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
-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编
- 2586字
- 2025-02-17 12:08:09
1.1 学科竞赛发展的脉络和现状
1.1.1 学科竞赛发展的脉络梳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科竞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繁荣的发展历史。以“学科竞赛”和“高校”作为主题关键词在CNKI进行检索,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28日,剔除明显与主题不符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高校学科竞赛相关文献1608篇(年份分布见图1.1),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科竞赛的相关研究增速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结合对全国高校学科竞赛项目首届举办时间的相关调查,我们认为可以将我国40年来高校学科竞赛发展的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初兴期和发展期。

图1.1 我国学科竞赛相关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萌芽期(1980—1990年):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高校学科竞赛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自主权开始释放,高等教育办学活力开始激发,特别是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组织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拉开了高校学科竞赛的序幕,所以我们将这段时间称之为学科竞赛的“萌芽期”。
初兴期(1991—2006年):接下来的15年间,陆陆续续有全国性大赛出现,但总体而言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共产生全国性学科竞赛34项,不少竞赛至今仍欣欣向荣,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首届年份为1992年,下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199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04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05年)、“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6年)等。在相关研究方面,2000年以前没有研究者关注这个现象,之后的相关研究也不多。
发展期(2007年至今):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质量工程”,同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进入巩固发展与深化改革时期。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日益得到重视,学科竞赛项目数量和研究论文数量均呈现急剧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2010年五年间,新增全国性学科竞赛数量达85项,包括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2007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2008年)、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2008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2009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亚太赛,2009年)、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2010年)等。伴随着学科竞赛项目数量的突飞猛进,学科竞赛相关研究也一并出现井喷趋势,十年间共发表与竞赛有关的研究论文1547篇,是前20年的25倍左右。研究重点集中于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作用和机理的研究,某一项学科竞赛组织的研究
,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研究
等。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引擎之一的学科竞赛迎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
1.1.2 全国性学科竞赛的主办单位分布
剔除部分停办竞赛之后,工作组对当前继续生存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共77项)进行梳理,分析主办单位分布情况,其中由教育部主办或参与主办的竞赛共13项,占比约16.88%,如由教育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委联合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由其他部委主办竞赛共4项,占比约5.19%,如由劳动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电子商务大赛”,由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由各个教指委主办或参与的竞赛是当前全国性竞赛的主体,共43项,占比达到55.84%,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和恩智浦(原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共同主办的“‘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三家教指委和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由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竞赛共17项,其中由高教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竞赛共10项,约占总数的12.99%,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印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等;由其他行业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全国性竞赛7项,约占总数的9.09%,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具体分布见图1.2)

图1.2 学科竞赛主办单位分布
1.1.3 存续的学科竞赛举办届数分布
竞赛的存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赛的生命力。从能够明确查询到举办届数的40项竞赛来看,五届以下的竞赛有9项,占比约22.50%;五到十届的竞赛共19项,占比约47.50%;十届以上的竞赛共12项,占比约30%。
1.1.4 学科竞赛的类型分布
根据竞赛与学科的紧密度关系,竞赛可以分为强学科竞赛(以学科知识研究为主,如理学的数学建模竞赛、工学的电子设计竞赛、医学的临床技能竞赛、人文的英语竞赛、社科的电子商务竞赛、艺术的广告艺术大赛等),跨学科竞赛(不限于固定学科学生参与的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弱学科竞赛(竞赛主题侧重技能与操作,弱化学科研究,如高职类技能竞赛)。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创新创业类竞赛、综合实践类竞赛、知识类竞赛和技能类竞赛等。根据参与对象可以分为学生竞赛、教师竞赛(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根据专业类型还可以分成理工农医类竞赛、文法社科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根据竞赛形式可以分为动手、动口、动笔,但本质是动脑。
综合来看,学科竞赛包含“主题、时间、空间、模式”四个要素,“主题”即竞赛的内容;“时间”即竞赛从开始到结束的间隔;“空间”即竞赛所需要的场所;“模式”即解决竞赛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如手工制作、计算机编程、口头表述等。根据时间、空间两个要素,学科竞赛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四类。第一类,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有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学生智能汽车等。第二类,半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半定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第三类,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时间统一,场地实行全封闭,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第四类,半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时间作统一规定,竞赛场地分散于不同地点,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