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三集)
- 侯甬坚
- 2286字
- 2025-04-28 11:12:37
[附录1]环境问题的时代差异和历史本质
在人类发展史上,依据农业、工业两种生产方式所划分的时代,具有十分重大而特别的意义。工业时代开始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蒸汽机在英国的采矿、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时间大致是从近代社会的18世纪开始,其影响所及,及于其他生产行业、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阶层,而此前则为传统的农业时代。
近代以前的农业时代的生产景象,之所以被后来的教科书看作传统的、判断为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历史阶段,概因其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过程大多是手工劳动,生产中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做动力,依赖的大多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耕作制度和技术。
这样的农业生产过程是否会产生环境问题?若就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形来看,生产是按季节安排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相当有限,种类也不多,本身也很分散。事实上这些废料大都为生物质物质,习惯上被纳入肥料用途之中,在农田中形成的“土—植物—动物”循环圈里自行分解处理,一般不作为污染物看待,也不产生明显的环境问题。
若就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既有平原地区的土地垦殖,配合农业生产的兴修水利活动,还有山地里的刀耕火种带来的“田地上山”结果,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环境事件及问题,主要有林木砍伐、水土流失、河道决徙、灾害频发。我们注意到:农业时代人类对自然界面的扰动程度,往往是与参与活动的人数规模成正比关系;这些环境事件及问题,是紧紧地依附于人类活动及于自然界面的过程之中,因活动本身的合理程度,显现出加深或减轻的趋向。
若就上述环境事件及问题的细节看,往往是带有“动土”的特点,据此特点,可以归纳为地理性质的环境问题。这些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向来是以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为目的,人类只有也必须在自然界中为此竭尽所能,才会拥有继续前行的条件和能力,诚如德博诺编辑的《发明的故事》里所言:“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发挥创造性的最广阔的领域”(本文未及叙述畜牧业)。如若考虑到这个时代是以自给自足、缺乏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这一点,在农业生产环节中形成的是“土—植物—动物”间简单的物质循环过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延续千年以上的农业手工技术系统与当时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
历史进入18世纪,终于走上历史舞台的工业生产方式,逐渐在全世界创造了一个面貌全新的工业时代,许多重大的创造和发明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刷新了人类文明的纪录。我们密切关注这种新出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从自然物质中竭力提取新材料。传统农业对自然物质的生物学的、化学的本质性认识还十分有限,面对的主要是生活领域的衣食需要,其技术的发明总是体现在动植物选种、病虫害防治等增产方法和措施上。而工业生产由于受到新的生产力的刺激,在新技术的应用中,钢铁等黑色金属及建造建筑物的必备材料——水泥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透彻了解物质性质,面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人体健康各方面的化学产品得到研制,不计其数的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工厂生产出来,厂家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却对大气、水资源、土壤、海洋等自然组成部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譬如,接续20世纪若干重大环境事件之后,大量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在不少国家给排进了河流,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后,已经影响到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人类,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第二,大量燃烧矿物造成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传统农业时代以木柴为主要燃料,出于炊事、取暖、建房等方面的需要,人类不间断地砍伐大片林木,造成地表森林覆盖率的降低。而工业生产对燃料的渴求,促成了各国煤炭工业的诞生,这种巨量的固体可燃性矿物从地下被挖掘出来,成为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能源支撑。此后,还有对石油、天然气、染料、化纤、天然合成药物等有机化合物的大力开发利用,以矿物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早已在发布的报告里,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中外学术界对这一判断所持依据尽管还存有不小的争议,但全球性地燃烧各类矿物造成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引发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则是不争的事实。
至此,本文得出的基本认识为:传统农业时代依循自然节律展开的社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自然特征,反映的是低能耗、基本无污染的传统农业生产特点,这应该属于自然经济的另一层较少被阐释的意义。传统农业时代既然没有工业时代那样的污染物及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是区别于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不同。我们进一步甄别两个时代环境问题之差异,不妨说前者呈现的是地理性质的环境问题,后者呈现的是化学性质的环境问题。两个时代间的差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本质差别不仅因时代差异而生,还源于时代差异之不同。
最后,还需要说明: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均对人类做出了自身最大的贡献。环境问题从来就不是人类的主观需要,而是伴随着生产活动,在具体的过程或流程中生成的。但是,大多数大至核泄漏事故、小至造纸厂废水流入河流的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客观上却都是落在了地球上(包括大气层里),由地球系统来承受的。相比而言,手持铁质农具的农夫们,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农业时代,对自然界的扰动和影响是有限的。及后的工业时代,从自然物质里提取和锻造了无数的新材料,所产生的“工业三废”等物质,如同从潘多拉魔盒里放出的邪恶之物,一旦释放出来就难以收回了。对此,人类对地球母亲必须深怀歉疚和感恩之心情,在努力做好地球系统环保事务的同时,寄希望于人类的理性照耀四方,祈盼地球和谐时代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