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东迁色目作家研究
- 胡蓉
- 967字
- 2025-04-22 16:48:14
第一章 西风万里:元代色目人的源渊
目前研究者对元代色目人文学活动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中原文化,着眼色目人的华化,缺少以西域视角和世界眼光来审视这批作家。色目人来自西域,其文学活动背负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1]。西域文学传统是色目人文学活动的“源”,考察西域文化传统,可以从更广的范围深入研究色目人文学。如果说,西域文学传统是色目人文学活动的“源”,那么,其在中原各地的汉语诗文创作就是“流”,本章拟就此“源”作深入探讨。
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层层积累是艺术家创作的源头,“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乡土的痕迹越深刻”[2]。西域各民族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因而这些民族在融入蒙元文化中时仍带有自己的痕迹。而且一个民族的文化越完整独立,就越能在外界环境改变时保持特色。元代大批色目人东迁后,民族情结祖先记忆依然挥之不去。以马祖常为例,马氏家族东迁后已历四代,然而马祖常对西域依然保有温暖的故土情结,在《饮酒》一诗中表达了富于深情的祖先记忆:“昔我七世上,养马洮河西。六世徙天山,日月闻鼓鼙。金室狩河表,我祖先群黎。”[3]西域故土是马祖常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在《灵州》一诗中称来到河西地区为“归”,诗作饱含了浓浓的乡情:“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余。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清朝重农谷,稍稍把犁锄。”[4]马祖常还关注着西域地区的经济活动和风土人情,丝绸之路上波斯商队的驼铃声清脆悠远,是那样的牵动诗人的心,马祖常从小生活在中原腹地河南地区,因此骑马射箭,放牛牧羊的游牧景象令诗人感到新奇,《河湟书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5]河湟是黄河与湟水的并称,亦指河湟两水之间的地区。苜蓿是一种豆科牧草植物。这种西北地区所处可见的优质牧草,是西域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在元代诗人的笔下,便成为代表西域的文学符号,唤起了读者对西域的无限想象。赵孟頫有诗云:“苦欲留君君不留,奋髯跨马走甘州……春酒葡萄歌窈窕,秋沙苜蓿饱骅骝。”(《送岳德敬提举甘肃儒学》)[6]张翥则有诗云:“时巡之外游幸稀,饱秣原头春苜蓿。”(《文敏公画马回纥牵者为玉山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