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重建规划与田园村庄建设研究
- 倪峰 李逸浩
- 1774字
- 2025-02-17 22:07:51
序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中国乡村转型的大幕,一时之间,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争百家之言,展思想羽翼,从经济、社会、体制、文化、生态、治理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各种精彩的观点学说。同时,乡村建设实践也拥有了推动乡村全面步入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的政策立足点和战略总抓手,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的逐步深入,乡村现代化水平落后逐渐成为束缚地方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让各级政府领导颇费心思的一项发展难题。在以往的建设实践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因循守旧、偏重物质建设的模式或者是盲目拔高、脱离现实的做法,这些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脉络源起于乡村,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不断繁荣昌盛的巍巍中华。乡村从来都不应该成为城镇发展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绝不是消灭乡村,而是积极促进乡村的转型优化,使其有能力与城镇在互动并行中形成相互促进性的持续上升局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现状提出的全局性谋划,必然要求打破以往因追求短期成效或片面成果而导致的僵化局面,拓宽认知边界,升级发展思维,提升开创能力,激发和推动新型乡村空间形式的出现和成长。当然,我们深知,新型乡村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空间功能定位转换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亟待解答,很多难题需要攻克。比如新型乡村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体系来建设?乡村转型重点是引导原有村庄逐步转换,还是要除旧立新,全面建设新的村庄?乡村系统重塑的启动是从物质环境开始,还是从社会文化开始?推动乡村发展如何避免“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的建设方式?……乡村是一个囊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体制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这个系统的转换逻辑是一个复杂而纷繁的混沌性过程,不是有着单一解数的线性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当下乡村振兴事业而言,最首要的也许不是如何把乡村的物质空间建设得更加美丽整齐,而是如何全面转换变革思维,构建能够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新型理论框架体系。这需要在精准把握地域自身特点基础上,合理借鉴已有先进思想,融会贯通,激活创新,在不断反复的“积累—反思—破立—试验”中,循序渐进地构建乡村建设实践的内在精神支撑。
盐城市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是承南启北、沟通黄海沿线的重要节点,也是典型的因农而兴的平原水网地区,拥有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资源。这片土地不同于那些根植于富商官宦阶层文化形态为主的地域那样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传统乡村聚落资源,有形的文化特色载体并不是很多。但是,这里浸渍着世世代代辛苦劳作者坚忍不拔的地域精神,凝聚着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累积和沉淀而成的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宝贵的特色资源。2016年,盐城的阜宁和射阳两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这场劫难让当地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但是,坚强的盐阜之魂并没有因此而表现出丁点儿的颓丧和懈怠,反而充分彰显和发扬了先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齐心协力,出色完成了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为受灾民众规划建设了一个个更加美好整洁的新型村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刚刚起步,前进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但是具体路径的勾勒和开辟却需要基于地域发展考虑的统筹谋划。与其他地区一样,盐城乡村地区目前正处于以经济社会功能重新定位、空间布局重新调整、建筑设施全面更新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关键期,架构符合本土地域特征的乡村发展及其规划建设理论框架,是全面树立其内在精神支撑的重要前提。有鉴于此,在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盐城市规划局组织编撰了《灾后重建规划与田园村庄建设研究——基于灾后村庄重建的盐城实践》一书,以一系列的田野调查、专题研究以及试验分析为前提,总结和评估了此次灾后重建整体效果,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了盐城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支撑和有效路径。本书的出版对于盐城及其他类似地区传统村庄转型及新型村庄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此,也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发更多关于乡村建设的学术研究、理性思考和科学实践,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添薪蓄力。
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