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卷一百四十·唐懿宗本纪(下)

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春正月甲寅日是初一,皇帝下令任命尚书右仆射杜审权为检校司徒、河中尹、绛慈隰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丙午日,皇帝下令:宰相、门下侍郎、吏部尚书曹确兼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户部尚书路岩兼任右仆射,中书侍郎于悰兼任户部尚书,平章事刘瞻任中书侍郎、知政事。其余官职照旧。己酉日,皇帝下令:“河东节度使康承训,出身于将门的卑微后代,在军队中才能平庸,根本不懂军事,却错误地享受丰厚的俸禄。他不懂得用韬略来履行职责,心怀奸恶来侍奉君主,曾经被授予军权镇守藩镇,也担任过掌管京城治安的职务,本以为他能尽忠职守,便委派他专门负责征讨之事。当徐州地区不安宁,敢于触犯纪律的时候,让他统帅诸将,却使平叛之事失败。国家耗费大量钱财来辅助军队,赐予王爵来奖赏将士,而他却轻视贼寇不主动作战,按兵不动,制定军法没有学到司马穰苴的要领,申明号令完全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原则。况且部队不积极作战,受到逼迫时又毫无谋略,人数虽然众多,军威却无法振作。使得农夫放下农具,织女停下织机,百姓起初盼望朝廷能诛杀叛贼,反而有时盼着贼兵到来。等到元凶自行溃败,张玄稔效忠朝廷,徐州城门大开,他又有什么功劳呢!而且他忘恩负义到了极点,只追求财物,侥幸地在一时获得荣耀,遗留的祸患却超过了数年。于是执行国家法典,让他前往藩镇任职,任命他为蜀王傅,分司东都洛阳。”后来又将他贬为恩州司马同正,让他乘坐驿车前往任职地。任命检校左散骑常侍、泗州刺史杜慆为检校工部尚书、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任命河东行营沙陀三部落羌浑诸部招讨使、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朱邪赤心为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御史大夫、振武节度、麟胜等州观察等使,并赐姓名为李国昌。任命吏部尚书萧邺、吏部侍郎于德孙、吏部侍郎杨知温为考官;司勋员外郎李耀、礼部员外郎崔澹等主持应宏词科的选人考试。任命河阳三城节度、孟怀泽观察使、中散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孟州刺史、御史大夫崔彦昭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任命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扶风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驸马都尉韦保衡以本官身份同平章事。任命兵部侍郎刘邺掌管判度支。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曹确因为生病请求免职,被授予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任润州刺史,充任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魏博节度使何全皞施政严酷,被衙军杀死,众人推举大将韩君雄为留后。

四月癸未日是初一。戊子日,皇帝下令:“去年因为处于用兵之际,暂且暂停贡举考试一年,如今战事已经结束,应该照旧举行。来年应该另外允许三十人及第,其中进士十人,明经二十人,以后不得援引此例。”

八月辛巳日是初一。己酉日,同昌公主去世,追赠为卫国公主,谥号为文懿。同昌公主是郭淑妃所生,公主在大中三年七月三日出生,咸通九年二月二日下嫁。皇帝对她特别钟爱,悲痛惋惜之情异于常人。因为待诏韩宗绍等人医治无效,皇帝将他们杀死,并收捕他们的亲族三百余人,关押在京兆府。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上疏劝谏说皇帝执法太过严厉,皇帝发怒,将他们叱退。

九月丙辰日,皇帝下令任命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彭城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刘瞻为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兼任江陵尹,充任荆南节度等使。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畋被贬为梧州刺史;正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孙瑝被贬为汀州刺史;将仕郎、右谏议大夫、柱国、赐紫金鱼袋高湘被贬为高州刺史;中散大夫、比部郎中、知制诰、柱国、赐紫金鱼袋杨知至被贬为琼州司马;将仕郎、守礼部郎中魏筜被贬为春州司马;朝议大夫、行兵部员外郎、判度支案、柱国张颜被贬为播州司户;朝议大夫、行刑部员外郎、柱国崔颜融被贬为雷州司户;他们都因为与刘瞻亲近友善,被韦保衡排挤。京兆尹温璋被贬为振州司马,制令发出的当晚,温璋服毒自杀。刘瞻再次被贬为康州刺史。十月,任命给事中薛能为京兆尹,任命中书舍人高湜暂代掌管礼部贡举事务。

十一月己酉日是初一。辛亥日,皇帝下令任命礼部尚书王铎以本官身份同平章事。丁卯日,皇帝下令:“徐州地处沛地原野,军队本来就骁勇雄健,实在是壮大国家的重要地方,本来就符合建立侯国的规制。况且那里山河向来与众不同,风俗非常殷实,哪里是想要削弱贬低它,来挫伤它的繁荣昌盛呢。大概是因为近来接连发生祸患,有时甚至扰乱了纲常,罪责是自己招来的,灾祸并非上天造成。桂林的叛卒,接连有叛逆的图谋,使百姓生灵涂炭,前后达一年之久。他们杀害百姓,玷污忠良,这些事不忍心说,不久便加以消灭,因此降低了徐州的军镇等级,让它隶属于其他藩镇。近来自从发生大战以来,荒年接连到来,而且听说军人和百姓,都对以前的过错深感羞耻,希望恢复旧有的规制,请求重新建立节度使的军额。我常常深切地挂念着,希望能使那里达到小康的局面,特意赐予优厚的恩典,恢复它的军额。应该赐给宣徽库的绫绢十万匹,帮助他们举行宴会犒劳将士,必定能使他们获得富足。将徐州都团练使改为感化军节度、徐宿濠泗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任命吏部侍郎郑从谠为检校户部尚书,兼任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宣武军节度使,代替李蔚;任命李蔚为检校吏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春正月戊申日,宰相路岩率领文武百官为皇帝上徽号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皇帝驾临含元殿。册封礼仪结束后,大赦天下。辛酉日,将卫国公主安葬在少陵原。在此之前,皇帝下诏让百官撰写挽歌词,还命令韦保衡亲自撰写神道碑,京兆尹薛能担任外监护,供奉杨复璟担任内监护,葬礼的仪式非常隆重,皇帝与郭淑妃亲临延兴门哭着送别。幽州节度使张允伸生病,请求让儿子张简会担任节度副大使、暂代掌管兵马事务,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月,任命吏部尚书萧邺、吏部侍郎归仁晦、李当为考官;司封郎中郑绍业、兵部员外郎陆勋等主持宏词科的选人考试。四月,任命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路岩为检校司徒,兼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等使。

五月庚申日,皇帝下令:“慎重地对待刑狱之事,这是《周易》中的重要格言。《论语》说:如果了解了罪犯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然而狱吏苛刻,一心在法律条文上玩弄手段,地方守臣因循守旧,很少听说他们认真处理政事。因此被关押的人,充满了监狱;被追捕的人,记录在案。这实在是伤害了和气,从而导致了灾祸之气的产生。况且现在正值炎热的夏天,万物生长的季节,应该赦免罪犯的罪过,以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天下所有被囚禁的罪人,除了犯有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制造毒药、持械抢劫、盗墓之外,其余的都应该梳理释放。有的官员信任下属官吏,很多情况下会故意留下囚犯,后续如果察访得知,本道观察使的判官、州府本曹的官员必定加以惩罚谴责,以告诫他们的轻慢疏忽。在接到命令后的十日内,迅速梳理分析并上奏。”皇帝驾临安国寺,赐给讲经的僧人沉香高座。七月辛丑日,中书门下上奏:

按照今年六月十二日的敕令,改革各道及在京各司奏请任命官员以及请求赐予章服的事情。各道奏请州县的司录、县令、录事、参军,有的现任官员处理公事失败有缺失,急切需要替换,以及前任官员确实有功劳,并且现在有缺员,就任凭各自举荐所了解的人。每道奏请的人数,仍然不得超过两人。河东、潞府、邠宁、泾原、灵武、盐夏、振武、天德、鄜坊、沧德、易定、三川等道的观察防御等使以及岭南五管,每道每年除了县令、司录之外,允许酌情奏请主簿、县尉以及中下州的判司和县丞共三人。福州不在奏请县官的范围内。黔中所奏请的州县官以及大将管内的官员,就任凭按照旧例处理。在京各司以及各道带职奏请任命的官员,如果不是按时替换,考核期限未满,就仍然授予他们原来的官职。各道节度使及都团练防御使下属将校奏请转任试官及宪御等,命令各节度使每年酌情允许五人,都团练防御使酌情允许三人为限,不得在这之外再奏请。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就按照敕令条文规定,必须有军功,才可以授予职务。从今后如果有显著的战功,任凭详细陈述事迹上奏,如果核查无误,会另外商量安排,除此之外不得再随意奏请。幽州、镇州、魏州三道希望暂且按照以前的旧例处理。皇帝下敕旨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十二月,任命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使郑从谠为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春正月壬寅日是初一。甲戌日,皇帝下令任命兵部侍郎、判度支刘邺以本官身份同平章事。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燕国公、食邑三千户张允伸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忠烈。张允伸镇守幽州长达二十三年。

二月,幽州牙将张公素夺取留后张简会的军政大权,自称留后。丁巳日,皇帝下令任命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于琮为检校司空、襄州刺史,充任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任命御史中丞赵隐为户部侍郎、以本官身份同平章事。

三月,任命吏部尚书萧邺、吏部侍郎独孤云为考官,职方郎中赵蒙、驾部员外郎李超主持宏词科的选人考试。考试当天,萧邺被替换,派遣右丞孔温裕暂代主持。

五月庚午日是初一。辛未日,皇帝下令将检校尚书左仆射、守左羽林军统军、御史大夫张直方贬为康州司马同正,因为他的部下为盗。乙亥日,国子司业韦殷裕在阁门呈进状书,议论淑妃弟弟郭敬述的隐秘之事。皇帝非常愤怒,当天就下令京兆府将韦殷裕处决,抄没他的家产。韦殷裕的妻子崔氏,乐人郑羽客、王燕客,婢女微娘、红子等九人被发配到掖庭。阁门使田献铦被剥夺紫衣,发配到桥陵,阁门司阎敬直被杖打十五下,发配到南衙,因为他们接受了韦殷裕的状书。给事中杜裔休被贬为端州司马。中书舍人崔沆被贬为循州司户,他是韦殷裕妻子的兄长;太仆少卿崔元应被贬为鄜州司户,他是韦殷裕妻子的父亲;前河阴院官韦君卿被贬为爱州崇平尉,他是韦殷裕的叔父。任命前大理正万俟镕为国子司业,前兴元少尹冯彭为普州刺史,前大理正杨琯为昌州刺史。丙子日,皇帝下令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于琮为正议大夫、守普王傅,分司东都洛阳。辛巳日,皇帝下令尚书左丞李当被贬为道州刺史,吏部侍郎王珮被贬为漳州刺史,左散骑常侍李郁被贬为贺州刺史,前中书舍人封彦卿被贬为潮州司户,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张裼被贬为封州司马,右谏议大夫杨塾被贬为和州司户,工部尚书严祁被贬为郴州刺史,给事中李贶被贬为蕲州刺史,给事中张铎被贬为藤州刺史,左金吾卫大将军、充左街使李敬伸被贬为儋州司户,前青州刺史、平卢军节度使于涓为凉王府长史,分司东都;前湖南观察使于瑰被贬为袁州刺史。于涓、于瑰是于琮的兄长。于蔼、于蔇也被发配流放。从李当以下,都是于琮的亲党,被韦保衡排挤。任命天德防御使、检校左散骑常侍段文楚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

六月,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杜慆上奏:本辖区颍州的僧道和百姓都推举挽留刺史宗回,皇帝下令:“宗回清廉干练,治理百姓,自有规定的任职期限,正依靠他安抚百姓,暂不考虑替换。”六月,中书门下上奏:

本月十七日,在延英殿当面领受圣旨,命令告诫约束天下州府,凡是有逃亡的户口,其赋税和差科,不得摊派到现有人户身上。我们认为各道州府,有的在战争之后,灾祸之余,户口逃亡,田地荒废,上天不加庇佑,百姓大多处于艰难危急之中。乡里屡次被征徭所困扰,府库因此而耗竭,于是使得向来的经费项目,大多白白记录在簿书上。延缓征敛就会缺乏供给所需,缩短期限则会使百姓迫于贫苦。想到百姓的困苦,皇上忧虑操劳,不下达明确的文告,谁能知道皇上的心意呢。那些逃亡户口的赋税以及杂色差科等,必须有承佃户,才可以依照以前的规定服役。如果将缺额的税课,摊派到现有人户身上,就会转而成为拖欠的债务,加重百姓的困苦。有的富人有连片的田地,穷人却无立锥之地,想要使负担平均,关键在于公平。如果让狡猾之徒能够随意升降税额,指望他们能使事务完备,不是很难吗!这完全取决于长吏竭尽忠诚,才能使疲惫的百姓逐渐安定。我们商量,让各道州府依照这条疏令,凡是有逃亡户口的税赋以及杂色差科等,都不得再摊派到现存人户身上。务必设法招抚流亡,多方安抚治理,趁着现在的丰收,使百姓重新复苏。如果能使地方安宁,自然会得到升迁,不遵守诏令的,必定依法惩处。

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七月,任命前义昌军节度使卢简方为太仆卿。十二月,任命振武节度李国昌为检校右仆射、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等使。李国昌自恃有功非常骄横,擅自杀害长吏,朝廷不能容忍,于是将他调任云中。李国昌称病推辞军务,于是任命太仆卿卢简方为检校刑部尚书、云州刺史,充任大同军防御等使。皇帝在思政殿召见卢简方,对他说:“你从沧州节镇,委屈转任大同。然而朕因为沙陀、羌、浑扰乱边境,因为你曾经在云中任职,施惠于部落,所以暂且委屈你为朕走这一趟,你要完全传达朕的旨意,安慰李国昌,不要让他有所猜疑嫌隙。”这个月,李国昌的小儿子李克用杀死云中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自称防御留后。皇帝下令追谥宣宗为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春正月丙寅初一。御史中丞韦蟾上奏说:“各州刺史被授官后,在正衙辞谢后却找借口递交文书请假,这实在太轻率随意了。从今后,如果确实有大家都知道的缘故,请假超过三天就不在递交文书的限制范围内。所有在京城内外被授官的人进入京城,理应立即上朝谢恩,如果遇到节假日,就应该留在都亭驿。最近很多人因为请假,就直接回到自己家中,这既违反了规章制度,也违背了礼仪恭敬之道。从今以后,希望能依照旧例,如果还没有上朝谢恩,就必须留在都亭驿。如果有违反的,御史台会核查后上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正月辛未,因为云州、朔州发生暴乱,代北地区动荡不安,皇帝赐给卢简方诏书说:“李国昌长久以来心怀忠诚,功劳显著,朝廷也多次授予他土地疆界,两次调动他的官职,给予他的恩宠礼遇,实在是很少有人能相比。前些时候朝廷征发军队,又让李克让带领军队,只嘉奖他的节义,共同杜绝嫌疑。最近知道大同军不安定,杀害了段文楚,推举李国昌的小儿子李克用掌管兵权。事情虽然是一时发生的,但内心难道会忘记长久的打算吗?段文楚如果确实有剥削百姓的行为,自然会结下怨恨,只需申诉论明,朝廷必定会执行典章制度。竟然到了伤害性命,残害肢体的地步,手段残忍凶暴,实在令人惊骇。况且李国昌是忠烈之后,节义之门,导致段文楚这样横死,尤其让人震惊。如果李克用暂时不掌管军务,束手等待朝廷任命其他人,那么这是出于权宜之计,不用猜忌忧虑。如果想要图谋军权,想要占有大同,那么祸患就会长期存在,所以难以答应。料想李国昌忠心效力,必定已经有所指挥安排。知道你两次在云中任职,恩德惠及李国昌父子,他们对你敬畏怀念,不同于常人。你应该迅速写信,深切陈述祸福,恳切地开导说明,清楚地指出合适的做法。一定要让他们保持大节不亏,不要让以前的功劳都白费了。”卢简方按照诏书的旨意去劝谕李国昌,李国昌却不接受诏书。于是皇帝下诏让太原节度使崔彦昭、幽州节度使张公素率领军队去讨伐李国昌。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将新授任的大同军使卢简方任命为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麟胜等州观察等使。当时李国昌占据着振武。卢简方走到岚州就去世了。从这以后沙陀人开始侵扰掠夺代北的各个军镇。庚午日,皇帝下诏让两街的僧人到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这一天天下起了黄土,满地都是。四月八日,佛骨到达京城,从开远门到安福门,道路两旁都是彩棚,念佛的声音震天动地。皇帝登上安福门迎接佛骨,将佛骨迎入内道场三天,然后送到京城的各个寺庙。士人和女子云集,仪式庄严,装饰华丽,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盛况。皇帝下制书说:“我凭借微薄的德行,继承了宏大的帝业,已经十四年了。近来遭遇贼寇猖獗,朝廷的军队还没有平息战乱。我在位时忧虑勤劳,爱护百姓,于是尊崇佛教,非常重视道教,迎接佛骨真身,为天下百姓祈福。如今看到来观看的众人,挤满了道路。想到监狱中的囚犯,我时刻都在忧虑,叹息我的百姓,陷入了刑罚之中。况且天气渐渐炎热,囚犯被关在监狱里,有的囚犯长期被关押,有伤和气,有的囚犯因为牵连被追扰,妨碍了农业生产。京城以及天下各州府现在关押的囚犯,除了犯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官吏贪污、制造毒药、放火持械、盗墓等罪行的,其余罪行不论轻重都依次减轻一等。京城的军镇,限定在两天内梳理完毕并上奏;天下各州府,诏书到达三天内梳理完毕并上奏。”任命吏部侍郎萧仿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六月,皇帝生病了。七月癸亥初一。戊寅日,皇帝病情加重。庚午日,皇帝下制书立普王李俨为皇太子,暂时掌管军国政事。辛巳日,皇帝留下遗诏说:

“我恭敬地侍奉九庙祖先,统治天下,每天都像面临危险一样谨慎,夜晚也不能安宁,一心寻求政治教化的根源,希望建立大中那样的治国之道。至于怀柔安抚周边的少数民族,平息战争,都是用德政来安抚,也自然能使他们驯服,希望以清净无为来治理国家,期望达到太平盛世。自从秋天以来,我忽然染上疾病,不能上朝已经过了十多天还没有痊愈。各种疾病侵袭,很多政务都被荒废了,医生的治疗也没有效果,以至于到了弥留之际。唉!生命的期限是有限的,这是圣贤都相同的命运,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通达事理。现在再次申述临终遗命,符合典章制度。皇太子李俨暂时掌管军国政事,他生性宽厚平和,天生懂得忠孝,品德包含着聪明睿智,圣明的仪表显示出他的聪慧。他必定能够发扬祖宗的光辉,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应该让有关部门准备好礼仪,在我的灵柩前即位为皇帝。任命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韦保衡代理冢宰。军国事务繁忙,不能长时间荒废,况且古代就有以日易月的丧服制度,皇帝应该在三天后就处理政事,二十七天后脱去丧服。各道的节度、观察、团练、防御等使,以及监军、各州刺史,所受的托付很重,都不能离开自己的职位前来哀悼。文武常参官在早晚哭吊时,哭十五声。宫中应该哭吊的人,不是规定的时间不能擅自哭泣。天下的官吏和百姓在报丧后哭吊三天,然后都脱去丧服,不禁止吃肉、饮酒、婚姻、祭祀,脱去丧服之后没有禁忌。薄葬的礼仪,应该遵循汉魏时期的制度。陵墓的建造制度,一定要节俭,并且不能用金银锦绣来装饰丧葬用品。五坊的鹰犬等,除了用于狩猎的,其余的都要放生。医官段璲、赵玘、苻虔休、马及等人都释放。你们这些将相卿士、朝廷内外的臣僚,要竭力尽忠,辅佐我的儿子,送别死者,侍奉生者,不要违背我的心意。”

就在这一天,皇帝在咸宁殿驾崩,享年四十一岁。百官为皇帝上谥号为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为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二月,皇帝被安葬在简陵。

史臣说:我常常与咸通年间的老人交谈,听他们讲述恭惠皇帝(唐懿宗)的旧事。在大中年间,天下太平,各种官职都能尽职尽责,朝廷内外没有弊病,国库有多余的钱财,粮食连年丰收,边疆没有侵扰。恭惠皇帝刚继承皇位时,也很励精图治,接纳正直的言论,尊崇德高望重的老人,几年之内,到处都是颂扬的声音。然而他本性平庸,受到身边亲近之人的影响,亲近的是宦官,宠信的是僧人。用蛊惑人心的夸张言辞,扰乱了他骄纵淫逸的内心,想要不产生懈怠疏忽,怎么可能呢!等到与南方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戍守的士兵中生出奸邪之事。征发五岭地区的转运物资,天下动荡不安;征调两蜀地区的防御军队,百姓流离失所。徐州的贼寇虽然被消灭了,但河南地区几乎空虚。然而皇帝仍然削减军饷来装饰寺庙,使百姓的财物困乏来修建佛事,把阿谀奉承的人当作爱护自己的人,把忠诚的谏言当作妖言。大家都争着走奸险邪僻的道路,很少有人能激励自己保持正直的气节。看到那些卑鄙无耻的受宠宦官,被破格提拔;那些为国家操劳的辅政大臣,却无辜被流放。因此战争遍布各地,虫灾旱灾连年不断,佛骨才进入宫门,皇帝的灵车已经在荒野中哭泣,报应不一定准确,这就是验证吧!唐朝的国运衰落,祸根就在这里。即使有汉文帝、汉景帝那样英明的继承者,也难以复兴了。从这以后国家的命运不再昌盛,本来就是应该的。头发花白的老人,说起这些都泪流满面。

赞语说:国家的治理和混乱,在于君主的听取和决断。恭惠皇帝骄奢淫逸,贤良的人被贬谪流放。凶恶的宦官掌握国家大权,奸邪的人充满朝廷。奸雄趁机而起,治国的谋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