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艺术研究
- 张能泉
- 4352字
- 2025-04-24 20:51:52
序二 回归艺术本体的文学研究
能泉根据答辩专家和外审专家的意见,对博士论文进行了修订,定稿后希望我写个序言,我欣然答应了。
自从2002年,能泉硕士入学挂在我名下,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学术命运。当时我有一个颇为庞大的计划:全面研究唯美主义文学。为了培养年轻的学术的梯队,我有意安排硕士生们以分工的形式参加到这一计划的前期工作中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有的研究法国唯美主义(波德莱尔),有的研究英国唯美主义(王尔德等),有的研究美国唯美主义先驱(爱伦·坡),有的研究日本唯美主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我自己则致力于研究俄国唯美主义。当时,我建议能泉研究日本唯美主义,他再三考虑后,认为自己当时日语不能阅读原文,还是改为研究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关系。毕业论文写成后,受到了答辩委员的好评,这也就坚定了能泉继续深入研究中日文学关系的信心。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如果不能很好地阅读日文原作,研究很难真正深入下去。于是,他花了大量时间,好好学习日语,达到了能自由阅读乃至翻译原作的水平,并且放下早已过了六级基础不错的英语而用日语参加博士入学考试,成功地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师从日本文学专家李俄宪教授,认认真真地研究起日本文学来。
能泉是我已毕业的六七十个硕士中,我最为看重也寄予最高希望的学生之一。首先,他温和醇厚,重情重义,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做事也很扎实,这在当今的年轻人中殊为难得;其次,他生性聪颖但又为人谦虚,勤奋好学,潜心学问,而且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尽管毕业已经十几年,但一直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科研方面经常和我相互交流、互相探讨。现在,他的博士论文经过修订,就要出版了,我感到万分高兴,为他写序,那是义不容辞。
通观全书,我觉得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 回归艺术本体
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以往过于重视社会政治批评,而今由于文化研究的重大影响,又把重点过多地放在文化阐释上。诚然,文学是文化的子系统,文学因文化而博大深邃,但文学毕竟是一独立的门类,它首先是一种艺术。而谷崎润一郎这样的唯美主义大师,致力于“为艺术而艺术”,对艺术形式有着突出的追求,因此,把握住艺术研究,回归艺术本体,实在是把握了这位日本唯美主义大师的最本质的东西。能泉的这本著作从题材艺术、叙事人称艺术、心理描写艺术、语言艺术、其他艺术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六个方面系统地论述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的艺术及其影响,以艺术为中心,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密切结合作品,对其短篇小说艺术进行了颇为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既有小说本体方面的研究,如题材、叙事人称、心理描写、语言艺术等;也有小说与其他艺术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如论析其语言在视觉空间中呈现绘画美,就把绘画艺术与文学的语言艺术结合起来,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还有小说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如从“美食之乡:从北方美食到南方佳肴”、“美景之都:从苏州到杭州”,以及人文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颇为深入地论述了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的书写艺术。
二 选题新,角度小,挖掘深,新见多
作为日本唯美主义的两大巨头(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之一的谷崎润一郎,在中国已多有译介,研究也较多,但大都集中在其长篇小说和某几篇短篇小说上。而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非常有特色,很能体现其唯美主义特色,众所周知的《麒麟》《刺青》即为显例,国内学者对此译介和关注都不够,能泉发现了这一领地,以之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不仅是选题新颖,还可由此显示他在学术上已具有独到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值得赞赏。与契诃夫、欧·亨利,尤其是莫泊桑等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相比,谷崎润一郎只创作了50余篇短篇小说,能泉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而且专从其艺术角度入手,工作量非常适中,而且角度小,便于深入挖掘。全书从多个角度颇为全面、深入地,尤其是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研究了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显得颇为细致甚至细腻,有日本学者从细处入手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风格。正因为如此,本书新见颇多,既能从文本的细致分析中深入解剖,更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得出新颖的见解,如谷崎润一郎的小说擅长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能泉通过细致阅读发现:“在谷崎短篇小说第三人称叙述中,除了全知视角向有限视角转换之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叙事视角转换值得我们关注,这便是有限视角向全知视角的转换”,并进而总结道:“谷崎在第三人称叙述模式中通过人物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相互转换既让读者可以跟随叙述者进入其故事,感受真实,又可以让读者自由聆听叙述者的解释和评价,准确把握叙述者的真情实感,真正理解作品的主题,为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取向提供可行的艺术之路。总之,谷崎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巧妙地利用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一种精美的艺术效果,这既是其一种叙述策略,又是其一种艺术技巧的体现,大大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审美性。”这既指出了其短篇小说在叙事人称艺术上的创新之处,更指出了其艺术效果尤其是形成原因(叙述策略和唯美主义艺术技巧的体现)。又如:“谷崎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虽然或多或少具有真实作者的某些特质,但读者却不能将之视为作者本人的真实形象。因为此时的‘我’仅仅是真实作者笔下虚构的人物形象,这一虚构的人物形象与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差异性,它们同属作者创作时精心虚构的人物而已。因此,尽管谷崎笔下的‘我’或隐或显与作者有相似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谷崎’、‘润一’等与作者同名同姓的人名,也不能将之当作作者本人。这种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我’其本质依旧是作者的一种修辞技巧,呈现在虚构世界中的某一人物罢了。”这就不同于中日学者,独具慧眼地指出了谷崎润一郎第一人称叙事的艺术虚构性,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而且也极其符合艺术的虚构性特点,把握了艺术的本质,只要想想迄今为止,还有许多学者在为贾宝玉是否是曹雪芹本人而纠结甚至争论,就可见出能泉这位青年学者这种见解的意义所在了。再如:“令人遗憾的是谷崎短篇小说语言的视觉图像性至今仍没有引起评论界的重视。这种研究现状对于热衷于电影、戏剧等视觉艺术的谷崎来说或许不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其文学创作的特质。因为深受西方电影艺术影响的谷崎,在其文学创作中添入了许多电影、戏剧等视觉元素,使其作品具有读图性。其短篇小说立足于色彩词的运用和静态型视觉空间的事物描述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性特点。因此,随着图像艺术的日益盛行,从视觉空间角度解读传统文字时代谷崎短篇小说语言的绘画性,既有利于阐释谷崎文学的艺术特点,又有利于从中发掘谷崎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作者见前人所未见,提出了新的观点,并结合文本细读,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论述,有理有据,使新见落到了实处。正是这些落在实处的大量新见,使本书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
三 语言理性而又生动优美
文学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来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表现思想,并且用美的艺术来陶冶、熏染人的心灵。唯美主义更是特别注重形式的美,尤其是语言的美。这一点,也被能泉敏锐地把握住了。他指出:“谷崎润一郎非常注重文学创作的形式美,追求语言的华美和考究就是一个典型。”
本来,文学研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传递美感。而这种美感的传递,只能通过某种程度上诗意、优美的语言来体现。而这是我国当前不少文学研究的论文和文章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研究谷崎润一郎这样一位唯美主义作家,如果用“新八股”之类程式化或公式化的语言,甚至当前某些面目可憎的论文语言去加以论述,势必让人大倒胃口。能泉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一方面作为论文,他注重了语言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传递这位唯美主义作家的美感特别是语言的美感,他尽可能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较为注意标题提炼的对称美。如:“一 历史的叙述:细节的真实性”,“二 丰富的想象:作品的文学性”;又如:“一 揭示人物的潜在心理”,“二 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是颇为注意在论述过程中语言的生动、优美。如:“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以精巧的题材艺术、精致的叙事人称艺术、精细的心理描写艺术、精湛的语言艺术、精妙的中国形象书写与对话艺术以及精深的艺术影响呈现出以精美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大体整齐的句式以及精巧、精致、精细、精湛、精妙、精深的排比式的使用,不仅使行文富于文采,而且也体现了能泉对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艺术的细致乃至细腻的把握。又如:“谷崎立足于日本传统文学与文化的土壤,巧妙地将东西文化汇聚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从前期的‘迷恋西方’到中期的‘东西摇摆’,再到后期的‘回归传统’,通过其个性化的审美选择和过滤,创造性地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时而以灵活多变的人称叙事视角展开叙述,时而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而以精妙的题材处理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时而以富有视听效果的精湛语言进行书写。这些艺术技巧的成功运用使得其短篇小说富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形成了以精美为主导的文学风格。”由“时而”贯穿的一连串排比句,既富于文采和气势,又颇为全面地指出了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诸多特点及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当然,这些生动优美的语言,是与理性的分析紧密结合的,由上述可见一斑,在全文中更是随处可见,如“目睹金地院古朴风雅的景物,叙述者‘我’采用类似于白描的手法,精细地叙述眼前优美的景物。从时间上来看,这是一幅秋夜赏月图。从空间上来看,有先远及近再远的变化。具体而言,先是放眼前方,远处山脉相连。接着,静观眼前,池面植物繁茂。再次远眺,房舍依稀可见。表面上看是叙述者‘我’将眼前没有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了生机,将其与明月有机一体,突显该院是一处名副其实的赏月佳所。更重要的是,叙述者‘我’借助详述金地院四周的环境,其目的在于以此来实现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叙事效果。作品中,人物叙述者所关注的核心无疑是赏月。因而,人物叙述者眼中金地院的自然环境自然也就与赏月有着密切联系。于是,赏月作为小说表达的主题之一在人物叙述者眼中被强化了。随着金地院自然景物陆续被展现,人物叙述者的内心感受逐渐得到加强,最终形成一幅相互作用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并巧妙地实现其叙事功能,将描写与叙事相结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把理性的分析与生动优美的语言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正是以上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本书成为一本富于新见、挖掘深入细致、独具特色的出色学术著作。这是能泉的第一本书,可以说他出手不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期待这位年轻的学者更多更好的学术著作问世,并且有更美好的学术前景!
曾思艺
2016年8月26—29日天津华苑新城揽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