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研究股利政策文献,梳理了股利政策理论的发展演进。沿着MM理论提出的股利政策无关论,围绕股利政策有关与无关的讨论产生了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论、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非行为金融视角下的理论流派。

随着行为学研究的兴起,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偏差被引入股利政策研究,如自我控制、前景理论、后悔厌恶理论等。其中,最有名的是Baker和Wurgler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股利迎合理论在假设投资者异质性、套利有限性和管理者理性的基础上,认为管理者能理性地迎合投资者的非理性偏好。当投资者愿意为发放股利公司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产生股利溢价)时,管理者倾向支付股利,反之则相反。

股利政策属于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在迎合理论框架下概莫能外。继“股利无关论”之后的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假说,至今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完整地解释整个“股利支付之谜”。股利迎合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在其被引入我国的适用性上受投资者偏好和股权结构等特殊性问题束缚,非行为股利政策理论数十年的解释力偏差让更多人诉求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其中,对股利迎合理论适用性障碍的扫除和分析是创新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