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关系研究
- 唐飞鹏
- 12字
- 2025-02-24 21:03:54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投资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投资对人们来说不再显得陌生,它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已经相当广泛,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何为投资,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由于经济体制差异、发展阶段不同等种种原因,各个国家和时期的学者对投资有着不同的界定。
2.1.1 国外对投资的定义
明确界定“投资”的定义,是研究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基础。投资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投资,包括一切资本设备之增益,不论所增者是固定资本、运用资本或流动资本。”保罗·萨缪尔森(1948)在《经济学》中对投资作了定义:“对经济学者来说,投资总是意味着实际资本形成。对大多数人们而言,投资总意味着是用货币购买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块地皮或开立一个储蓄存款户头。”约翰·伊特韦尔(1996)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认为:“投资就是资本形成—获得或创造用于生产的资源。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常注重在有形资本—建筑、设备和存货方面的企业投资。但是政府、非营利性公共团体、家庭也进行投资,它不但包括有形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的获得。原则上,投资还应该包括土地改良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相应地,生产度量除包括生产出来用于出售的商品和劳务外,还应包括非市场性产出。因此,政府或家庭购置汽车、建造道路、桥梁和机场,同企业的这些行为一样,都是投资。在研究与发展上的支出,不论由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性的大学承担,都是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在何处,教育和培训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总的来说,在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活动中,大体上是从两个角度对投资(Investment)进行定义:第一,从宏观角度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投资特指金融投资,是资金拥有者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产的行为,常见的金融投资品有存款、股票、债券、黄金、期货等;广义投资范围更广,除了金融投资,还包括非金融投资,投资对象除了上述金融产品之外,还有房地产、艺术品等各种有价值资产。第二,从微观角度定义。投资被认为是资金拥有者所进行的以形成(有形或无形)资本为目的的经济行为。譬如国家出资修建铁路(形成铁路)、投入教育(形成人力资本),企业建造厂房(形成厂房)、技术改造(形成技术资本)、购进机器设备(形成固定资产),个人购买房子(形成房屋产权),这些都属于投资行为,它们都形成了对生产或增值有利的实际资本(张颖,2005;陈节励,2003)。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市场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金融产品衍生工具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当前理论界一般将“投资”理解为金融投资。
2.1.2 国内对投资的定义
国内对“投资”的认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先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然后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相接轨。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理论界对“投资”的定义主要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将其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属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对投资范畴的认识发生了本质变化,“金融投资”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79年出版的《辞海》对投资的定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国内和国外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般指基本建设投资”。1983年出版的《经济大辞典·工业经济卷》认为投资是“指经营盈利性事业时预先垫付的一定量的资本或其他实物,而且是基本建设投资的简称”。1987年5月出版的《经济大辞典·金融卷》认为投资是“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以获得丰厚利益为目的,预先垫支一定量的货币和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1987年8月出版的《经济大辞典·财政卷》认为投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指货币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的过程……这种垫支货币的过程,就是投资”。
厉以宁(1993)主编的《市场经济大辞典》认为,投资是经济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狭义上的投资是指购进公债、公司债及股票;广义上的投资是指经营某项事业,增加新货币,购进新资产、原料、新劳力从而产生新生事物。陈岱孙(1998)在《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认为,投资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资源的经济活动,预期收益主要是经济收益但也包括社会收益,投入的资金(资本)一般是货币资金但也可以是实物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任淮秀(2001)认为,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到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是投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是投资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刘树成(2004)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认为,投资是指将现有资金投入某项事物,以期获得未来收益的活动,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张中华(2006)认为,投资是指一定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效益而将现期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或资产。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建筑、设备和存货,而资产是能给所有者带来货币收益的物品,不仅包括生产使用的建筑、设备和存货,还包括出租获利的住房、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
2.1.3 本书对投资的定义
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我国政府始终没有把企业的存货投资作为投资调控的对象。所以,本书将投资直接界定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证券市场投资),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具体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车船购置、房地产开发等。而且按照国内学术界的统一口径将投资分成三类: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也就是说,在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时,所用的投资概念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样足以反映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关系的基本情况。
综上所述,投资其实是经济主体为形成特定资产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一项投资行为的发生,必然牵涉到许多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体现着资源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投资”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一般包括主体、客体、资源、周期、目标五个因素。其中,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或政府等;客体是指投资的对象或领域;资源是指投资过程中投入的有形或无形要素,如现金、股票、技术等;周期是指投资从开始到结束、从投入到取得报酬所需的时间;目标是指投资为了获得什么资产,它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