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搜集与整理的困境与出路

周琼[1]

随着学术研究视角及范围的扩大、交叉、深化,民国文献的学术研究价值及现实运用价值渐凸显。20世纪50年代后,学界及相关部门就开始了对民国文献的搜集及整理。1980年后,民国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成果丰富[2],为各界了解民国社会与历史、政治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思想与科技成就,以及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信息来源及基础资料。随着全球化的日渐深入及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各界对民国文献的史料、文物、艺术、近代科技等价值的关注进一步加大,收藏部门及研究者也关注到民国文献材质泛黄变质、易脆老化及严重破损的情况,其保护开始受到重视,抢救性的整理及保护逐步进入国家文化、古籍整理相关部门、团队及学者的关注视野,民国文献的整理与保护迎来了春天。但普查结果让人震惊——大量民国文献已进入严重破碎损毁期,损毁情况触目惊心。民国文献的收藏、保护及整理、利用、研究工作开始作为专项工程展开,以近年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及出版社开展的民国文献系统化整理及保护工程的成效最为突出。民国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成就以早期的文献电子化最为突出,但这些电子文献的阅读速度及覆盖范围较为有限,对正在加速散佚的民国海量文献来说,已有的整理工作远远不够,国内及流散海外的大量民国文献史料的保护及整理尚未全面铺开,尤其散存在边疆地区的民国文献的搜集及整理还是个无法触碰的禁区。更重要的是,因馆藏者及整理者的角度及利益差异等原因,使整理工作困难重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仅影响了文献的进一步保护及利用,也对其史料、文物、艺术及近代技术等价值发掘极为不利。本文就民国文献的整理困境及突围路径进行探索,认为在抢救及保护的基础上整理并利用好民国文献,尤其是抢救性整理及保护正处于碎化状态的濒危文献,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整理者与文献馆藏者应采取良性合作、协商共赢的策略及措施。期待论文能助益于民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