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
-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编
- 6908字
- 2025-02-17 12:08:14
3.2 评估结果分析
3.2.1 省级层面
3.2.1.1 总体概况
分别对2012—2017年单年的高校学科竞赛得分按照区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连续六年得分稳居前列,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不同年份互有高低,整体而言差异不显著(见表3.2,图3.1)。
表3.2 2012—2017单年全国学科竞赛得分的区域差异


图3.1 2012-2017单年全国学科竞赛得分的区域差异
3.2.1.2 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在省份层面的差异分析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为例,计算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所有高校的获奖总分,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西部高校在学科竞赛实力中表现出“不充分”的特征。进一步梳理不同区域内各省份在总体得分中的贡献,发现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竞赛得分贡献呈现更为显著的不均衡(见图3.2、图3.3、图3.4和图3.5)。

图3.2 本科高校学科竞赛总分区域占比

图3.3 东部地区各省份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图3.4 中部地区各省份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图3.5 西部地区各省份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为例,比较各个省份进入评估结果前300和前100的学校数量和学校数量占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学科竞赛实力(见图3.6、图3.7)。从进入前300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北京市和浙江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为青海省(50.00%)、重庆市(36.00%)和北京市(35.82%);从进入前100榜单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为北京市、江苏省和湖北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则为上海市(18.42%)、北京市(16.42%)和海南省(14.29%)。

图3.6 2013-2017年评估结果(本科)中各省份进入TOP300高校数量和占比情况

图3.7 2013-2017年评估结果(本科)中各省份进入TOP100高校数量和占比情况
3.2.1.3 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在省份层面的差异分析
与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在省份层面的差异类似,高职院校学科竞赛评估也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体现明显(见图3.8、图3.9、图3.10和图3.11)。

图3.8 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区域占比

图3.9 东部地区各省份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图3.10 中部地区各省份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图3.11 西部地区各省份高职院校学科竞赛总分占比
以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为例,比较各个省份进入评估结果前300和前100的学校数量和学校数量占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学科竞赛实力(见图3.12和图3.13)。从进入前300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浙江省(52.08%)、北京市(48.00%)和天津市(40.74%);从进入前100榜单的情况来看,高校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为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进入学校数量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为山东省(14.61%)、江苏省(13.98%)和广东省(11.11%)。

图3.12 2013—2017评估结果(高职)中各省份进入TOP300高校数量和占比情况

图3.13 2013—2017评估结果(高职)中各省份进入TOP100高校数量和占比情况
3.2.1.4 小结
从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省份)分析来看,西部省份的得分显著低于中部和东部省份,且内部发展不均衡性高于其他区域,东部省份进入前300名的高校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同时也体现了在省级层面东强西弱的不均衡问题。
绝对数是衡量学科竞赛省级层面结果的一个方面,但同时也需要关注相对数。虽然中西部省份在进入前300名的绝对数远远少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分布较少,在进入前300名的比率上要高于东部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共15所普通本科院校,有6所进入前300。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整体不均衡的情况下,中西部省份可以尝试集中力量举办几所品牌大学,以此提升本省的高等教育实力。相反,也提示东部地区,虽然从总量上来看,高等院校布局较多,但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省内不均衡,这也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地方。
3.2.2 校级层面
3.2.2.1 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在学校层面的差异分析
在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中,共有1043所高校进入了排行榜。除去军校外的38所原“985”工程院校全部进入TOP300榜单,其中34所进入前100,2所高校位于100~200名,2所高校位于200~300名;112所原“211”工程高校
有100所进入TOP300榜单,其中65所进入前100名,22所位于100~200名,13所位于200~300名;双一流高校维度,实际计算的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全部进入TOP300,其中,35所进入前100名(约占所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85.37%),4所位于100~200名,2所位于200~300名;在实际纳入排行的9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有69所进入TOP300,其中34所进入前100名,20所位于100~200名,15所位于200~300名,22所未进入TOP300榜单。
(1)公办本科院校VS民办本科院校。在2013—2017年入排行榜的1043所本科高校中,公办高校745所,民办高校294所,从得分来看,公办高校的得分均值约为民办高校的1.56倍,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值达到16.10,相伴概率为0.000,达到非常显著水平。从侧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强民弱”的现实(见表3.3,图3.14)。
表3.3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科竞赛得分差异


图3.14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得分分布的箱型图
(2)重点本科院校VS非重点本科院校。分别对原“985”工程高校、原“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得分与其他高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重点高校在学科竞赛中具有压倒性优势,T值分别为17.15、21.93、17.35和9.95,相伴概率均为0.000,说明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不同类型重点院校得分是其他高校的1.43到2.05倍;获奖数量是其他高校的2.73到7.37倍(见表3.4,图3.15)。
表3.4 不同分类的重点院校得分与其他高校的比值


图3.15 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学科竞赛得分差异
(3)不同专业类型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差异显著。采用邱均平排行榜2015版对高校的分类方法,将全国高校分为10大类,分别为财经类、理工类、民族类、农林类、师范类、体育类、文法类、医药类、艺术类和综合类,与2013—2017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过奖项的高校进行匹配,共匹配694所。对这694所高校按照专业类型差异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两类高校的得分均值分别为58.47和51.59;体育类、艺术类高校学科竞赛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高校,得分均值分别为29.30和29.27(见表3.5,图3.16)。
表3.5 不同专业类型高校学科竞赛得分差异


图3.16 不同专业类型高校学科竞赛评估得分差异箱线图
3.2.2.2 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在学校层面的差异分析
以2013—2017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为例介绍高职院校学科竞赛评估概况:共有878所高职院校获得等级奖,进入排行榜。示范高职院校94所,占示范院校总数的97.92%,其中,74所进入TOP300,占比达到77.08%,41所进入前100,占比达到43.51%;骨干院校97所,占骨干院校总数的97.00%,其中59所进入TOP300,占比达到59.00%,27所进入前100,占比达到27.00%
。
(1)公办高职院校vs民办高职院校。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有高职院校1388所,其中公办高职1068所,民办高职318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在纳入2013—2017年高职院校排行的878所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101所,占所有纳入排行的高职院校的11.50%;公办高职院校777所,占所有公办高职院校的88.50%。对公民办高职院校排名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6),可以看出公办高职院校在学科竞赛评估中排名明显好于民办高职院校,两者的校均得分和校均奖项数量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总分方面,公办高职院校得分约为民办高职院校的1.32倍;表现在奖项数量方面,公办高职院校校均获奖数量约为民办高职院校的3.09倍。
表3.6 公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科竞赛评估中的排名情况

(2)重点高职院校vs一般高职院校。将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称为重点高职院校,其他为一般高职院校,在纳入排行的878所高职院校中,重点高职院校191所(示范高职94所,骨干高职97所),一般高职院校687所。从表3.7中可以看出,重点高职得分显著高于一般高职,T值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表现在总分方面,重点高职院校得分约为一般高职院校的1.45倍;表现在奖项数量方面,重点高职院校校均获奖数量约为一般高职院校的3.27倍。
c由于总分进行了归一化,拉小了差距的实际感知。
表3.7 重点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在学科竞赛评估中的排名情况

3.2.2.3 小结
首先表现为重点高校优势明显,地方院校学科竞赛提升空间较大。从校级层面来看,重点高校在学科竞赛中的优势明显,在TOP100中,原“985”工程院校有34所,占所有原“985”工程高校的89.47%;原“211”工程院校有65所,占原“211”工程高校总数的58.03%;双一流建设高校为35所,占比为85.37%。而且从得分来看,这些重点高校的得分是其他高校的1.43到2.05倍,获奖数量是其他高校的2.73到7.37倍。一方面可以看到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效应明显,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科竞赛不能只成为重点高校学生的舞台,要让广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参与进来,才能发挥学科竞赛普及化的育人效果。高等教育多样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内容,重点高校的拔尖扶持固然重要,但广大地方院校同样不可忽视。
其次,表现为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形成压倒性优势。从2013—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的分析来看,公办高校得分显著高于民办高校,且形成压倒性优势,从一个侧面提示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竞争中的弱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仍然比较尴尬,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办学投入和资源紧张,在人才培养的师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投入与公办院校相比捉襟见肘,且民办院校招生分数一般较低,人才培养结果也不容乐观,形成恶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办高校由于其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在办学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且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和对公共财政资源的杠杆效应能够让我们以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供给,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再次,专业间的不平衡带来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风险。从评估结果来看,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一方面可能与本次评估中竞赛类型的选择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相关专业缺乏高质量竞赛有关。学科竞赛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力引擎,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的“星星之火”,从当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竞赛分布来看,人文艺术社科的竞赛数量相对较少,在结果中也表现出这一类高校的学科竞赛评估结果相对较差。每一门学科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失衡可能带来未来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风险。
3.2.3 竞赛层面
3.2.3.1 竞赛项目在专业大类间的分布
梳理能查询到的77项全国性竞赛,按照理工农医类、文法社科类和综合类进行分类,发现理工农医类共有40项,占比超过50%;文法社科类相对较少,占比36.36%,综合类占比11.68%。在理工农医类内部,医学类和农学类竞赛较少,以理工类为主。在文法社科类内部,艺术类、文法类和经管类三分天下,分布相对均衡。
在教育部发文资助的23项竞赛中,理工农医类竞赛占了大部分,共15项,占比约65.22%;文法社科类只有4项,占比约17.39%;综合类2项,占比约8.70%,其他类为文体类活动。
3.2.3.2 竞赛项目获奖面向高校的类型分布
不同的竞赛获奖学校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2013—2017年本科院校学科竞赛结果为例,探索不同竞赛的获奖面向在学校类型层面的差异。将原“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统称为重点高校,统计不同的学科竞赛中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量,结果发现在竞赛获奖方面差异显著,特别是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重点学校校均获奖数量达到22.76项(含国际赛和亚太赛),而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只有1.67项,相差约13.63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重点高校校均获奖数为23.13项,非重点高校校均获奖5.54项,相差约4.18倍(具体见图3.17)。我们将不同竞赛项目奖项中重点高校的校均获奖数除以非重点高校的校均获奖数的比值称为“重非比”,以此考察竞赛项目的获奖面向情况。结果发现“重非比”最高的为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其次为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排在第三位的是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重非比”达到8.33。从侧面折射竞赛获奖面的偏向性。

图3.17 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在竞赛项目层面的差异性
按照“主题、时间、空间、模式”四个要素将学科竞赛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四种类型。在第一次评估的18项竞赛中,开放式竞赛有10项,半开放式竞赛2项,半封闭式竞赛2项,封闭式竞赛4项,比较不同类型竞赛的“重非比”(见图3.18)发现,封闭式竞赛中,重点高校更容易获得奖项,“重非比”达到20.76。

图3.18 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在不同竞赛类型层面的差异性
竞赛项目获奖面向在公民办层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竞赛中公办高校校均得奖数高于民办高校,这与我国公强民弱的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差异相关。但同时也要看到,民办高校的获奖面在竞赛层面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部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校均得奖数为1.84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校均得奖数为1.61项)等,其他竞赛的校均得奖数低于1,民办高校五年来在17个国家级大赛中平均得奖数不到1项(见图3.19)。

图3.19 公民办高校校均获奖数在竞赛项目层面的差异性
3.2.3.3 小结
据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来看,虽然就整体而言,全国性竞赛在专业大类间分布相对平衡,但是专业大类内部的分布极不均衡,如理工农医大类中,理工类竞赛特别是工学竞赛占比特别大,其他小类如医学类、农学类竞赛占比极小;同时还发现在教育部资助的竞赛中,理工农医类大类的占比达到66%,极大地超出其他类型,说明在竞赛的认可层面理工类竞赛的认可度大大高于其他类,说明竞赛项目在大类间还存在质量、影响力的不平衡。
此外,分析了竞赛获奖面向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的竞赛获奖面呈现显著的学校差异,一部分竞赛有成为“富人俱乐部”的倾向,部分竞赛的“重非比”达到59.02,2个竞赛的“重非比”超过10,10个竞赛的“重非比”超过5,说明这些竞赛中,重点高校斩获了较多的奖项,非重点高校获奖难度极大,长此以往,容易挫伤大部分非重点高校的参赛积极性。如果一项竞赛成为全国部分拔尖高校的小范围游戏,也不利于竞赛的健康发展。
第三,民办高校在竞赛项目层面也存在获奖结果不充分、不平衡的局面。表现为民办高校只在部分竞赛中有相对较好的得奖结果,但在大部分竞赛中五年校均得奖数量不到1。这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提示:① 面向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竞赛项目是否欠缺?我国民办学校大部分为新建本科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类院校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弱,主要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竞赛项目的布局中,有强调知识创新应用的知识创新类竞赛,也有强调技术的技能性竞赛,但能让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才干的技术型竞赛项目似乎还是空白。② 民办院校在学科竞赛组织的理念、资源投入、制度支撑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
第四,从竞赛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部分竞赛没有专门的大赛网站,或者有些竞赛虽然每一届有固定的网站和报名通道,但每一届都不固定;部分竞赛没有专门的章程,组织相对混乱;部分竞赛奖项数据不在网络公开,无法查阅等。这些都是竞赛规范组织方面的问题,是竞赛规范化治理的重点之一。
3.2.4 分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
在不同省份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的得分计算规则中,同时考虑全国竞赛和省级竞赛得分,省级竞赛得分乘以一定的权重加上全国竞赛得分即为分省竞赛状态数据得分。
3.2.4.1 浙江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
(1)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本科)概况:浙江省共有59所本科院校,除了温州肯恩大学为新建院校,未获得奖项得分以外,近五年其他高校均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校均获奖次数为538.41次。获奖次数最多的三所高校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宁波大学;获奖得分最多的三所高校为: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见图3.20)。

图3.20 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本科)概况
(2)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高职)概况:浙江省共有48所高职院校,除了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停招,未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以外,近五年其他高职院校均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校均获奖次数为222次。获奖次数最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奖得分最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见图3.21)。

图3.21 2012—2017年浙江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高职)概况
3.2.4.2 吉林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
(1)2017年吉林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本科)概况:吉林省共有37所本科院校,2017年均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校均获奖次数为109.13次。获奖次数最多的三所高校为: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和北华大学;三所高校的获奖得分同样位列前三甲(见图3.22)。

图3.22 2017年吉林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本科)概况
(2)2017年吉林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高职)概况:吉林省共有25所高职院校,共有16所高职院获得省级或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校均获奖次数为14.19次。获奖次数最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获奖得分最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见图3.23)。

图3.23 2017年吉林省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高职)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