会使得一个人选择某种职业而不是其他职业。
职业意识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的影响。职业意识是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形成的。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各类职业的名称,他们通过诸如老师、医生、驾驶员等词汇的获得,对这些一般性的职业有了模糊的印象。在儿童期,促进职业意识发展的主要是角色游戏,这种角色游戏通常被称为“过家家”。在游戏中,儿童利用道具凭想象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如驾驶员、快递员、医生等,而且模仿成人的职业行为。这样,儿童就了解了这些职业的大致概念和内容,知道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也对不同职业的选择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即产生了职业意识的萌芽。
进入中学阶段,个体通过以往的经历及各种信息来源,对具体职业及职业本身已比较了解,建立了对不同职业的价值判断和不同的态度,对某些职业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对职业的理想。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个体的职业意识初步形成了,但个体的这种职业意识还不完整,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幻想性、不稳定性,他们往往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对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样的理想并不具有现实意义。直到大学阶段,个体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更加具体地思考自身的状况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更全面、更理智、更实际的角度看待各种职业并思考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形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这时,个体的职业意识才开始完全形成。
1.4.2 职业需要与职业动机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一种倾向。需要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基础,它通常以动机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在人的活动中,需要不断被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推动人类活动向前发展。
需要指向职业活动时,就是职业需要了。职业需要对职业活动意义重大,它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和积极工作的动力来源。职业需要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特点的复杂心理倾向。职业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除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之外,还有种种对更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不断改善的要求。职业能提供经济报酬,个体通过工作就能满足维持和改善自己及家人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人发展的需要。人们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地学到新的东西,努力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发展和完善自我。同时,从事职业活动也促进了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交往和归属的需要。每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职业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结交各种各样的人,参与到一定的群体之中,从而获得归属感。
第四,获得尊重的需要。社会通常要求其中的个体通过职业活动来尽一份职责,使得社会自身能够向前发展。而人们也需要通过职业从社会中取得相应的形象和地位,使自己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从而满足自尊的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希望自己特有的潜能得到极致发挥,并追求实现理想,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个体就可能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这一需要。
职业需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职业动机,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推动力。职业动机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决定职业选择的方向,并发动、维持、激励或阻碍人进行工作。人们的职业需要和职业动机通常不会只存在一种,而是集中并存且相互交叉的。而且,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各种职业需要和动机强度的比例会有所差异。职业在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上也会有所差异,人们总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职业与需要的匹配。
而实际上,尽管人们总是追求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但职业需要有时还是会和职业实践产生一定的矛盾。首先,社会就业会出现求大于供的情况,使得人的职业需要同各种职业所需求的工作者的数量之间出现不平衡,并不是想从事某一职业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其次,任何一种职业对其工作人员的资格、资历一定的要求,甚至有些职业的要求非常高,即使个人有对某种职业的需要,但如果不能满足该职业所要求的任职条件也是无法从事该职业的。由于上述两个原因,需要与职业不能达到完全的匹配。因此,为解决这些矛盾,使个人的职业需要能够与职业相匹配并得到健康发展和充分满足,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应培养适合职业需要的素质,并且不时地调整和强化自己的职业需要。
1.4.3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持久的个体的内在结构。态度的特征包括对象性、持续性、复杂性、社会制约性和内在倾向性。当态度的对象指向职业时就是职业态度了。职业态度的中心是认知体系,是对职业的评价,也就是职业价值观。
职业态度的意向是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及工作积极性和忍耐力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职业态度的情感成分则是伴随着评价与行为倾向的喜欢或厌恶、热情或消沉等情绪情感。职业态度同态度一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人的职业行为的影响也不同。人们对抱有积极态度的职业评价很高,乐于参与其中,积极工作并往往取得高效率和好成绩;反之则不愿意从事抱有消极态度的职业,即使从事该项工作也不易发挥出好的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正相关的,在现实情况下,决定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除态度外还有很多情境因素,如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心境、动机以及工作的难度、强度等主观和客观因素,但职业态度仍起着较为稳定和主要的影响作用。
要使态度、价值观与职业匹配,就要使人对所从事的职业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家庭、职业教育、职业实践等环境中受父母、老师、同事等人的影响,经过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而改变。对个体来说,其可以通过增加与职业对象的接触、提高理性认识、通过虚心听取意见、客观评价不同意见、遵循有关社会规范和团体规定等方式,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