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被害者的行动轨迹!

杨锦文摇头:“不对。”

“怎么不对了?”猫子回了一句,看向郑康:“郑叔,您是老刑警了,您觉得我分析的有没有道理?”

郑康把烟头扔进泥泞路面:“有个屁道理,第一,左右两片的玉米杆没有一点踩踏的痕迹;第二,人在这里被杀了,凶手怎么把尸体带走?”

“凶手有一辆轿车……”

猫子看向两米宽的泥巴路,改口道:“不对,凶手肯定有一辆摩托车,杨锦文今天早上不是说了吗?凶手把尸块统一抛在了燕子河的芦苇荡里,他是有交通工具的。

而且,昨天下了一场暴雨,今天这雨还在下,痕迹早就被破坏了。”

这时,杨锦文指向右侧远处的一处棚屋,门口站着一个穿着长筒水靴的农妇。

“黄翠翠遇害当天并没有下雨,而且天气情况是白天炎热,下午稍微凉爽;这片地方,白天正是日晒的时候。

这两边的玉米正在抽穗,不可能没有人照管。

你去那边问问,五月三十号晚上六点过后,有没有农户在地里干过活?”

猫子一脸不情愿,竖起两根手指:“第一,‘猫子’不是你叫的,你应该叫我师兄;第二,你是新来的,应该是你去跑腿。”

杨锦文笑了笑:“谁主张,谁举证。师兄,要是黄翠翠真的在这里被害的,那你就找到了她的遇害现场,大功一件啊!”

猫子双眼一亮,顾不得田埂泥泞,拔腿就向远处的棚屋跑去。

杨锦文没有等他,继续往前走去。

郑康加快步伐,避开后面的黄毛,小声问道:“小杨,你分析的是有道理,但猫子分析的也没错,真不在这周边仔细查一查?”

郑康想要求稳,主打的就是办案细致。

杨锦文要是没有重生的优势,自然不会那么疏忽。

但黄翠翠生前的轨迹,前世的专案组调查了许多次,玉米地早就被排除。

杨锦文想了想,回答说:“师父,晚上七点,天都还没黑,而且这边的田地,除了种的玉米之外,还有其他蔬菜田。

这片蔬菜是供给菜市场的,五月三十号下午到晚上,这片肯定有人照管,不可能没有目击证人。”

果然,当他们走到路的尽头的时,猫子气喘吁吁地跑来,一言不发的跟在郑康的身后。

郑康转头看他:“情况怎么样?”

猫子摇头:“五月三十号,从下午五点开始,这片玉米地有五六个人给玉米杆施肥,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天黑了他们才收工。”

“那他们有没有见过被害者黄翠翠?”

“我没问。”

“傻啦吧唧的!这你都不问?”郑康停住脚步,向走在前面的杨锦文喊道:“别往前走了,跟我取证去!”

杨锦文回过头:“师父,我想在这周边看看。”

“也好,你在周边找找目击证人,但别走远了。”

郑康想要发火,这徒弟没法带了,要不是他和陆少华沾点关系,早就把他骂的狗血淋头了。

郑康带着猫子折返,准备去采集笔录。

杨锦文带着黄毛继续往前走,前方是一个陡坡,上去后是棉纺厂小学。

黄毛紧跟了两步,开口道:“警官……”

杨锦文看了他一眼:“别这么叫,我们不是官,叫我警察同志就好。”

黄毛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问道:“警察同志,我想问问,我姐是怎么被害的?辖区派出所的警察向我们通报时,并没有说我姐的具体情况。”

杨锦文摇摇头:“这个我没法回答你,等查到了凶手,案子了结后,你自然就知道了。”

“对了,你姐平时走路快吗?”

黄毛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我姐是一个急性子,走路很快,做事也很积极,而且她还念叨着回家给我姐夫做晚饭,她应该不会在路上耽搁。”

“她是准时七点钟离开你们家的?”

“是的,我爸七点去厂里上夜班,当时她和我爸是一起下的楼。”

前世时,专案组模拟了黄翠翠回家的路线。

从棉纺厂职工宿舍准时七点钟出发,按照她的步伐行走,并且还结合了目击证人的证词。

采集到的口供和模拟的结果是,黄翠翠大概遇害的地点是在距离她住处一公里内的某个地方。

一方面是天已经黑了,97年不像杨锦文前世,晚上七八点,街上还是灯火通明。

这个时候路灯都很少,也没有社畜熬夜加班,稍微繁华的地方是在市中心那一带。

另一方面是作案地点相对荒僻,并且道路和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便于凶手藏匿和逃窜。

这又延伸出两个不同的猜想。

第一,假如黄翠翠遇害地点和分尸现场是同一个地方,那么凶手就应该是住在这条路的附近。

因为分尸的动静很大,如果凶手不住在附近,他应该是不敢在陌生的环境中分尸。

第二,遇害地点和分尸现场不一致,那么凶手杀了人之后,立即使用交通工具把黄翠翠的尸体带走,而后在别处、或者是在自己家里进行了分尸。

前世的专案组,普遍认为是第二种情况,至于原因,那就是后两起案件的发生,排除了凶手在家附近蹲守杀人的猜想。

原因很简单,三名女性被害者的遇害地点不一样,凶手的行凶路径也不尽相同。

凶手不可能在住处范围内,行凶杀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这个推测,是当时作为安南市公安局局长的杨锦文提出的。

“凶手就像潜伏在钢铁丛林中的恶魔,他随机寻找自己的猎物,就像偷狗贼一般。

他找到容易下手的独行女子后,出手杀人,而后把尸体带走,进行惨无人道的分尸!

至于凶手为什么要带走尸体,推测为凶手是想取走被害者的内脏器官,凶手为什么需要女人的内脏器官?”

这个疑问没有再往下猜想,在没有抓住凶手、取得实证的情况下,没人敢乱说。

杨锦文回忆起前世的有关案件的推论,结合种种猜想,唯一符合凶手作案的地方和时间要素的,就在一公里外的老城区!

这里是黄翠翠回家的必经之路,人烟稀少,巷子里七绕八拐,凶手很容易对黄翠翠下手。

而且,老城区那一带砖瓦泥墙,大多是建G前的低矮房屋,在未来一个月内,即将被推倒重建。

如果这里是黄翠翠的遇害地点,一切线索都会消失。

这也是当初专案组最为头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