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各论
- 普通世界的暗夜守护者
- 遗梦星光
- 7602字
- 2025-06-26 22:49:15
颅内压(IP):颅腔、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70~200mmH₂O,儿童为50~100mmH₂O。
颅内压升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颅脑损伤、肿瘤、血管病、脑积水、炎症等多种病理损害发展至一定阶段,都可能导致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从而引起相应的综合征。
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称为Cushing(库欣)反应。
脑疝:脑组织在压力梯度驱使下,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间隙或病理性孔道中,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由于颅内压增高使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到椎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
脑对冲伤:外力导致受力侧对侧的脑损伤称为对冲伤。
secondary brain injury,即继发性脑损伤: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损伤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
凹陷性骨折,见于颅盖骨折,好发于额骨及顶骨,多呈全层凹陷,少数仅为内板凹陷,陷入骨折片周边的骨折线呈环状或放射状。
脑震荡是一种较轻的脑损伤,其特点为伤后即刻发生短暂时间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颅内高压症:是由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症状,主要是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脑膜瘤占颅内原发肿瘤14.4%~19.0%,属于脑外肿瘤,通常为良性,起源于蛛网膜。平均高发年龄45岁,男女比为1:1.8,儿童少见,60%~70%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和鞍结节。
椎管内肿瘤:指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的组织(脊神经根、硬脊膜、脂肪组织、血管、先天性残留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又称为脊髓肿瘤。
脊髓半侧损害综合症: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消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约占28%-50%,治疗困难,预后差,是头部遭受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应力而造成的以颅中央区域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大多属于急性型。硬脑膜外血肿主要源于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破裂以及颅骨骨折出血,血肿最多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因脑膜中动脉主干撕裂所致的血肿,多在颞部,可向额部或顶部扩展;前支出血,血肿多在额顶部;后支出血,多在颞顶部。由上矢状窦破裂形成的血肿位于其一侧大脑半球或两侧。横窦出血形成的血肿多在颅后窝或骑跨于颅后窝和枕部。
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是原发脑损伤略重的表现,常见于硬膜外血肿。
teratoma即畸胎瘤,多见于骶尾部,有黏膜,表面不规整,与周围组织粘连,肿瘤内可见三个胚叶组织,可囊变、出血及坏死。一般为良性,少数恶性畸胎瘤可转移至身体其它部位。
SAH:即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各种病因引起颅内和椎管内病变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hunt分级:是为便于判断病情,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评价疗效,常采用Hunt-Hess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可分为0-5级。
颅内AVM动静脉畸形:是由一支或几支发育异常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形成的病理脑血管团,其体积可随人体发育而生长。
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是指手术切除巨大AVM时,手术中和手术后会发生脑急性膨出或脑出血,危险性极高,是手术治疗巨大AVM的障碍。
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 disease,MMD):也称烟雾病,因颈内动脉内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上形似烟雾而得名。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是指颈动脉海绵窦:多因头部外伤引起,常合并颅底骨折;少数继发于硬脑膜动脉畸形或破裂的海绵窦瘘动脉瘤。
颅脑脊髓先天畸形。交通性脑积水:第四脑室出口以远的正常脑脊液通路梗阻或脑脊液不能被蛛网膜颗粒吸收所产生的脑积水。裂隙脑室综合征:脑脊液引流过度、脑室狭小、脑室壁间歇性阻塞引流管导致颅内压力增高,脑室顺应性下降。狭颅症(craniostenosis):亦称颅缝早闭或颅缝骨化症。由于颅缝过早骨化,导致颅腔容积减小、形态异常,不能适应脑的正常发育,临床上以单个或多个颅骨骨缝早闭为特征。Boogaard角:颅前窝底与斜坡构成的颅底角,正常为115°~145°。chamberlain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连线,正常者枢椎齿突低于此线,若齿突高出此线3mm以上,即为颅底陷入。
胸部损伤。
连枷胸,即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是指在两根以上相邻肋骨各自发生2处或以上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在自主呼吸时出现反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相对外突,导致伤员出现低通气状态,甚至诱发呼吸衰竭。
张力性气胸高压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
创伤性窒息,是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所致的上半身广泛皮肤、黏膜、末梢毛细血管淤血及出血性损害。
开放性气胸:胸膜腔破裂口较大,外界空气可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损伤口,随呼吸运动⾃由进出胸膜腔。空⽓出入与胸壁伤口大小呈密切关系。
血胸,进行性血胸:持续大出血所致的胸膜腔内积血。
Blast injury of lung,即肺爆震伤,是由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或水波浪冲击引起的肺组织损伤。
mediastinal flutter,即纵隔扑动,开放性气胸造成患侧胸膜腔负压消失,患侧肺萎缩,纵隔向健侧移位,健侧肺扩张受限。呼吸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使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隔扑动。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畸形,指胸骨中部向后凹陷畸形,常以胸骨体剑突交界处凹陷最深,同时附着于凹陷部两侧的肋软骨亦随之下陷弯曲构成畸形的两侧壁,呈漏斗状。
脓胸是指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的化脓性感染,而腐败性脓胸是由厌氧菌引起的脓胸。
肺疾病。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即自发性气胸,是肺大疱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喘憋、咳嗽及呼吸困难,体格检查病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
混合型肺癌:部分肺癌病例可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癌肿组织,如腺癌和鳞癌混合,非小细胞癌与小细胞癌并存等,这一类癌肿称为混合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即起源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近,位置靠近肺门的肺癌。
周围型肺癌:即起源于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位于肺周围部分的肺癌。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炎性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
肺上沟瘤:亦称Pancoast瘤,侵入纵隔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或组织,如第1肋骨、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肩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也可引起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Horner综合征:由肺上沟瘤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颈交感神经引起,表现为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症状。
副瘤综合征:少数肺癌病例,由于肿瘤产生内分泌物质,临床上呈现非转移性的全身症状,如骨关节病综合征(杵状指、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Cushing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男性乳腺增大、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由晚期肺癌癌肿压迫上腔静脉引起,表现为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
肺大疱: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内形成直径大于1cm的含气囊腔。
结核瘤:即肺结核球,是肺部的结核病灶,成团块状改变,多见于青年,发展缓慢,病变常位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炎性假瘤: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引起的类瘤样病变,青壮年居多,病人多无症状,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影,阴影近侧可伴有指向肺门的粗大肺纹理,为炎症吸收不全所致。
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胆道。
achalasia(贲门失弛缓症):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肌松弛不良,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吞咽困难。
diverticulum of the esophagus(食管憩室):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袋,称为食管憩室。
Hernia,即疝,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irreducible hernia,即难复性疝,指疝内容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
reducible hernia,即易复性疝,指疝内容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
滑动性疝属于难复性疝,指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尤其是髂窝区后腹膜与后腹壁结合得极为松弛,更易被推移,以至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性疝。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疝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kel憩室,称Littre疝。
嵌顿性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或Richter疝。
腹股沟直疝指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多见于老年人。
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故易发生疝。
腹部损伤。
穿透腹壁及腹腔与外界相通,有腹膜破损的腹部损伤称为穿透伤。
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裂位于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裂位于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裂累及被膜)三种。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损累及被膜的称为真性破裂。
外伤性腹膜后血肿:多由于高处坠落、挤压、车祸等所致腹膜后脏器如胰、肾、十二指肠的损伤,或骨盆或下段脊柱骨折和腹膜后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后,血液可在腹膜后间隙广泛扩散形成巨大血肿,还可渗入肠系膜间。
化脓性腹膜炎,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又称为自发性腹膜炎,即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埃希菌
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是急性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
腹腔脓肿:脓液在腹腔内积聚,由肠管、网膜或肠系膜等内脏器官粘连包裹,与游离腹腔隔离。
膈下脓肿: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的膈肌下与横结肠及其系膜的间隙内者。
腹腔灌注压(APP):平均动脉压与腹腔内压力的差值。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腹内压≥12mmHg为腹腔高压,腹内压≥20mmHg伴有与腹腔高压有关的器官功能衰竭称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以急性腹痛为临床表现的腹部病症,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多、进展快、病情重,需要紧急处理。
板状硬腹壁:是指腹肌高度紧张,呈木板状,见于空腔脏器穿孔性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幽门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因幽门管、幽门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发作形成瘢痕狭窄,合并幽门痉挛、水肿造成幽门梗阻。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有的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及十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不复存在,加上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特别是毕Ⅱ式),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指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即早期胃癌,指病变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腹膜种植转移:当胃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外后,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腹膜和脏器浆膜上,形成转移结节。直肠前凹的转移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女性病人胃癌可形成卵巢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瘤’,Krukenberg tumor即胃癌通过腹膜种植转移形成的卵巢转移性肿瘤。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幽门肥大增厚而致的幽门机械性梗阻,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男女比例为4:1。其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结构功能异常、血中促胃液素水平增高及幽门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有关。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是指十二指肠⽔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导致的肠腔梗阻。
Grassi神经:食管下段迷走神经后干于较高处分出的分⽀。
一点癌:癌灶极小仅在胃镜粘膜活检时诊断为癌,但切除后的胃标本虽经全黏膜取材未见癌组织
胃黏膜屏障: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上⽪的紧密连接和丰富的胃黏膜⾎流。
碱性反流三联征: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在胃切除手术后数月⾄数年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减轻三联征,进食后疼痛加,抗酸剂可缓解疼痛,呕吐后疼痛减轻。
皮革胃:胃癌病⼈若全胃受累,胃腔缩窄、胃壁僵硬如革囊状,称皮革胃,恶性度极高,发生转移早。
十二指肠淤滞症:是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导致的肠腔梗阻,也称为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或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肛门排气排便等临床表现,称为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又分为麻痹性与痉挛性两种,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肌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小。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腔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称为绞窄性肠梗阻。
肠扭转(intestinal volvulus):由于肠袢及其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解剖上的因素,并因肠内容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以及突然改变体位等诱发因素而引起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性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称为肠扭转。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因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不足而引起的腹泻和严重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称为短肠综合征,多为广泛小肠切除所致。
麦氏点: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有压痛。
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即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Rovsing test(结肠充气实验):用右手压住左下腹部降结肠部,再用左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部,结肠内积气即可传至盲肠和阑尾部位,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表明有急性阑尾炎。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因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不足而引起的腹泻和严重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称为短肠综合征,多为广泛小肠切除所致。
阑尾残株炎:切除阑尾时如残端太长超过1cm时,手术后残株易复发炎症,仍会表现阑尾炎的症状,称为阑尾残株炎。
肛管直肠环;肛管外括约肌深部、耻骨直肠肌、肛管内括约肌和直肠纵肌纤维组成的几个肌环,称为肛管直肠环。
齿状线:是肛柱、肛瓣和肛窦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一条不整齐的线。
白线:直肠指诊时可扪及肛管内括约肌与肛管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的一环形沟,称为白线。
膝胸位:双膝跪于检查床上,头颈部及前胸部垫枕头,两前臂屈曲于胸前,臀部抬高,两膝略分开,是检查直肠肛管的最常用的体位。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脓肿。
肛裂(anal fissure)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
肛裂“三联症”:肛裂、前哨痔和齿状线以上相应的肛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症”。
肛瘘(anal fistula)是指肛管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道、外口三部分组成。
内痔:由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肛垫充血增生肥大移位而形成,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直肠黏膜所覆盖。
sentinel pile(前哨痔):指肛裂下端皮肤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称为前哨痔。
临床上以门静脉及肝静脉在肝内分布为基础,把肝分为8段,此分段法被称Couinaud分段法。
在肝实质中,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一致,共同被包裹在纤维鞘内,此纤维鞘被称为Glisson纤维鞘。
肝蒂:指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第二肝门:肝静脉是肝血液的流出管道,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被称为第二肝门。
细菌性肝脓肿:全身性细菌感染,特别是腹腔内感染时,细菌经胆道、肝动脉和门静脉等途径入肝,如病人抵抗力弱,可发生肝脓肿,称为细菌性肝脓肿。
“将肝细胞癌分为小肝癌(≤5cm)和大肝癌(>5cm)两类”。
肝动脉栓塞化疗: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或作为肝癌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卡铂、表阿霉素等,常用栓塞剂为碘化油。有些不适应一期手术切除的大或巨大肝癌,经此方法治疗后肿瘤缩小,部分病人可获得手术切除机会。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回流失常和内压增高引起的病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有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脐旁静脉与腹上、下深静脉交通支扩张,可以引起前腹壁静脉曲张,典型的可形成“海蛇头”体征。
肝性脑病是门静脉高压症时由于自身门体血流短路或手术分流,造成大量门静脉血流绕过肝细胞或因肝实质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有毒物质(如氨、硫醇和γ-氨基丁酸)进入体循环,从而对脑产生毒性作用并出现精神神经综合征。
Budd-Chiari综合征即巴德-吉亚利综合征也名布-加综合征,它指的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分流术:⽤手术吻合血管的⽅法,将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连通起来,使压力过高的门静脉血液直接分流到腔静脉中。
Calot三角:又称胆囊三角,指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常在此区穿过,胆道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
Charcot三联征:是急性胆管炎的典型体征,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以及外伤和手术等导致的胰液渗漏积聚,被周围组织及器官包裹后形成囊肿,其病理特点是囊内壁无上皮细胞覆盖,称假性囊肿。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外科手段,经典的Whipple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含钩突)、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需同时清扫相应区域的淋巴结,切除后再将胰腺、肝管和胃与空肠进行吻合,重建消化道。
Whipple三联症:是指胰岛素瘤时出现的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每遇空腹或劳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2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胃泌素瘤(gastrinoma):又称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简称ZES),来源于G细胞,约90%位于胃泌素瘤三角,该三角区上起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下至十二指肠第三部,内至胰颈体交界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和腹泻。
壶腹周围癌:是指胆总管未段、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胆总管下端癌三种。在临床上与胰头癌有很多共同点,故统称它们为壶腹周围癌。
低血糖症状;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 2.2mmol/L;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