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读本
- 左怀建 吉素芬
- 12356字
- 2020-06-28 08:19:29
导言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阅读:意义与方法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像理解现代女性文学一样,对于现代都市文学,一般也存在三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凡是写现代都市的都可成为现代都市文学。这是最宽泛也最笼统的概念。一种理解认为,仅仅写现代都市的不一定就可以称为现代都市文学,而首先应该具备现代都市意识。只有具备现代都市意识的现代都市题材文学才可以称为现代都市文学。这是最严谨最能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现代都市文学概念。还有一种理解认为,现代都市文学不一定是现代都市题材的。无论写什么题材,只要具备现代都市意识就可以称为现代都市文学,如历史题材的、乡村题材的等等。考虑到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会适当采取最后一种说法。因为如美国学者路易·沃斯所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会主义”不一定非要在典型的现代都市里才能发生,在历史上的城市里、在城乡接合部也可能发生,更重要的是作家在创作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全在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是这种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决定作品的性质,而这种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就是作家的审美意识,放在现代都市文学这里,就是现代都市审美意识(简称都市意识)。换言之,现代都市意识支配下的创作必然具有现代都市文学的质素,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称为现代都市文学。
这里更深层的需要辨析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现代”都市?因为中国古代也有非常发达的都市文明,也有以这些都市为书写对象的都市文学。那么,古代的都市文学与现代的都市文学之间有何异同?
按照不少学者的考证和分析,中国古代的都市主要指都城。“都”,形声字,从邑,者声,指建有宗庙的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后有“通邑大都”或“通都大邑”之称谓。“都”在“城”里面。《墨子·七患》言:“城,所以守也。”《管子·度地》曰:“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吕氏春秋》解释:“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卫民。”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都市,其主要功能在于政治军事需求。《易·系辞下》中已有“市”的说法,所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汉书·王嘉传》,开始出现“都市”的名词,所谓:“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如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古代的商业也不可谓不发达,但是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条件,中国没有独立的市民社会,更不是工业革命中心,而只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军事需要的最高级社会组织和物理空间。与之相随,“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始终低下,消费文化自然也不发达。中国古代的都市文学也不乏朴素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乃至个人主义的精神内涵,如宋代柳永的一些歌咏下层妓女的诗词,明清一些以秦淮河畔青楼女子生活为内容的写作,明代都市诗人张岱的一些创作等,但是它们构不成对封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性挑战和突破,就是《红楼梦》也没有走出儒释道的思想窠臼,都带有很强烈的封建士大夫的逸风。另外,明清以来,坊间充斥着大量色情淫秽小说,这些文学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是如茅盾在《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中所言,终不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人的文学”;就是《金瓶梅》也逃不了诲淫诲盗的嫌疑。与之相适应,这些文学也无法提供具有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内涵的人物形象和全新的文学艺术风貌。
胡风曾经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世界进步文学一支流。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带有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思想嫌疑,事实上,今天的研究更想强调现代文学之发生,不仅是外来冲击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文学文化发展演变的自然结果。尽管如此,我们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借此忽视甚至否定中国现代文学之全球化性质。中国现代文学确实、至少首先是在西方现代文明打击下被迫产生的,这一点恐怕至今也难以否认。也就是说,世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中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现代都市,同理,加上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使中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类型——现代都市文学。
在西方,都市就是big city,直接的称谓是metropolis。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解释:英文中“city”来自法语的cité,后者又源自拉丁文civi-tas,意为“城邦”,本来指“罗马公民(civis)的权利和特权,扩展而言,就指把一个社会组织起来,并让其具备某种‘品质’的社会原则的总和”。而“城市”一词又进一步与“文明”(civilization)联系在一起,表明“city”不仅指物理的城市,还指西方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和市民精神。“‘都市’(metropolis)一词来自meter(母亲)和polis(城市),在16世纪本指主教的治所,现在则指国家、州或地区的大城市或首府。”英国学者M.L.芬利在《古代城市:从普斯特尔·德·古郎日到马克斯·韦伯及其他人》一文中辨析:“在古代,单词polis既指狭义的‘城镇’,也指政治意义上的‘城市国家’。当亚里士多德考察定位城镇的正确条件时,他提到了polis,他在《政治学》中为了他的中心主题而几百次地使用这个词,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城市国家,而不是城镇。”
我国学者马长山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制》也有相应的说法,言:“polis原意即为‘公民之家’,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与其他公民是时时发生关系的,而没有现代人那种各自分离的家庭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心——市场就犹如一个大家庭。因此‘对全希腊人来说,城邦就是一种共同生活’,‘城邦的宪法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法律结构。”
言中之意,在西方,城市同时就是市民,城市发达成熟,市民社会也发达成熟,二者互为因果。所以,西方城市是以“市”为主的城市,到现代历史阶段,就发展成现代性(modernity)特强的大都市。
现代性的有无是衡量一个都市是否为现代都市的核心内容,现代性的强弱又是衡量一个都市是否是一个现代性大都市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样的都市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性强的大都市呢?
首先,人口规模巨大,且多是移民。1900年,伦敦人口已达600多万,巴黎200多万,纽约300多万。1930年代,作为“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的上海也已达300多万。这么多人口哪里来的呢?中外大量移民。移民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有合作关系,原子化、无机化,同时又携带多种语言、文化、风俗,为都市带来“新鲜、陌生而丰富”。这是导致人在都市倍感孤独、寂寞而又不乏人生“传奇”机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现代工商业发达。这样的都市差不多都是现代高科技汇集地:1783年左右瓦特蒸汽机正式发明出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速度就开始加快。之后,规模大、速度快(节奏快)就越来越成为都市乃至整个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大机器工业生产:巨型工厂,先进机器;最先进交通运输:火车、汽车、巨轮、飞机等;最先进信息交流传播:电报、电话、收音机等。动作快(节奏快),效率高,产品丰富,能满足更多元的要求,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幸福。但同时导致人类生存新的灾难和困境。一方面,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机械的巨型与劳动者的细致分工使每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无奈、渺小;机械的高速运转使每一个肉身都成为失败者;整齐划一的机械操作面前,人人失去个性。另一方面,无限追求金钱和财富,一切价值均用金钱衡量,那么,人就成为金钱的奴隶,所以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即现代历史阶段,人类出现了拜物教,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
再次,现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是自由、民主制度,法治社会,张扬政治自然权益上的平等主义和经济事实生存上的自由主义(不平等主义),这在现代都市里也最典型。法制社会,理性至上,保证每个人的自然权益和社会权益,同时对世俗化的道德和个性化的感情提出挑战,导致人的自由而孤立、孤独。
又次,世俗消费、享乐之风日盛。梁漱溟曾经说,西方是以欲望为本位的社会。这在现代都市里也最兴盛。欲望的内涵很宽泛,对于现代都市而言,最突出的有两种:物欲和性欲。物欲支配下,现代都市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自然空间,购物天堂代替自然天堂。如本雅明笔下巴黎著名的拱廊街。左拉说,在巴黎,只要俘获了女人的心,什么东西都可以销售出去。巴黎从18世纪末就开始成为世界的不夜城。时尚,最初的意义就是指巴黎女人的服饰。性欲支配下,英美清教伦理被突破,具有天主教传统的巴黎更加自由、开放,女人情色与艺术美结合成为全世界最迷人的风景。现在看看19世纪末巴黎埃菲尔铁塔和红磨坊结合起来做背景的情色女郎的广告,一份辉煌而又淫靡的现代风情扑面而来,仍然能给人以强劲的现代性刺激感受。关键是这种性欲的开放增加了现代自由的基础,具有了现代消费的内涵,其性质与传统的被迫卖淫有了很大区别。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里披露了一个记载:“1934年,(上海)一家当地中文报纸估计:就卖淫业作为一种特色而论,上海走在全世界城市的最前列;在伦敦960人中有一人当娼妓,即娼妓占总人口的九百六十分之一;在柏林,娼妓占总人口的五百八十分之一;在巴黎,占四百八十一分之一;在芝加哥,占四百三十分之一;在东京,占二百五十分之一;在上海,占一百三十分之一。”这里,娼妓的形成仍然是以生存逼迫为主要原因,但是这样大规模、全覆盖的卖淫现象,就不是一般的道德评判所能解决的。
最后,必须指出,现代社会两种现代性的冲突在现代都市也最典型。所谓社会现代性,通俗地讲,可以称为法制现代性、科层现代性、科技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商业现代性、金钱现代性等,属于工业建构、制度建构、资本建构。如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里概括:“作为文明史阶段的现代性是科学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的全面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社会现代性推动社会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导致人性的压抑、扭曲、变态,人的美好情感的干枯和丧失。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里解释,在现代的初期,企业家和艺术家同是时代的新人,对于现代的开拓同样起先锋作用,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企业家占了过多的生存空间,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偏至,于是艺术家便与之分道扬镳,并对之所代表的人类精神的偏向进行积极的抵抗和颠覆
。这也就是审美现代性的发生。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对社会现代性反抗和颠覆在美学意识上的反映,一般情况下,都表现在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艺术之中。而我们所谓现代都市文学,就其内在属性讲,又处于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交叉的地带。
所谓现代都市文学,就是具有现代都市意识(即都市审美意识)的文学。而要具备现代都市意识,就必须首先承认现代都市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要承认现代都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文学艺术对于现代都市就不仅仅是批判和否定的,还应有对现代都市的认可和肯定。
换言之,就是要承认现代都市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创造物,是人类美好生活愿望和思想情感在高一级历史阶段寄托之所在,无论它有多少弊端和缺陷,都只能是在肯定的同时质疑、批判,而不是站在传统价值标准特别是传统道德标准上进行简单质疑、批判甚至否定。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先驱波德莱尔之所以也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就因为他在对19世纪中期的巴黎进行质疑、批判时也在对它表示肯定和迷恋。他是第一个提出审美现代性概念的艺术家,但是他的审美现代性概念的内涵就既包含了对现代都市所代表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弊端的质疑和批判,又包含了对现代都市所代表的西方社会现代性给现代审美所带来的新的转向的肯定和赞颂。他说,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他特别强调现时、当下,实际上就是对现代都市快速变换人生给审美上带来的新鲜、刺激、创造性、即时性的肯定。他的《恶之花》对于巴黎另类女性的想象和描绘也有批判中沉醉的成分。考虑到女性就是巴黎的象征,那么他对女性的沉醉也是对现代都市——巴黎的沉醉。其他,如狄更斯、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人的创作差不多都具有同样的审美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学同中有异。同,在于确有一些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都市文学一样都是对于现代都市人生的审美反映;异,在于现代主义文学并非都是以现代都市人生为审美对象,它也可能以乡村、城镇生活为审美对象;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现代都市文学一定有都市意识,而现代主义文学只要对世界、人生有现代主义感受和理解或有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和艺术风尚即可。如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戴望舒、冯至、穆旦的大部分诗歌,它们是现代主义的,但不一定是现代都市题材,更不将自己的审美目的仅归结在现代都市上。它们有更高远的审美目标。
现代都市文学与现代通俗文学也同中有异。同,在于与现代商业文化语境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现代都市文学与现代通俗文学一样都有明显的商业功利需求;异,在于更多的现代通俗文学中都市并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甚至与现代都市毫无审美关系。如现代武侠小说,除了在现代都市商业语境中写作、发表、出版、广告传播外,其审美对象与现代都市文学有何关联呢?与现代都市有关联,但与现代都市文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现代都市文学与现代市井文学(如部分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也有区别。现代市井文学可以看作古代市井文学的延续,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平民立场,道德劝诫,情感呼唤,文化守常。现代都市文学则以道德破解、人性释放、欲望张扬、追新逐异等为特色。归根结底,现代都市文学既是审美现代性的体现,也是对社会现代性的一种曲折呼应。
根据现代都市文化审美精神,现代都市文学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代通俗都市文学、现代先锋都市文学、现代先锋与通俗之间胶着的都市文学。就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来言,第一种就是以20世纪初期朱瘦菊的《歇浦潮》、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为代表的都市文学;第二种就是以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寒夜》和钱锺书的《围城》等为代表的都市文学;第三种就是以新感觉派小说和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代表的都市文学。第一种都市文学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笼罩,而旧的道德意识又失去了约束效应,所以写作的都市生活具有很大的自然主义倾向(这里,“自然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来运用)。它表示着现代都市文学的审美世俗化、通俗化。第二种有鲜明的新的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笼罩,这种思想观念、价值系统不一定是政治意识形态,也可能是人生的其他意识形态。这种都市文学往往因为背后有新的现代理论而表示出精英立场、先锋意识和深度模式。第三种介于以上二者之间,雅中有俗,俗中也有雅,其最高级形态就是大俗亦大雅的张爱玲小说。
二、为什么阅读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了解了什么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自然就应该能理解为何要阅读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首先,研读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当下学术建设的需要,也是当下都市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算长,但是在这短暂的历史时段里,却产生了许多文学大家,包括现代都市文学大家,如郁达夫、茅盾、新感觉派作家、巴金、钱锺书、张爱玲、朱瘦菊、周天籁等。其他,成就稍稍低一些的作家也6在40位以上。这些作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成就不在现代都市文学上,如鲁迅、郭沫若、张竞生、徐志摩、丁玲、孙大雨、陈梦家、张恨水、戴望舒、钱君匋、杜衡、姚蓬子、老舍、曹禺、艾青、楼适夷、辛笛、袁可嘉、穆旦、柯灵、师陀、杨绛、平江不肖生等,但是他们也写有相当高质量的现代都市文学作品;一类是主要创作现代都市文学,并且在现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如陶晶孙、滕固、叶灵凤、邵洵美、章克标、蒋光慈、张若谷、夏衍、袁牧之、徐、予且、苏青、汤雪华、施济美、令狐彗、东方蝃、潘柳黛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其中,除了郁达夫、茅盾、新感觉派作家、张爱玲、苏青、钱锺书等人的现代都市文学创作受到了重视,得到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外,其他多数作家的现代都市文学创作成就都还没有获得真正认可。毋须讳言,这样的研究状况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深入都是不利的。现代都市文学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现代都市文化中最深入精神、灵魂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现代都市文学研读过少,对于现代都市文化的深层建设也是障碍。
第二,对于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和社会上无数文学爱好者来讲,最重要的也许是,这部分文学除具备一般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外,还特别具有启发和培养青年人真正现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真正现代的眼光、心理、情怀和能力的作用。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里说,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城镇的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认识人类文明的窗口。同理,现代都市为人类提供了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和人生方式,但它也带来人类前所未有的种种人生困境。这一切均非传统农业文明下思想价值标准所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它叙述一个英国银行职员带着任务去法国巴黎解救一个即将被法国大革命中民众所杀害的法国贵族青年。小说通过这个英国银行职员的眼光看到法国贵族的残暴,法国人民的愤怒,法国在大革命中的混乱。这个银行职员在克服种种困难后,在别人的帮助下营救了这个法国贵族青年,并且与这法国贵族青年一起回到英国。这个作品不免英国民族的优越感和偏见,但它确实揭示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生活的一面。英国伦敦作为金融之都、理性之都、宽容之都的特性昭然若揭,巴黎作为革命之都、感性之都、暴烈之都的特点也相应得到展示。理解这个作品,如果没有现代都市视角,那是无法透彻的,也无法解释作品的名字为何叫做“双城记”?莫泊桑的《项链》,以往中学课本里都有,老师们的讲解只是一般意义上告诉学生,小说批判女人的虚荣心,但是这种虚荣心是怎么造成的,它与现代都市是什么关系,这些就只有了解了现代都市文化、现代文学的都市审美取向才可能得出答案。戴望舒的《雨巷》,一般的理解只是说表达了人生理想的可望而不可求,但是这种人生理想到底为什么不可求,没有现代意识也无法理解。事实上,诗篇安排显在的空间是具有古典色彩的江南雨巷,而隐在的空间则是现代都市。因为诗篇中间几节所描绘的戏剧性人生场面恰恰表达了只有在现代都市才最典型的困境。还有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偶像》,如果不具有现代都市意识,可能就会理解为一个嘲弄“男人难过美人关”的故事,但是如果从现代都市意识看,他表达了男人的脆弱和悲哀,因为男人爱美是天性,这本是人性之一端,只不过现代人生的缺陷导致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完美实现自己的梦幻。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言:“沾着人就沾着脏。”小说的目的是质疑传统的女性贞洁癖。劳伦斯的《性与可爱》公开宣教,说一个少女是纯洁的,不是对她的赞美,而是显露人性的愚昧。——这样的思想和话语不放在现代都市文学语境里就无法正确得到评价。
王晓明在《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绪论”里专门设立一个小节,向大学生谈论“为什么要学文学?”他说:“学文学有什么用?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愚蠢,不应该对文学发生这样的疑问。”其实,王先生的提问用意深远。王先生接着谈:现代专业分工导致人才培养的偏至,而随着发展,专业更替越来越快,人要跟上时代,满足越来越细的专业需求,也越来越难了。如此,人的精神要么开始就没有机会“成形”,要么精神不够强大,最终会被拖垮。如何使人精神不败?上大学和读文学经典。“为什么读大学?现在实际上有好几种不同的求学的道路可以选择。……第一,大学的确可以教给你们一些将来谋生的知识,但是,如果真的要讲谋生,说老实话,大学里教的知识太少了,不够用,特别是现在的知识更替那么快。你要谋生,你要学一辈子,大学里教的很多东西都太旧,没有用。工科的学生大概对这一点感触特别多,考大学时你选一个专业,可能它当时很热门,可四年下来,你毕业出去的时候,它已经不再热门,甚至可能变成冷门,不需要这么多人了。所以,我就觉得,如果大学四年都用来学谋生的本领,太可惜了这个环境,也可惜了这么宝贵的四年时间。第二,越是社会变化快、更新周期短,我们就越需要把自己的脑子磨练好,要在精神上早一点成形。各位现在人是进入大学了,但精神上基本上是散的,没有成形。”北大的陈平原在“文汇教育”公众号发表文章,标题就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钱理群先生在北大清华讲座公众号上也发表文章强调,上大学就是要打好两个底子,一个是专业知识的底子,一个就是人文精神的底子,而这人文精神的底子非阅读中外文学经典不可。自然,这中外文学经典就包含中外都市文学经典,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莫泊桑的《项链》、左拉的《娜娜》、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艾青的《巴黎》、巴金的《寒夜》、张爱玲的《金锁记》、钱锺书的《围城》等等。
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青年读者来讲,阅读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经典作品实在是一种必要的补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总的来看,是乡土文学,而不是都市文学,现代都市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更短,各种因素控制,读者群体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读现代都市文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外哲人均强调:“眼光的改变将改变一切。”而中国读者在这方面的眼光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大众狂欢时代,网络传播时代,文学阅读物非常之多,但是这些读物良莠不齐,缺乏高一级的文学评判标准制约,其中大量的是消闲娱乐品或纯粹色情展览,这与我们的青年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上大学,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望实不相称。深层次地讲,是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和每一个大学生漫长学习、磨练、提高过程的亵渎和嘲弄,而这实非青年学生艰苦奋斗之初衷。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特别是以培养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精英人才为目的,所以,为青年学生和社会上青年读者介绍文学经典包括现代都市文学经典实在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阅读中国现代都市文学?
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紧密相连,这里谈几点认识仅供读者参考。
其一,积极培养现代都市意识,开拓自己的视野,调整自己的心态,建立新的对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包括自我的审美标准。可以说,没有相应的都市意识,就无法进入现代都市文学的殿堂。如究竟该如何看待现代都市文学中对于人的物欲、金钱欲、性欲的书写,如何看待现代都市文学的唯美—颓废倾向,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以往的道德评判所能够解释和解决的。但是你将它们放在现代都市语境里寻找答案就比较容易了——既是人类生存越来越世俗化、实存化的表征,也是人类反抗现代物化人生、减缓生存压力、释放人生情感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都市语境里,精神进一步物质化,人性进一步自由化,价值取向进一步多元化,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表征在文学上,必然有各种各样对于人类精神、心理、人性的捕捉和探索,甚至可能是畸形的,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无意识状态。至此,文学与传统道德的关系就日益松散。唯美—颓废文学本身就是有意识对抗传统道德的。现代都市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昭示着,在现代都市环境里,再像以往那样抱持着传统道德观念和心态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了,无法满足现代人生的需要了,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是沉沦?是沉醉?是警觉?是创造?是超越?
其二,进入作品具体层面,就是先直接阅读、反复阅读作品本身。这本不成问题,但在当前信息爆炸、人们的认知往往被媒体所左右的年代,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还是有它的意义。记得钱理群先生在北大课堂上,反复劝导学生们,一定不要仅仅听别人怎么说,一定要自己先读先看,先从作品原典获得第一阅读印象。人生中有许多“第一”都很重要,给人留下印象也最强烈,往往终生难忘,对现代都市文学作品的阅读印象往往也是这样。只有自己有了直接的原始的阅读印象和感受,你才有资格判断一部作品是好还是不好,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也才能判断别人分析解读的是妥当还是不妥当,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感受与别人的理解、感受的“对话”,从而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深入下去。另外,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说不尽的”的情况,如说不尽的郁达夫、说不尽的张爱玲、说不尽的《围城》等。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随着年龄增长反复阅读、不断阅读。按照读者阅读理论,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读者在不同语境下赋予的。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化语境里,人们看到的是其反帝反封建意义,新时期之后,由于人们对过去政治化评判的反感,认为它不过是一份高级社会文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又普遍看到其现代都市文学意义,并且被陈思和称为“左翼海派文学”的代表作。总括地说,这几个方面都是《子夜》所有,但是不同语境读者会看到不同方面。读书分泛读与精读,泛读解决面的问题,精读解决点的问题;泛读使人知识信息丰富,精读才使人有思想情感高度(或曰深度)。
其三,在别人的认知、研究成果引领下阅读。前面说,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但是这不意味着青年读者可以不要前人的引导。正确的方法是先自己阅读,获得第一印象,产生不少疑问,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寻找参考资料,譬如“作家传”,“作家研究资料”,对该作品直接分析解读的文章、著作等。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正确度,最好是参考纸质出版的,网络上的去查知网、超星等正规网络途径中的。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主观感受上了,就会增加许多理性内容和文化含量,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解决一些问题。如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女人》,叙述自己有一位朋友特别喜欢看女人,只要发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就在后面跟踪,直到看不到为止。但他说他喜欢女人,并非为了占有,正如欣赏鲜花,并非为了采摘,纯粹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这本是一个很高雅的境界,好像没有什么可置喙的,但是你若结合作家的具体人生境况、作家的人生情趣,把它放在都市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它就与现代都市意识相关,就具有一定都市文学倾向。自从1992年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名作欣赏》上发表文章说朱自清的散文中有“意恋”倾向后,人们对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审美蕴含的认识就有了大大的转折,人们由此看到一个具有强烈现代都市意识但又传统道德感极强、因此在生活中极其自我压抑的充满矛盾的朱自清。这种研究揭示了朱自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预示着理解朱自清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从此纯粹从道德角度看待朱自清就明显不够了。这样新鲜的认识和理解,文学解读能力强、勤于思考的读者也可能会得到,但是对于多数读者来言,可能还是需要借助别人的研究成果才会如愿以偿。
其四,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分析解读理论和方法。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分析解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别人现有的成果。这样,自觉加强理论修养,掌握几种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方法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可能只具有一个方面或一个层面的内涵和美学意义。如对茅盾的《子夜》,可以用“社会分析法”,因为它主要呼应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按照中国共产党内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来给人物定性,并赋予人物相应的内涵,因此文学史家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可以用“文化分析法”,因为小说同时还写了当时迅速崛起的大上海都市生活,而且在书写这种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男女生活相当自由的都市生活时,不时流露出与其无产阶级立场相逆的认同、欣赏心理,从而使文本具有精神、神韵上的分裂症状;可以用“文学本体分析法”(偏于文学形式的分析),因为小说宏大而复杂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功能早已得到文学史家们的公认。过去,人们对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解读主要强调其“社会学”含义,如说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普通底层人的不幸等等,其实如果要将解读深入下去,更好地接近文本,必须用“文化分析法”,因为小说的内涵绝不止于此,还有对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婆媳关系这个亚文化现象的文化透视。当然小说“更深刻的也许是无意识的内涵”在于表现五四理性精神在女性自然欲望面前的败北。这个方面,小说一点也没有否定女主人公的倾向,但就在没有否定女主人公的书写中,女主人公人性的丰富性和危机感也得到立体地呈现。无疑,这样的审美内涵属于现代都市。
有些作品特别适合精神分析法。如张爱玲的许多小说都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解读。《金锁记》里,曹七巧对自己儿女、儿媳的折磨,《十八春》里顾曼璐对于妹妹顾曼桢的伤害,其性变态心理还是显在的,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蜜秋儿太太的性变态心理就是无意识的。梁太太不支持侄女葛薇龙上学,而让她成为妓女样的交际花,是对当年哥嫂得罪她的报复,更是对侄女青春美丽的嫉妒的反映。蜜秋儿太太自己守寡,就过分教唆两个女儿形成洁癖,于是两个女儿都是刚成婚,就逼死了丈夫,她们也成了寡妇,母亲心理才平衡了。这也是由表现为嫉妒的性变态心理所致。台湾小说家李昂的《杀夫》难以称为典型的都市小说,但是小说通过阿芒官形象的塑造对女性性变态的揭示还是具有了鲜明的都市文学审美倾向。
有些作品特别适合性别意识解读法。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表达了对现存男性世界的质疑、对抗和对完美男性的诉求。老舍的《骆驼祥子》从男性视角看,“虎妞”有贪欲的一面,但若从女性视角看,虎妞张扬了女性被压抑的欲望,是生命的自然反弹。
有些作品特别适合原型(母题)解读法。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都有《白雪公主》中皇后与白雪公主那样的原型结构,即老一辈女性对年轻一代女性的嫉妒和伤害;其它,俄狄浦斯王式故事原型在她的小说中也得到改写。另外,潘金莲、武则天、杨玉环等形象也成为后世都市文学创作的原型。
文学本体解读法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美国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等。这种解读法强调文学文本的独立位置,忽略文学文本与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从文本内部寻找结构的裂缝(就是“症候”)进行“细读”,或从文本与多重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语义学分析,体现出新的文学解读观念,收到前所未有的解读效果。前者如余光中对于朱自清散文的精神分析;后者如西方学者对《白雪公主》的女性主义解读,我国学者对茅盾《子夜》都市文化内涵的解读等。接受美学更强调读者在文学解读中的审美个性和艺术爱好。
而所有的阅读理解都有一个当下性与历史性的复杂关系问题。一般而言,鉴赏性阅读主要用“美学标准”,不太看重“历史标准”,而批评、研究性阅读则同时看重“历史标准”。如怎样评价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与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的都市文学创作相比,他们的创作显得意识陈旧,但是放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语境中去分析,他们的创作是否也有不可否定的价值?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都市文学书写上海工人阶级的生活,艺术上固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在开辟现代都市文学的新领域,创作现代都市文学的新品种方面是否也具有不容抹杀的贡献?这里,解读时就要有历史眼光,考虑到它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从当下人们对文学的好恶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