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与批判

胡风是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一位重要而独特的理论家。重要是由于他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敏锐认识,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其意义的深刻分析,对“五四”传统终其一生的坚守;独特是由于他特有的诗化的理论概念和范畴、欧化的长句的表达方式以及曲折悲怆的命运。胡风文艺思想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并以对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在当时引起讨论,这个讨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关于一个理论家思想的讨论属于学术问题,本应该在学术范围内获得自由、平等的论争机会,以争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然而,在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中,学术讨论的边界从一开始就被突破了,逐渐演变为一场悲剧性的政治事件。尽管在整个讨论和批判中有难以避免的历史积怨、有纷繁复杂的人事纠葛、有由来已久的宗派主义、有个人性格的因素等,但从本质上说,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和批判是“五四”传统与革命传统的碰撞,是学术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交锋。其结果,后者以绝对的强势形成了对前者的挤压、霸权:在讨论问题的态度、提出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深度上都表现出非学术化的倾向。因此,这场讨论和批判没有显现出更多的引人注目的理论价值。

但是,这场批判折射出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历史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启发人们深刻反省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路径、曲折与动荡,从而为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和警示。本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梳理胡风文艺思想讨论和批判的来龙去脉,追寻事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历史逻辑,探究“五四”传统与革命传统、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在当代中国纠葛、碰撞的性状、影响,以及它们各自的边界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