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化学
- (法)法布尔著 余杰编译
- 6223字
- 2021-10-29 18:15:30
第2章 混合,化合

保罗叔需要准备时间。他先是去了邻居锁匠家,从锁匠的工作台上取了一些什么东西,之后又去了药店,买了一些什么东西,最后将这些都用纸包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他打开其中的一个纸包,问道:“看呐,这是什么?”
爱弥儿看了一眼后道:“黄的粉末……并且在手指间揉搓会发出微小声音……我想应该是硫黄吧。”
喻儿道:“没错,应该就是硫黄。”他说完这句话,便跑到厨房取了一块燃烧着的炭,在上边洒了一些保罗叔拿来的黄色粉末。这些黄色粉末被点燃了,发出蓝色的火焰,并且有一股硫黄火柴燃烧般的刺鼻气味。
喻儿笑道:“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并且有刺激性气味,是硫黄无误。”
保罗叔说道:“你说的很对,不过这些是细粉末,名叫硫黄华。那么,现在再看看这是什么?”
他打开另一个纸包,将纸包里的东西递给两个侄子。
爱弥儿道:“这东西像是铁屑。”
喻儿道:“不是像,根本就是铁屑。我想保罗叔应该是从锁匠那里取来的。”
“猜得不错,这的确是铁屑。”保罗叔说道,“不过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先考察再下结论,你的判断的确太过草率,这样的判断只能是错的多对的少。要知道,铅屑、银屑、锡屑这些都和铁屑有着相类似的银灰色,也都能闪闪发光。刚才你判断硫黄华时用点燃来证明,那么现在你能想办法证明我手里这些真的是铁屑吗?”
这一句话问出来,两个孩子瞬间便不知道该如何做了,毫无头绪。
最后还是保罗叔提醒了他们两个:“我记得你们有一块每天都在玩的蹄形磁铁吧?我经常见你们用它吸钉子,那么它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想一想,它能不能吸引铅呢?”
喻儿回答道:“不能。虽然连重一点的小刀都能吸,但是却不能吸铅。”
“那么,锡呢?”
“也不能。”
“银和铜呢?”
“同样不能……啊,我明白了!用这个方法应该就能……”
他飞快地跑到了楼上,将那块蹄形磁铁取了来,并拿着它靠近保罗叔手中的粉末。果然,磁铁一靠近粉末,粉末就立即被吸附了起来,就像一根根闪亮的胡须。他非常兴奋地叫道:“看呐,这些粉末被吸起来了!这下总能证明它是铁屑了!”
保罗叔非常满意地点了点头:“没错,这些的确是铁屑,并且正如你们所料,它们的确是我从锁匠那里取来的。那么,既然我们确定了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事一些有趣的研究了。仔细看着。”
他说完便将两种粉末混合了起来,放在了另一张纸上。
他问:“这纸上放着什么?”
喻儿回答道:“这是硫黄和铁屑混合起来的东西。”
“你说的没错,这种混合起来的东西叫作混合物。”保罗叔解释道,“那么,你们能够分辨出混合物中的两种成分吗?”
爱弥儿看了一眼这些粉末后说道:“这并不难,这些黄颜色的是硫黄,闪闪发亮的是铁屑。”
“这的确没错,但是能够将它们分开么?”
“这个……我想只要能多花一些时间,肯定是能完成的。我可以用针尖将它们一点点拣开,但是这的确很麻烦,估计我坚持不到完全分开它们的那一刻。”
“这话一点不错,如果用这种方法分开它们的话,的确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很有耐性也不一定能成功。这些混合物已经是灰黄色的了,眼力不够手指不熟练的人还真的不太好用你说的方法,但是,我可以说,将它们分开这件事是可以办到的,还有别的简单的方法。”
喻儿忽然道:“我明白了!”
他说着便将磁铁的两端靠近了混合物。
爱弥儿说道:“其实只要再过一会儿我也能想出这个办法,刚才叔父已经提到了磁铁,我认为我想出这个主意并不会太久。”
保罗叔道:“只要能够想出问题的答案就是好的,当然,立即想出来的话就更好了。你现在也别着急,马上你就能够跟他比试一番了……现在先来看看他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
喻儿继续做着他的工作,混合物中的金属颗粒都被磁铁吸附了起来,形成了如同刺猬的刺一般的形状,而硫黄则留在了纸上。
喻儿颇为得意地笑道:“这种方法还算不错!十分钟左右就能把它们完全分离了。”
保罗叔示意喻儿停止用磁铁去吸,并将被吸走的铁屑放回,然后说道:“可以了,停下来吧。这个方法很不错,更加简单有效。但是,磁铁并不是人人都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手头没有磁铁,那么他要如何将硫黄和铁屑分开呢?仔细想一想,铁和硫黄哪个更重些呢?”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铁更重一些。”
“既然铁更重,那么将它放到水里会怎样?”
“会沉底。”
“那么将硫黄放到水里会怎样?当然,我指的是这种粉末状的硫黄华,不是大块的硫黄……”
爱弥儿害怕被哥哥抢了先,于是急忙说道:“我懂了!如果将混合物倒进水里,那么铁屑就会沉底,而硫黄会……呃……”
保罗叔见喻儿似乎是想要说话,于是便笑着阻止了他:“喻儿,让你弟弟说吧。”
爱弥儿红着脸道:“硫黄……硫黄应该会浮在水面上……或者会沉入水底,但是并不像铁屑那么快。”
保罗叔赞许地道:“我刚才就说过,你很快就能和你的哥哥比试一番了,现在不就已经如此了吗?你的想法很不错,吞吞吐吐的原因是你对硫黄华这种物质的状态并不了解。我现在就做一个实验,你们就能清楚了。”
说完,他便取来了一大杯水,并将一把混合物撒了进去,用木条不断搅动,直至水完全运动起来后他才停下了搅动,慢慢等待。过了一会儿之后,铁屑果然是沉入了水底,但是硫黄华却仍然在水中来回移动。保罗叔将水倒进一个杯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水已经静止了,但是硫黄华却还是没有沉底,还在水里悬浮着。于是硫黄华就和铁屑分开了,铁屑被留在了第一个杯子中,硫黄华则在第二个杯子中。
保罗叔对两个侄子说道:“看,这就是结果了。这种方法达到的效果和用磁铁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的东西却非常容易得到。那么现在你们应该能知道这种方法能将混合物分开了,不过由于我们下一步并不需要分开它们,所以现在就让它们混合着吧。总结一下: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后名叫混合物,而混合物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拆分各种物质,就比如眼前的这种混合物,磁铁、水或者挑挑拣拣都能够把它们分开。那么好,现在我们来做另外一种实验。”
保罗叔将混合物装到一个面盆中,然后加了少量的水将混合物做成糊状。他把糊状的东西放进一个无色广口玻璃瓶,然后又用阳光去照射。据他的推测,在这炎热的夏天,得到结果的过程并不会太长。
他对两个侄子说道:“现在要仔细观察,因为马上就会出现奇怪的事情了。”
两个孩子听到他的这番话,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非常急切地想要做成他们的第一个化学实验。他们不知道这个瓶子里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时间慢慢过去,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变化开始发生了。瓶子里本来是灰黄色的混合物,但是现在却逐渐变成黑色,最后成为煤烟的颜色。伴随着呲呲的响声,瓶口开始冒出水汽,并且那些黑色物质中有一些像是被什么挤压了似的冲出了瓶口。
看到这种情形后的保罗叔开口说话了:“喻儿,你去拿一拿这个瓶子,看看会有什么后果?”
喻儿莫名其妙地走了过去,好奇地拿起了那个瓶子。
“哎!烫!好烫!”喻儿突然大叫道,差一点把瓶子扔了出去。他将瓶子放在地上,像是碰到了热铁块一样抚摸着自己的手。他颇为不解地问保罗叔:“叔父,这瓶子为何会烫到一两秒都拿不住呢?它并没有在火上烤,而只是放在了太阳底下啊!这样都能烫起来,太出乎意料了。”
爱弥儿听到哥哥这么说,自己也很想试试,于是跑了过去,用指尖碰了碰瓶子,之后才勇敢地握住了它。但是他刚一握住立马就放下了。他的脸上写满了不解和惊奇,毫不清楚这个瓶子为何会无缘无故地发烫。
他想:“混合物中除了铁屑和硫黄,剩下的就只有水了。水不是可燃物,不会发热。太阳虽然很热,但是却不会让瓶子变得这么烫吧?到底是为什么呢?”
亲爱的读者们,保罗叔的化学实验会让你们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让人们如同进入了新世界一般,眼睛看到的都是奇怪的事物。不过,你大可不必慌乱,只需要自己观察记忆,刚开始觉得奇幻的东西,到后来就会慢慢理解了。
保罗叔说:“我们现在得出了结论:瓶子中的物质能够发热,并且温度很高,能让人产生痛感。我们看到的其他现象都是发热带来的结果,混合物中的水已经变成了水汽,就是那些从瓶口逸出的白色雾气。正是由于这水汽,才产生了呲呲的声音以及轻微的爆发。我如果在刚才用更多的混合物做这个实验,得到的结果会让你们更吃惊。”他继续说道:“在地上挖一个洞,然后将咱们这种混合物放进洞中,浇上清水,然后用一些泥巴将洞封上,垒成小丘。当里边的物质产生刚才看到的那种变化时,这小球就会和火山一样爆发,四周会震动,泥土会裂出细缝,水汽就从这里跑了出来。这是,我们听到的那种呲呲声会加大,爆发也会更猛烈,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看到飞腾的火焰。”
“这种小装置叫作‘人造火山’,不过虽然这么叫,但是真正的火山中发生的反应绝对不是这个,二者之间的区别也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你们可以自己做一个人造火山来玩,不管你们垒起的小丘有多小,总会裂开几条缝,喷出一些水汽的。”
两个孩子听了果然很是兴奋,打算再去锁匠那里取一些铁屑,再买一些硫黄华,在空闲的时间自己试着制作一个人造火山。他们正在讨论这个计划时,那个瓶子中的反应也已经渐渐停止,瓶子也不再那么烫手了。于是保罗叔拿起瓶子,将里边的黑色粉末倒在了纸上,看起来像是一撮煤烟。
他对两个侄儿说道:“嘿,你们试试,能否在这些粉末中找到硫黄呢?一小点也行。”
二人马上便找来了一根细针,开始寻找硫黄了。然而找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哪怕一粒硫黄。
他们很是疑惑:“硫黄去了哪里?它们应该还在这堆粉末中才对,我们看到它们被装进瓶子,并且刚才瓶子中的物质也没有丢失。但为什么找不到了?”
喻儿道:“可能是变了颜色的原因吧。我们用火来试试,肯定能够找到硫黄。”
他认为他发现了事情的关键,于是到厨房取了一些燃烧的炭,将黑色粉末撒在了上边。但是结果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不管这块炭被吹得如何赤红,这些黑色粉末始终没有燃烧,自然也没有什么蓝色的火焰。他不可置信地又撒了一点粉末在上边,结果还是如刚才一样。
“这不对呀!”他叫了起来,“明明硫黄就在这些粉末里,但是却无法燃烧!”
爱弥儿补充道:“不仅硫黄,原本闪着光的铁屑似乎也不见了,这里只剩下了黑色的粉末……我来试试用磁铁能不能找到铁屑。”
他取出磁铁,开始在黑色粉末上来回移动。但是,磁铁就好像失效了一般,这些黑色粉末并没有被吸引,磁铁的两头也不再出现吸附着的金属颗粒了。
他很有耐心的试了好长时间,最后颇为失望地说道:“啊!这可真奇怪!刚才我们明明看到铁屑被放进了瓶子,但是现在好像没有铁屑了。如果我刚才没有亲眼看着,我肯定认为这里边一直都没有铁屑哩。”
喻儿对爱弥儿的说法表示赞同:“我也觉得是这样!刚才如果我没有看到硫黄被混合起来装进了瓶子,我也要说里边一直都没有硫黄。但现在的情况是,里边明明放进去了铁屑和硫黄,但是现在却真的没有这两样东西了。这真让人疑惑。”
保罗叔并没有立即作解释,而是选择让他们两个自己讨论。他原本认为个人的观察所得往往要比别人指导时提供的更加有用,然而他们二人讨论了半天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保罗叔只好加以指导。
“你们现在能不能分开这两种物质呢?”保罗叔问道。
“做不到了,我们无法找到硫黄和铁屑的痕迹。”两个孩子回答。
“用磁铁试试呢?”
“试过了,磁铁好像失效了,在这些粉末附近什么都吸不起来。”
“那么用水试试呢?”
喻儿说道:“这恐怕也没用吧,我们现在认为这些粉末都是一种物质,应该没有轻重的分别……不过还是试一试为好。”
他说完这句话,便拿来一些清水,将这些黑色粉末放到了水中。之后的情况果然如他所料,这些黑色粉末全都沉在了水底,并没有分开。
保罗叔又道:“也就是说,之前的分离方法并不适用了,并且之前的那两种粉末——铁屑和硫黄华,也已经改变了外观和性质。也就是说,如果事先不知道这种黑色粉末是由铁屑和硫黄华合成的,那么你们并不会认为其中有这两样东西。”
孩子们异口同声:“是的,如果单单只看这黑色粉末,我们绝对想不到它是由铁和硫黄合成的。”
保罗叔点了点头,说道:“我刚才也提到了,这东西的外观已经改变,没有了硫黄的黄色,也没有了铁屑的银灰色,现在只有深黑色。当然,这东西的性质也已经改变,不再能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和臭气,也不再能被磁铁吸附,于是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这种物质已经不再是铁屑和硫黄了,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这种物质并非铁屑和硫黄的混合物,因为我们无法用刚才的那些方法找到其中含有的两种成分,并且这种物质的性质也已经千差万别。这种结合,在化学上被称为‘化合’,比‘混合’要联系得更紧密一些。混合能够让被混合的物质保留自己的性质,化合则不同,它会使被化合的物质失去自己的性质,并用一个共有的新性质取代。混合后的物质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分离,但是化合后的物质却不行,总体来说就是,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化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
“这种新物质的性质会变得和原来的性质千差万别,之前没研究过的人,谁能想到可以燃烧的物质会生成不可燃烧的物质呢?谁能想到能被磁铁吸附的东西会生成不能被吸附的东西呢?这些东西都是无法判定的,你们之后会经常看到这种类型的性质改变,比如黑白的颠倒,毒性的失去和获得,甜和苦的转换等等。所以说,在之后遇到这种化合反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化合的结果。”
“哦,对了,一般来说化合反应时都会放热,就像刚才我们做的实验那样,我想喻儿对这件事应该会记忆深刻吧。这种放热是普遍现象,有时放出大量的热,有时放出小量的,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测得的热。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正在发光或者发热,那么经常表示着化合反应正在进行。”
喻儿问保罗叔道:“叔父,按你这么说的话,炉子里烧煤时也是在发生化合反应了?”
“没错。”
“那么,其中一种物质是煤吧?”
“恩,其中一种就是煤。”
“那另一种呢?”
“另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于空气中。不过,至于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会在以后提到的。”
“那,在灶台中燃烧的柴火呢?”
“也是一样,化合反应的其中一种是柴火,另一种同样在空气中。”
“油灯和蜡烛呢?”
“它们的燃烧同样是化合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点火都是开始了一次化合反应咯?”
“你说的没错,你点燃的火能够使两种物质化合。”
“哦!化合反应太有趣了!”
“有趣是肯定的,并且还非常有用。如果没有用处的话,我就不会把这种作用告诉你们了。”
“那么,把这些有趣的事情都告诉我们好不好?”
“当然好了,只要你们用心听,我就会把我知道的全部有趣的事情告诉你们。”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会牢记你说给我们的一字一句的。其实,我认为这种功课要比数学和语文好玩多了,对吧爱弥儿?”
爱弥儿表示赞同:“没错没错,我宁愿每天都在学习这种功课。我之后肯定要抛弃掉文法功课,去做人造火山。”
这当然不是保罗叔愿意看到的,他笑道:“不要因为化学而忽略了文法的重要性。文法自有文法的作用,动词的活用看起来很难,但是却无法忽视。要知道,文法可是生活交流的根本啊。好了,现在我们继续谈论化学吧。”
“刚才我们提到,化合反应经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爆炸,也会经常会出现火花,这样的过程发生后,原本的两种物质就会联系非常紧密。打个比方,就好像是这两种物质成亲了一般,而产生的爆炸也好,光热也好,都是婚礼上的祝贺项目,就像是爆竹和彩灯。这种比喻看起来很好笑,但是这非常准确,因为化合反应正是如同成亲一般,将两种物质合成了一种。”
“我现在要将铁和硫生成的化合物名字告诉你们了……当然,它不能叫作铁,因为它不是铁了;它也不能叫作硫,因为它也不是硫了;它同样不能叫作混合物,因为它同样不是混合物了。它的名字叫作硫化铁,单看这个名字就能够想象出,它正是铁和硫受到了婚姻约束而结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