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上小学。在散文《我的小学》中贾平凹回忆:“五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里不收,我就抱住报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有了响声。”[1]“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就送给我一支。我很感激,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2]
贾平凹的启蒙教育是在老一辈人的“乡村夜话”中进行的。夏夜的晚上,一家老小铺席在麦场上,饭后乘凉聊天,是一天之中最轻松舒适的时间。老人口里衔着旱烟杆,慢条斯理地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改朝换代的情形,以及村中的掌故,小孩子全都竖起耳朵听。“秋收后,他最乐意帮人家剥苞谷。这时候,各家的大人都把自己最精彩的故事讲出来,他们要吸引爱听故事的孩子来给自己帮忙。他们要最早地剥完自家的玉米,以便于收藏。特别是一位邻居老爷爷,他不仅善讲狼和鬼,还能评说薛仁贵征东征西,这故事很长,要从立夏说到立秋。平娃是他最忠实的崇拜者,拿烟取火,端茶水,小脚儿比谁都勤。他缩在人家的膝盖下,整个夏夜全在光棍楼过。”[3]
注释
[1]贾平凹:《我的小学》,王永生主编:《贾平凹文集》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2]贾平凹:《我的小学》,王永生主编:《贾平凹文集》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3]王娜:《贾平凹的道路》,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