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考入商洛镇初级中学,过起了中学寄宿生活。他所在的班级同学成分较复杂,占优势的是镇上干部的子弟,他们穿得好,还梳着分头,骑自行车,条件优越的他们总是用鄙夷的目光看着农民的孩子。贾平凹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人以群分)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依然有,人性天然使然。知识决定着人的素质,钱财可以提高人的境界。城镇的孩子与乡下的孩子智商并没有什么差别,城镇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聪明、大方、灵活是因为见多识广,乡下的孩子却因为穷产生自卑、萎缩、胆怯而转为强烈的嫉妒。人越穷越是心思多,敏感而固执。仇恨有钱人,仇恨城市,这就是我们父辈留给我们的基因,而又使我们从孩子时起就有了农民的德性。当我已不是农民,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成为中产阶级已二十多年,我的农民性并未彻底退去,心里明明白白地感到厌恶,但行为处事中沉渣不自觉泛起。”[1]
“贾平凹此时对写作表现出很浓的兴趣,规定是一周一篇的作文,我几乎一直是一周写两篇。我曾经重写过一位老师为我起草的在全校会议上的讲话稿,也曾经被语文老师关在他的房里替他为别的同学批改作文”。[2]
注释
[1]贾平凹:《我是农民》,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页。
[2]贾平凹:《我是农民》,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