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政治诗史(全二册)
- 文航生
- 1914字
- 2025-04-28 13:38:35
二 中国古代政治诗的文本依据
(一)文本来源
本书采集的中国古代政治诗歌文本,分别来自不同朝代的诗歌总集、别集。从先秦到元代的政治诗歌文本,来自这些朝代的诗歌总集,如《诗经》《楚辞》《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明代、清代的政治诗歌文本,来自明清的一些诗歌总集和别集。明代的总集如《列朝诗集》《明诗综》;明代的别集如《槎翁诗集》(刘崧)、《高青丘集》(高启)、《怀星堂集》(祝允明)、《空同集》(李梦阳)、《大复集》(何景明)、《杨忠介集》(杨爵)、《文忠集》(范景文)、《石臼集》(邢昉)、《楼山堂集》(吴应箕)、《四思堂文集》(傅维鳞),等等。清代的总集如《清诗汇》《清诗铎》等;清代的别集如《梅村家藏稿》(吴伟业)、《田间诗集》(钱澄之)、《陋轩诗集》(吴嘉纪)、《西堂诗集》(尤侗)、《学余堂集》(施闰章)、《翁山诗外》(屈大均)、《松桂堂集》(彭孙遹)、《独漉堂集》(陈恭尹)、《白鹿山房诗集》(方中发)、《东江诗钞》(唐孙华)、《邵子湘全集》(邵长蘅)、《敬业堂诗集》(査慎行)、《饴山诗集》(赵执信)、《耕余居士诗集》(郑世元)、《归愚诗钞》(沈德潜)、《小仓山房集》(袁枚)、《瓯北集》(赵翼)、《更生斋集》(洪亮吉)、《天真阁集》(孙原湘)、《青芝山馆诗集》(乐钧)、《小谟觞馆诗文集》(彭兆荪)、《意苕山馆诗集》(陆嵩)、《古微堂诗集》(魏源)、《平昌诗草》(吴世涵)、《思伯子堂诗集》(张际亮)、《怡志堂诗初编》(朱琦)、《复庄诗问》(姚燮)、《巢经巢诗集》(郑珍)、《乐潜堂诗集》(赵函)、《半行庵诗存稿》(贝青乔)、《秋蟪吟馆诗钞》(金和)、《小匏庵诗存》(吴仰贤)、《人境庐诗草》(黄遵宪),等等。本书的政治诗歌文本是从这些总集、别集里仔细搜集、甄别而来,为研究历代政治诗提供了充足而可靠的文本材料。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说的政治诗的文本,在体裁上不包括词、曲这类更广义的诗歌,历代词、历代曲不属于本书诗歌文本的采集范围。本书这样确定文本采纳的范围,是以历代诗歌总集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列朝诗集》《明诗综》《清诗汇》《清诗铎》为参照标准的。如,本书少数颂政类的政治诗属于曲辞,考虑到这些颂政类的曲辞被《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列朝诗集》《明诗综》《清诗汇》《清诗铎》等总集予以收录,本书也将这类曲辞作为政治诗歌文本加以收录。
(二)文本使用
对文本的收集和使用,遵从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原则。
从文本收集的工作来看,是根据本书关于政治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从历代总集、别集里尽可能多地去全面收集文本,而不是按照预设的观点所需去选择性地搜集文本。收集文本做到尊重实际的文本事实,保持真实的文本面貌。如南宋诗人周紫芝,在高宗绍兴年间秦桧当权时期曾写下了大量谀颂之作以媚结秦桧,但周紫芝早年身处底层,目睹靖康之乱及民间事变的各种苦难场景,写下了不少表现战祸兵灾、“盗贼”肆虐的怨政诗。本书在收集周紫芝的政治诗歌文本时,就没有因要表达对周紫芝写有大量谀颂之诗的厌憎,而不正视他曾经创作有不少深刻批判乱政祸世的怨政之作。在从《全宋诗》里收集周紫芝的政治诗时,对他所有的颂政、怨政之作都予以采录,以反映周紫芝政治诗歌文本的全貌。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历代大量政治诗歌文本,以最大限度真实呈现留存至今的历代政治诗的本来面目。
从文本使用的工作来看,是从所能收集到的政治诗歌原始文本出发去提炼相应的观点。从诗歌文本的实际描述中去归纳相应的观点,而不是根据先入为主的倾向性观点去定性文本内容,不是以主观预设的观点去排斥客观存在的文本描述。比如,晋代颂政诗、南宋颂政诗的谀颂之风很盛,从规模范围上超过了其他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颂政诗的谀颂程度。这个结论,是从两晋颂政诗、南宋颂政诗的文本和其他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颂政诗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的认识,不是想当然地作出的判定。又如,关于“盗贼”,即武装反叛者,历代怨政诗的基本态度是,既赞成“剿贼”,也抱怨官府逼民为“盗”,更怨责官军“剿贼”不力、戕民有余。这个观点,是从历代大量有关“剿贼”的怨政诗中归纳出的,不是简单推导而来的。又如,清代后期怨政诗对鸦片战争的描写,提供了许多关于鸦片战争的珍稀资料,贡献了许多关于鸦片战争的独特评判。这个认识,是从许多清代诗人描写鸦片战争的怨政诗中发现的,不是凭空拔高而来的。此外,关于诗歌文本和史载资料的关系,不搞简单地以史证诗,也不搞简单地以诗证史。在诗歌文本呈现相应的史实描述时,征引史料互为印证,并结合诗歌文本实际,进行适当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