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近年来,“场景”这个原本不属于金融行业的词汇,越来越被金融行业所熟知和接受,“场景金融”也应运而生,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其实场景一直都在,只是传统的线下场景与金融服务相对割裂,但随着金融深化与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场景与金融正慢慢走向融合。

在我看来,场景金融其实反映了银行服务的一次重大变革,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服务方式变革:从“坐商”转变为“行商”

过去,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坐在柜台里面等客上门。不管客户有什么需求,工作人员都按照固定的程式提供传统存贷汇等服务。而现在不同了,银行不仅面临银行业内部的充分竞争,还面临互联网公司的外部挑战,这要求银行从业人员主动走出去,像保险从业人员一样,深入社区和基层,走进客户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去了解客户的痛点,通过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服务来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说:“客户在哪里,场景就在哪里,金融服务也就跟到哪里。”从这些年的实践看,银行在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大众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学、玩、美”,寻找金融服务的切入点,从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

服务理念变革: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这个口号,银行业喊了很多年,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无论是业务创新还是营销考核,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说到底,就是银行从自己的资源和偏好出发,有什么就卖什么。直到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金融,才真正让银行醒悟过来,开始意识到“以客户为中心”不应是一句话口号,而是要贯彻落实到服务的细节中去,客户的需要就是金融服务的重点。“以客户为中心”是场景金融的典型特点。场景金融的蓬勃发展较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反映出银行业更加重视客户的体验,无论对公还是对私客户,都融入场景中以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服务内涵变革:注重“由点到面”,打造场景生态圈

场景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金融服务的根本改善和全面提升。正如麦肯锡所提到的,生态圈战略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对外合作”,实现生态圈的精髓,是通过“场景+金融”的方式服务客户端到端的金融相关需求。每一个场景仅是一个点,单点发力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形势要求,而通过全面的场景金融建设,由点及面,将场景串联起来,逐步打造完整的生态圈,才是银行场景金融服务的核心要义。

本书由杨哲和黄迈两位博士合著,系统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革命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以及银行应该如何推进场景金融建设。从场景金融的前世与今生娓娓道来,结合银行场景建设泛化等问题,从模式与路径角度给出银行场景金融建设的破局之法,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最后点出了银行场景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银行应该如何重点发力场景金融。全书没有泛泛而谈,也没有天马行空;没有数学模型,也没有专业术语,是两位作者立足多年银行从业经历,结合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分析与思考。本书在分析评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具体的案例,增加了可读性与实用性。对于银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管理人员,本书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场景金融时代已经到来,场景的价值正不断凸显,未来场景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需要金融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如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等战略重点实施过程中,将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场景,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快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场景金融将带来金融服务水平的全面深化,不同场景下的金融服务并不是简单复制即可,而是需要细分场景的精耕细作。当前,场景金融服务的重点正加快从C端消费互联向G端政务服务和B端产业赋能拓展转变;与场景金融服务相关的各种新技术应用将不断涌现,为场景金融的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以及更多的可能。同时,农村场景建设还是一片蓝海,金融服务下沉农村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银行已逐步认识到场景的重要性,开始在积极调整战略布局,从不断迭代更新的手机App,到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政务平台,等等,都是在不断尝试场景金融建设。未来,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朝着更加个性化、人性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变革,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场景发展,更加注重场景金融服务的适配性,把金融服务融入各种高频场景之中。我相信,未来的银行业一定会呈现一个全新的形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